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沙場鬥獸-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七九


  6月11日,天氣惡劣影響了盟軍飛機出動,盟軍加緊向已佔領地區運送補給品,但發動的局部性進攻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德軍在貝葉東南和蒙特堡進行的有限反攻取得一些勝利,在卡朗唐雙方正在進行反復爭奪。隆美爾看到吉爾的裝甲集群在卡昂附近的進攻不會有什麼結果。上午,他和參謀長斯派達爾從拉羅歇—基揚到巴黎去看望倫斯德,討論當前的戰局,首先是後勤補給問題。因為在盟國空軍的戰略轟炸下,鐵路運輸已經癱瘓,西線德軍的物資供應十分困難。他們還討論了盟軍在加萊海峽或布列塔尼進行第二次登陸的可能性,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被這個問題困擾著不敢大量抽調第15集團軍的部隊到諾曼底方向。討論在低沉的氣氛中進行,結果是倫斯德向希特勒發去了一封近似哀鳴的電報。從前線傳來的消息是,德軍被迫放棄了通向瑟堡半島的重鎮卡朗唐。至此德軍被逐至蒙特堡以東朝向海岸的一條防線。

  6月12日晨,第84軍指揮官馬爾克斯驅車前往卡朗唐戰場,1小時後,他在一條深溝裡被炸得粉身碎骨。因為他的木腿使他不能迅速鑽出小車躲避空襲。當日上午10點,隆美爾給凱特爾去電話談到倫斯德頭一天調子低沉的電報,並聲稱他的看法也是如此。凱特爾只得安慰說:「我已向元首彙報了。你將得到從東線調來的兩個裝甲師。」這兩個裝甲師是第9和第10党衛軍裝甲師。就在這一天,希特勒令隆美爾向諾曼底橋頭堡陣地東端展開反攻,逐步收拾那裡的英軍。隆美爾只得答應,但私下裡卻認為在西翼進行戰術冒險的機會更大些。在他看來,美軍眼看就要衝出橋頭堡向內地進攻,這是很危險的;美軍缺乏經驗,他可以動用裝甲部隊在美軍攻入瑟堡半島前撲向他們。在希特勒大本營裡,不管人們從表面看對希特勒的計劃多麼信心十足,但私下裡卻認為西線敗局已定。

  6月12日,鄧尼茨和凱特爾、約德爾私下進行的談話才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據鄧尼茨回憶:「凱特爾和約德爾一致認為,即使德軍有可能幸運地把敵人的登陸場包圍起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對於我們來說,最好能夠粉碎敵人在另一地點的登陸。然而敵人是否企圖這樣做,卻值得懷疑。敵人最有可能在迪埃普與布洛涅之間,或者是加萊與斯海爾德河入海口之間的沿岸登陸。但願對倫敦的遠程作戰……一方面能把敵人的空軍引開,另一方面能促使敵人在法國北部進行第二次登陸……如果敵人能從目前的登陸場迅速向外擴展,並贏得在法國實施機動作戰的主動權,那麼整個法國就將丟失。我們的下一道防線將是馬其諾防線或舊西方壁壘。凱特爾元帥認為,最後就剩下保衛德國這個唯一的可能性了。」

  的確,盟軍方面經6月7日至12日6天激烈的戰鬥,已初步在80公里寬的正面上建立了集團軍群統一的登陸場,並在同一時期輸送了32.6萬名官兵、5.4萬輛車輛和10.4萬噸軍用物資上陸。雖然從登陸場的縱深來看,盟軍進展緩慢,登陸場縱深為13至19公里,平均每晝夜的前進速度僅為19至2.7公里,但盟軍已立住了腳,希特勒和隆美爾原來要在盟軍登陸之初將其趕入大海的計劃破產了。隨著盟軍第二戰場開闢成功,隆美爾把主要精力投入建立新的防線,把盟軍盡可能長時間的封在登陸場內,以免盟軍突破防線後向縱深挺進。可是,這時希特勒還堅持發動反攻,把盟軍趕下海去,使隆美爾難以專心致志地按著自己冷靜的判斷進行防禦作戰。

  怎樣分析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呢?戰爭勝負是敵對雙方角力鬥智的結果,無疑從雙方兵力兵器對比等客觀條件看,優勢在盟軍方面。盟軍掌握著絕對制空權和制海權、此前進行過大規模獨立空中戰役、空降兵空降作戰卓有成效、登陸部隊兵力強大以及突擊上陸前進行了極其猛烈的航空火力和艦炮火力準備等;而德軍方面海空力量太小、西線德軍地面部隊戰鬥力弱、諾曼底是其防禦薄弱地段以及戰略和戰役預備隊編成的各裝甲師配置靠後等等。

