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沙場鬥獸-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七一


  希特勒在盟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也把希望寄託在擊退英美部隊的登陸行動上。他在1943年11月3日簽發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第51號指令指出:「在東線,危險依然存在,但在西線出現了更大的危險: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登陸!在東線,由於空間遼闊,在萬不得已時,可能喪失較大量的土地,但不致對德國構成致命的威脅……西線則不同!如果敵人在寬大正面上突破了我們的防禦,那麼在短時間內後果就不堪設想。」因此要「把敵人趕入海裡」。12月20日,希特勒在一次形勢討論會上說過:「如果他們在西線發起進攻,它就將決定整個戰爭。」言外之意是,如果德軍不擊敗這場進攻,德國就會輸掉這場戰爭。希特勒夢想著通過卓有成效的防禦尋求較好的出路。隆美爾明白,西線之戰關係重大,現在他肩負重任,可一試身手,當然是滿心歡喜了。

  1943年12月18日,隆美爾到了法國。1940年他曾率第7裝甲師一直打到法國西海岸。英軍不得不倉皇從敦刻爾克撤退。現在局勢大不相同了,他要抵擋英美部隊登陸。那時德軍的飛機在法蘭西上空橫行,現在英美空軍加強了對德國和法國北部沿海地區的空襲,對潛艇製造廠、航空工業、運輸、煉油廠以及其他德國重要軍火工業進行著持續不斷的「戰略轟炸」。兩三千架轟炸機的空襲已是家常便飯。隆美爾在巴黎郊外楓丹白露區的蓬巴杜爾夫人優雅的旅館裡下榻。與利比亞的沙漠和戰時活動住屋相比,這裡顯然闊綽多了。第二天他驅車前往巴黎,拜會西線德軍總司令馮·倫斯德陸軍元帥。在1940年的法蘭西之戰時,倫斯德擔任A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僅僅是他手下的一位師指揮官。隆美爾長時間沒有見到倫斯德了。倫斯德雖已68歲高齡,但仍是德軍中資歷最深的軍人。人們稱他為「老人家」。

  此人雖效忠第三帝國,然而已是疾病纏身、風燭殘年了。他的兩眼昏花,眼瞼松垂,頭上只有幾根稀疏的毛髮,每天10點鐘以前很少開始工作。午餐後,他簡要地向隆美爾介紹了西線的局勢。末了他用英語說:「在我看來,前景暗淡。」倫斯德曾在前幾個月裡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報告,詳述了西線德軍的狀況,由於語氣悲觀,再加上年事已高,所以希特勒認為他幹勁不足,不能勝此重任,才任命隆美爾視察西線的防禦情況。現在隆美爾身臨其境,對倫斯德及其參謀人員這種懶散懈怠不免大為吃驚。

  這時希特勒並沒有明確隆美爾與倫斯德之間的責任分工。隆美爾一行用了兩個星期首先巡視了丹麥一段海岸。接著視察了法國海岸一段防線。他對所見所聞感到震驚。德軍雖在法國駐紮了4年,並且做了頗多抗擊盟軍登陸的準備工作。但是同希特勒自1940年被戰爭勝利衝昏頭腦以後不得不採取或認為有必要採取的一切措施一樣,存在一個缺陷,這就是他對勝利的過大欲望,與德軍現有兵力是不相稱的。大肆宣揚的「大西洋壁壘」,與其說是不可逾越的工事,不如說是戈培爾吹噓宣傳的產物。它的支撐點是逐漸建立起來並互相隔絕的。起先,由於急需而在各港口構築了工事,使其不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並掩護那裡現有的大型設施,用以接待潛艇。接著又決定對敵人可能最先登陸的沿岸地段構築了較強的工事。

  從1940年起,開始以留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作為佔領軍的那些師,在各港口和海岸炮兵連之間沿海構築綿亙的防禦地區。但是,這些師除進行守備勤務和戰備外,只剩下很少時間在每個師防守的幾乎寬達100公里的沿岸地段進行工程作業。此外,一些師被調到其他戰區,一些師被疲憊不堪的師所替換。替換的部隊均先進行補充和訓練,把駐法國視為臨時休整,自然不可能全力以赴地構築防線。隆美爾清楚地記得,1942年英軍在北非兩個星期就佈設了100萬顆地雷,一度使他動彈不得。可在法國,德軍用3年時間僅埋下170萬顆地雷,也就是說,每月才埋設4萬顆。隆美爾對此大為不滿。

