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沙場鬥獸-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
九一 |
|
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敵對雙方的示假隱真、角力鬥智,是導致戰爭多偶然性的主要原因。克勞塞維茨指出:"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天地,因為沒有一種活動像戰爭這樣從各個方面和偶然性經常接觸。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事件的進程。"北非沙漠地條件下的現代戰爭,敵對雙方機動性強、攻防轉換快、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恰如隆美爾自己所說的,"在這裡一切都是流動的","一切都是公開的和無法計算的。"要想不斷應付和戰勝各種意外事件,指揮官必須具有在這種茫茫的黑暗中仍能發出內在的微光以洞悉敵情的智力,和敢於跟隨這種微光前進的勇氣,前者即俗稱的眼力、後者即是果斷。有些人雖然有看透最複雜問題的極為敏銳的洞察力,也不缺乏承受重擔的勇氣,但在許多困難的場合卻不能當機立斷。只有認識到有冒險的必要而決心去冒險,才能產生果斷。 隆美爾初入北非時,兵少將寡、意軍士氣低落,但當他察覺英軍有意避戰後,便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果斷定下變防禦為進攻的決心並取得了勝利。在1941年7月擊敗英軍"戰斧作戰"行動中,他抓住打亂英軍進攻部署的有利時機,果斷地把自己的機動部隊集中在右翼,以摧枯拉朽的攻勢把英軍趕到哈勒法亞山口,並幾乎切斷了英軍的退路。在長距離退卻途中,他多次迅速定下繼續退卻的決心。這種果斷常常使他在看來勝負難卜時奪取了勝利,在將被全殲時脫離了險境。 隆美爾是個出色的戰術家。在進攻中,他善於集中兵力對敵一翼發起猛攻,突破後迅速卷擊,斷敵退路,常把對手打得驚慌失措;在追擊時迅如疾風,馬不停蹄,搞得對手幾乎無喘息之機。防禦時善於將機動部隊和非機動部隊適當配置,以非機動部隊堅守,以機動部隊為預備隊,並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以增強防禦的穩固性,善於佈設地雷帶等各種人工障礙。1942年9、10月間他在阿拉曼佈設的防線和1944年上半年在法國海岸督建的死亡地帶,都足以證明他是防禦工程方面的行家裡手,曾給對方的進攻造成極大困難。防守反擊也是他的拿手好戲。當敵人的進攻出現停頓、混亂或衰竭時,他便適時投入預備隊進行致命一擊,將對手擊敗。 1941年的仲夏之戰和冬季血戰在隆美爾的軍事生涯中佔有重要地位,他既要陳兵利埃邊界對付英軍的進攻,又要圍攻托卜魯克要塞守軍,防止兩股敵軍匯合起來。隆美爾巧妙部署兵力,多次挫敗英軍在利埃邊界發動的進攻和托卜魯克要塞守軍的突圍企圖。隆美爾退卻時迅如狡兔,在敵人張開的鐵鉗合攏之時,他早已溜之大吉,可謂狡兔三窟。無論在進攻、追擊、防禦、退卻時,隆美爾都善於很好地利用手中的各種武器,精心組織諸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且有不少獨出心裁的發明。他利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彌補了反坦克炮火力之不足,對敵軍坦克造成大量毀傷。隆美爾是玩弄陰謀詭計的老手,靈活地運用疑兵計、示假隱真、聲東擊西,將對手搞得措手不及,常在傍晚發動進攻,以迫使敵人受陽光照射而刺眼,令車輛揚起滾滾塵埃使敵人難辨虛實。 隆美爾的指揮特點是經常親臨前線,深入戰鬥最激烈的部隊和地段,跑到擔負主要作戰任務的部隊和決定性地段的次數最多,而不習慣躲在後方的指揮所裡也是避難所裡,因此多次遇險,又化險為夷。這種指揮方式與德軍自老毛奇以來逐漸形成的"指令式指揮"方式有點背道而馳。"指令式指揮"要求只給下級指揮員下達完成任務的指令,而讓指揮員們自己決定完成任務的對策和方法,以便下級指揮員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隆美爾親臨前線有時便難於掌握全域,對戰術指揮細節的干預也不便於下級指揮員放開手腳。但是另一方面又便於及時掌握情況、迅速採取應變措施,也有利於提高士氣。隆美爾又一指揮特點是凶、狠、猛,他容不得部下的疲憊拖拉、遲疑不決和以種種藉口違抗命令。那些不能很好執行命令的部下不是被撤職便是被調換。他率領下的部隊的確像一支魔鬼之師。