  如此說來,德軍的失敗似是必然的了,其實也不儘然,德軍也有其有利的客觀條件,如築有較強的防禦工事且以逸待勞,背靠陸地,不像盟軍背海作戰等。既然德軍也存在成功的機會,這就要看雙方「鬥智」的結果,主要看雙方的指揮。隆美爾戰略判斷失誤是其失敗的重要因素。他一開始就把賭注押在加萊海峽沿岸,忽視了對諾曼底的防禦。希特勒雖推測到盟軍可能在諾曼底登陸,可戰役打響後,他和隆美爾一樣擔心這是一場佯攻,因而遲遲沒有把重兵從加萊方向調來,也沒有適時地集中地將裝甲集群投入到諾曼底方向,因而喪失了戰機。

  從作戰的實際情況來看,隆美爾在戰役發起前要求把裝甲師靠前配置是有道理的,如果德軍早在諾曼底方向配置較多的裝甲師就很可能及時地消除掉盟軍的登陸場。可是德軍的戰術之爭一如其戰略之爭遲遲沒有解決。無論是西線總司令倫斯德還是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都無權指揮裝甲預備隊,握有指揮權的希特勒又沒有適時將其投入。這種多頭指揮、兵權不專的現象也是德軍失敗的因素。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盟軍的密碼破譯機在登陸前破譯了德軍的許多電文,掌握了德軍的兵力部署、作戰計劃,知道德軍已把加萊海峽沿岸作為防禦重點,並根據所破譯的情報及時採取偽裝和欺騙措施,誘導德軍最高統帥部和西線德軍指揮官倫斯德、隆美爾繼續其戰略判斷錯誤。這樣,一個是知己知彼,另一個卻被對方真真假假的情報搞得暈頭轉向。如誤把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巴頓集團軍」當作主要危險,讓第15集團軍始終準備對付「巴頓集團軍」將在加萊海峽沿岸進行的登陸;又如德軍情報人員雖然提供了盟軍即將發動進攻的情報,可是西線德軍參謀人員卻未能加以足夠重視,加上軍隊內部反希特勒分子的有意破壞,局勢更是一片混亂。隆美爾正是相信西線暫時無戰事才離開了自己的指揮位置回家,而德軍最高統帥部並沒有阻止他這樣做。看來希特勒、約德爾等人雖然得到盟軍將發起進攻的情報,對這些情報也是將信將疑的,否則便不會讓隆美爾離開指揮位置回國了。

  約德爾得到西線總司令部關於盟軍已在諾曼底發動進攻的報告後,也認為這不過是一次佯攻,所以才不肯叫醒希特勒,而自作主張地進行處置。總起來看,德軍戰略判斷失誤是其失敗的最重要因素,盟軍千方百計地使德軍方面發生這樣的失誤,而德軍方面則極力要避免這樣的失誤,結果在這一場「鬥智」中盟軍取得了勝利,達成了戰略突然性,使自己在登陸地段的兵力優勢益加明顯。戰略判斷,關乎全域,一著有誤,滿盤皆輸。

  第十九章 和戰之間

  盟軍的登陸成功了,可怕的兩線作戰已成現實。面對無法打勝的戰爭是繼續戰至最後一人,還是爭取體面的和平?希特勒早就賭咒發誓,戰爭打敗了,就讓德意志民族和他本人一同毀滅。隆美爾卻堅決主張利用英美同蘇聯的矛盾,先在西線爭取體面的和平,集中兵力對付東線的蘇聯。隆美爾與希特勒的一場"國是"之爭愈來愈激烈,再也難以彌合了。

  戰事仍在激烈地進行,盟軍後續兵力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登陸場內,一次次地發動進攻,試圖突破德軍的防線向縱深挺進,隆美爾則千方百計防止盟軍突破。突破即意味著失去談判的籌碼,那就沒有了體面的和平,而只有繳械投降了。這是隆美爾所不願看到的。

  1944年6月13日至7月18日,盟軍的作戰可以劃分兩個階段。6月13日至6月18日,盟軍的主要企圖是:攔腰截斷科唐坦半島,阻止德軍向瑟堡增援,集中兵力奪取瑟堡;堅守卡朗唐,擊退德軍反撲;奪取卡昂,將登陸場的中間地段推進到科蒙維勒博卡日一帶一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