  隆美爾一開始就押上他的賭注:敵人最可能進攻的海岸線是自比利時延伸至法國索姆河的地段。此地隔加萊海峽與英國相望,港口優良,海上距離最短,自加萊海峽向後延伸便是法國東北部、比利時南部和德國西部的重要經濟中心。盟軍從這裡登陸,可直接摧毀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也都把加萊海峽地段視為最危險地段。12月20日隆美爾驅車來到駐守在這裡的第15集團軍司令部,集團軍司令是漢斯·馮·撒爾穆斯將軍,他曾在蘇德戰場作過戰,是位冷酷無情的指揮官。隆美爾與撒爾穆斯一同巡視了第15集團軍的防區。他們察看了碉堡工事、在敦刻爾克為電動魚雷艇而修築的地下掩體和佈設在這一帶的遠程火箭和彈道導彈發射基地。那是希特勒的秘密武器。戰役打響後,只要希特勒一聲令下,他們將雨點般地落到倫敦城。

  這些武器是現代導彈的雛形。越是到戰爭後期,希特勒越把新式武器視為致勝的要素。不過當時還很不完善,數量也有限,不可能改變戰爭的進程,一如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毒氣一樣。隆美爾當時還不由得深感吃驚,看著那些昂首挺立的大傢伙,著實歡喜了一陣。在巡視第15集團軍防區時,隆美爾便向撒爾穆斯談起他著手將防禦部署具體化的措施。第15集團軍的檔案裡所存的談話記錄中寫道:「陸軍元帥隆美爾認為我們的防禦部隊必須集中在緊靠海岸的地區。後備部隊可以隨時前調投入反攻。一旦英軍在陸地上獲得立足點,就不可能將他們趕下海去。」

  隆美爾熟悉英美部隊的戰術,對敵人在未來登陸作戰時使用的戰術早已心中有底。他認為盟軍首先會以猛烈的空襲開路,然後在海上軍艦和空中轟炸機的火力掩護下,用數以百計的突擊艇和裝甲登陸艇在廣闊的戰線上從海上登陸;與此同時,在離海岸不遠的內陸投下空降部隊,從後面打開大西洋壁壘,從而迅速建立橋頭堡。12月27日,隆美爾在與倫斯德會談時把他的防禦設想概括地告訴了馮·倫斯德陸軍元帥。

  倫斯德支持隆美爾在灘頭把敵人趕下海去,但他不同意把裝甲師調到海岸的上端。他說,「當然我也認為敵人毫無疑問最有可能在索姆河的兩邊發動主攻,」但如果敵人在其他地方發起進攻,那就無法迅速把坦克從隆美爾要他們防守的地段調過去。也就是說,倫斯德也把加萊海峽附近視為盟軍的主攻方向,但同時要考慮到其他方向。他主張把裝甲部隊配置在後方機動地域,戰役打響後待判明敵主攻方向時再將其迅速投入主要地段。隆美爾則指出,在盟軍已握有絕對制空權的今天,裝甲部隊要迅速向前線機動是不可能的,勢必進展遲緩,損失慘重。這個看似細節的分歧後來演變成一場尖銳的爭論。

  為了解決他們的分歧,希特勒於1944年1月1日決定,隆美爾指揮的B集團軍群負責荷蘭到法國西海岸中部盧瓦爾河之間的海岸(縱深20公里)防禦。這樣就將法國西海岸大部劃入隆美爾的防區。海岸防禦以後的地區歸駐法德軍司令部。B集團軍群和駐法德軍均歸西線德軍總司令部指揮,並且停止了隆美爾本人直接隸屬德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指揮關係。但實際上,隆美爾此後仍往往越級直達兼任陸軍總司令的希特勒。他和倫斯德的意見分歧依然如故。他們對戰略任務的看法、軍事興趣和打法上都各執己見。隆美爾重視戰術細節和技術細節,喜歡盡可能多地同第一線部隊在一起;倫斯德則更加重視戰略問題,一向通過參謀人員下達命令指揮部隊,本人則躲在司令部裡。希特勒還採取了另一項措施,派他的親信、幹練的約德爾到法國視察,以便向他提供真實的情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