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沙場鬥獸-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六五


  1943年3月9日上午,隆美爾登上飛機前往羅馬,隨行的有伯爾恩德上尉、醫生霍爾斯特教授。下午5點,他晉見了墨索里尼。這位獨裁者用流暢的德語不緊不慢地詢問「卡普裡」軍事行動失敗的經過。3月10日下午3點15分,隆美爾到了俄國。一位中校駕車從卡利諾夫卡機場把他接到希特勒在烏克蘭腹地的秘密司令部。下午6點,希特勒乘坐四引擎的大型禿鷹牌轎車回來了。隆美爾端詳著希特勒,元首看上去形容枯槁,一副病態,被蘇德戰局搞得心煩意亂。

  隆美爾向他全面彙報了突尼斯的局勢,並再次請求收縮那裡的戰線,但是希特勒不肯同意。3月11日希特勒出人意料地派人召來隆美爾,授予他騎士十字勳章上佩戴的鑽石——隆美爾是第一個榮獲鑽石的德國陸軍軍官。晚間11點後,召開了聯席會議。隆美爾依舊堅持收縮防線的要求,這是他能為阿尼姆及其將軍們做的最起碼的一件事。希特勒夜裡仔細考慮了這一要求,12日中午,他把隆美爾叫來說,他決定贊同隆美爾的意見,儘管只是一部分意見。「把第1裝甲集團軍的步兵調到收縮的防線上(在昂菲達維爾稍偏南的瓦迪阿卡裡特地區)。要(用更多的部隊)守住馬雷特防線,如果該防線有被突破的危險,可以放棄。」這樣一來,軸心國的防線就縮短了近300公里。希特勒接著宣佈,海軍總司令鄧尼茨親自飛往羅馬向墨索里尼施加壓力,讓他加速對突尼斯給養物資的運輸,至少每月得送去15萬噸。現在隆美爾總算心滿意足了。

  45分鐘後,隆美爾向希特勒告辭,飛往新維也納城,露西正在那兒等著他。與此同時,一封電報送到了在羅馬的凱塞林手中:「元首批准了隆美爾陸軍元帥的病假……此事務必絕對保密。」

  隆美爾離開突尼斯僅兩個月,在盟軍的夾擊下,1943年5月13日被分割成幾部分的德意部隊的最後抵抗便被粉碎,25萬人被俘,其中德軍占半數。德軍最高統帥部裡的人紛紛譴責意大利人、戈林和樂哈哈的凱塞林,尤其責難凱塞林促使希特勒向突尼斯投入了大量生力軍。災難發生時隆美爾不在現場,沒有成為眾矢之的。但他仍心如刀絞、坐臥不安,他為之全力奮戰的北非最後竟以徹底失敗而告終,茫茫沙海留下多少德軍將士的忠魂白骨,最後的結局卻是另一個斯大林格勒。現在德意在丘吉爾喜歡稱之為「軟下腹」的南歐兵力十分薄弱,如果早一點把在突尼斯的部隊撤到南歐,南歐定會成為一塊硬地的。

  從1940年9月13日至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場的戰火整整燃燒了32個月;隆美爾在北非戰鬥的1941年2月12日至1943年3月9日,正是北非戰場的形勢最起伏不定、最驚心動魄的時期。北非這把火是由墨索里尼點燃,希特勒和丘吉爾追加乾柴而變成一場熊熊烈火的,北非戰場也就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場之一,不過它是墨索里尼和丘吉爾的主要戰場,希特勒還有後來的羅斯福的次要戰場。隆美爾在這個由希特勒限定的舞臺上跳舞,率領數量不多的德軍精銳之師和不太中用的意大利部隊曾一度挺進到阿拉曼,攪得丘吉爾憂心如焚、如坐針氈,使英國長期不敢向其他戰場轉用兵力,使希特勒可放心地將主力投入蘇德戰場。

  隆美爾把茫茫沙漠當作浩瀚的大海,像艦隊司令指揮海戰一樣指揮他的裝甲鐵騎,他不拘常規、大膽進退,充分利用突然性、時效性和機動性,多次取得沙漠坦克戰的勝利,實踐、創新和豐富了現代機械化戰爭理論,並由此達到了自己軍事生涯的頂點,成為一代名將。但從此他就開始走下坡路,阿拉曼會戰是這條下坡路的起點。他雖然成功地將德意軍主力引入突尼斯,避免了被全殲的厄運,但他感到再也不那麼得心應手了,瞻念前景,悲觀失望,一退而不可複止,喪失了尚可一搏的勇氣。他的失敗與自身的性格弱點有關,這就是獨斷專行,不願受人羈縻,與人很難相處。不論是德國人還是意大利人,他都有些合不來。他與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凱塞林和意大利的最高統帥部的成員經常發生爭執,實際上除了希特勒之外,他與任何人的關係都不太好,最後與希特勒也鬧翻了。這些性格弱點無疑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但只從隆美爾自身弱點尋找其失敗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從軍事上看北非戰場始終限定在長達數千公里的狹長的地中海沿岸地帶,平坦的沙漠地帶固然是坦克戰理想的地理條件,但挺進距離愈遠,對後勤的依賴便愈強。當隆美爾率軍向東挺進時,他的後勤就像一根甩不掉的尾巴越拖越長。要使後勤補給道路暢通無阻,不僅需要大量的汽車,而且需要由強大的空軍組成的空中保護傘。隆美爾最初對這一點認識不清,結果他愈向東挺進,後勤阻力就愈大。沒有強有力的後勤保障無疑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隆美爾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軸心國沒有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權制空權。

  古羅馬的西塞羅在總結羅馬和迦太基的爭霸戰爭時便得出結論:「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西塞羅當時所指的海洋就是地中海,所說的世界就是地中海地區。北非戰場始終局限在地中海沿岸地帶,十分依賴地中海的制海權制空權,這是由該戰場的地理環境、由現代戰爭海陸空一體戰的特點決定的。但是德國海軍力量孱弱,意大利海軍也不夠強大,德意海軍無力與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爭雄,德國空軍主力又被限定在其他戰場,所以在爭奪地中海的制海權制空權方面德意兩國終於敗下陣來。沒有地中海的制海權制空權,大量的補給品被擊沉海底,對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的後勤補給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隆美爾的失敗還由於他戰略上的短視和希特勒的見風使舵,這也是致命的。

  隆美爾始終沒有看清,德國是個大陸國家,戰略重心在歐洲大陸,北非和地中海的爭奪只是屏護德國南翼安全和把意大利拴在德國戰車上的牽制性行動。在希特勒看來,在沒有徹底打垮蘇聯、確保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的情況下,大舉增兵北非和地中海是不明智的。希特勒的「先大陸,後海洋」的戰略自有其道理。隆美爾沒有這樣的戰略遠見,他是跟著稍縱即逝的戰機走,是個捕捉戰機的能手,卻不是個深謀遠慮的戰略人才。他使希特勒給他的那點力量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並且是超極限的發揮。希特勒本人在關鍵時刻沒有限制隆美爾的進攻而且予以鼓勵。希特勒是想從中尋求更大的戰略冒險的機會,這就是打敗蘇聯後轉運兵力於北非戰場,搞掉英國在中東的基地,使英國徹底屈服。可德軍在蘇德戰場越陷越深,無法利用猛將隆美爾在北非創造的戰略機會。

  因此,隆美爾在北非的大動干戈和希特勒的見風使舵就成了無法取勝的賭博,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此外,隆美爾在北非的失敗無疑還源於戰爭的非正義性、源於德國的野心太大與實力不足的矛盾。劍尚鋒利,奈何錢袋已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