他指揮的戰役戰鬥大多數情況都是以寡敵眾、以劣對優,卻取得了不少的勝利,這與他的將才和指揮特點有很大關係。 隆美爾的軍事才能主要來自平時的學習、陶冶和戰時的鍛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歲月裡,他細心研究各種兵器,擔任隊職時嚴格訓練部屬,擔任教官時又細心研究戰術理論。隆美爾研究戰術理論不是為了坐而論道和賣弄古董,而是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十分重視自己的作戰實踐,把自己的經驗不斷昇華為某種理論性的東西。這成為隆美爾的一大特點。他把自己的戰術講稿改寫成一部生動的戰術專著《步兵攻擊》,那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對德軍戰術經驗的昇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稍有空隙便筆耕不息,很快完成了在法國作戰和北非作戰的戰史稿。這種對實戰經驗的及時總結十分有助於他迅速增長軍事才能。 他寫的對法作戰的戰史稿還拘泥於戰術細節,全然不像出自一位高級將領之手,而稍後寫出的北非作戰的戰史稿不僅條理清晰、說理透徹、敘事明快流暢,而且涉及了與北非作戰有關的諸多問題,上了一個明顯的臺階。在人類的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實踐家常常是拙劣的軍事理論家,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又往往因殊少指揮大的戰役而顯得頭重腳輕。能集軍事理論和實踐於一身者為數甚少。隆美爾雖然不是軍事理論家,但他把自己的作戰經驗加以昇華,並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是值得讚賞的。實際上,教學相長、筆劍相合成為他不斷增長軍事才能的途徑。隆美爾勤於學習也善於學習,接受和掌握新東西很快。他在擔任裝甲師指揮官之前幾乎沒有與坦克打過交道,但很快掌握了坦克的作戰性能,並成為出色的裝甲鐵騎指揮官。 他原來對沙漠坦克戰毫無經驗可言,到沙漠後很快瞭解和掌握了其特點,並取得一連串勝利。隆美爾的軍事觀念新穎,並能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在北非是如此,在準備抗擊盟軍登陸時也是如此。此時他已看到在盟軍掌握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再把裝甲部隊配置在深遠後方以便實施機動作戰已經行不通了,因而主張將裝甲部隊配置在靠近海岸的淺縱深內。德軍是現代坦克戰的始作俑者,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一度春風得意過。要那些指揮官們放棄不久前還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東西絕非易事。隆美爾卻率先否定了這些成功的經驗。當然,從戰後世界軍事發展史上看,現代坦克機動作戰還遠沒有過時,隆美爾當時在戰術上提出的因應措施僅僅是現代坦克戰發展史上的一個小小的不合諧的插曲。但就當時當地的情況看還是切合實際的舉措。 隆美爾固然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也堪稱名將,但絕非常勝將軍。不少傳記作家把隆美爾與漢尼拔相提並論,那是過譽之詞。漢尼拔不僅擅長戰術,而且精通戰略,被譽為古代世界的"戰略之父",而隆美爾卻是一個拙劣的戰略家。戰略家須對較高的國家關係有遠大的見解,在這裡軍事和政治就合二而一,統帥同時就成為政治家;戰略家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力和判斷力,能迅速抓住影響戰爭的各種戰略要素。不僅指導戰爭全域的人要如此,而且一個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也必須具備相當的戰略素養。隆美爾不具備這樣的戰略素養,他不懂得根據第三帝國的政治戰略決定自己的軍事行動。希特勒把北非僅當作一個穩住意大利和牽制英軍的次要戰區,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對蘇戰爭中。隆美爾卻抓住眼前的戰機,任意擴大軍事行動,這與希特勒的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都是不相吻合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