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沙場鬥獸-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五七


  意大利方面希望隆美爾能在利埃邊境地帶堅守,希特勒也同樣如此。在去利比亞邊境的途中,隆美爾與副官伯爾恩德意外相遇。伯爾恩德曾於11月4日晚晉見過希特勒。他帶來了希特勒的重要指示:唯一要做的事是在非洲某個地方重新建立新戰線,而且要選擇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元首答應讓裝甲集團軍恢復元氣,將向隆美爾提供最近生產的主要新式武器,其中包括具有大殺傷力的88毫米高射炮及41型高射炮,還有新出廠的10餘輛巨型坦克,新式4型坦克和虎式坦克,每輛均有60噸重。

  伯爾恩德的一番話對隆美爾來說雖不免有些望梅止渴,但還是使他多少受到一點鼓舞。可來自北非西端的爆炸性消息立刻使隆美爾完全泄了氣。他從戰地指揮官威斯特法爾處獲悉,一支龐大的擁有10萬之師的美軍部隊已於11月8日晨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登陸成功。原來自美國於1941年底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兩國的領導人就在考慮進行戰爭的總體計劃。為了協調共同作戰行動,建立了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聯合參謀部。英國三軍參謀部的常駐代表參加了這一機構;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主持,定下了總體作戰計劃: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先打敗兩個歐洲軸心國。

  美國人打算使投入對日作戰的兵力,夠首先阻止日軍推進,爾後為徹底打敗日本而奪取有利的出發陣地即可。理由是美英蘇三個盟國的武裝力量只能共同對德意作戰。假如美國集中力量對付日本,就會使蘇聯和英國在單獨對德意作戰中不是被打敗,也會大大延緩勝利的到來。美國人最初的計劃是在法國某海岸登陸,後在英國人的堅決要求下改為在北非登陸。目的是制止軸心國把法屬北非部分用作潛艇和空軍基地,改善馬耳他島的處境,與英第8集團軍協同,迅速奪取北非沿岸。

  1942年11月5日「火炬」行動指揮官美國將軍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到達他在直布羅陀的臨時指揮所時,由110艘運輸船和200多艘軍艦組成的船隊已從美國和英國港口啟航數天。這是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一次戰役,就其規模而言已遠遠超過德軍在挪威的登陸規模。11月8日晨,在美軍兩個師所屬部隊實施登陸的阿爾及爾兩側,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進行抵抗。8時,一個重要機場便落入美國人手中。大批美英部隊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海灘登陸成功,使德意部隊面臨著被東西夾擊的危險,也使北非的局勢空前複雜化了。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指揮參謀副參謀長瓦利蒙特寫道:「希特勒不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也不是4個月後在突尼斯受挫時,才失掉戰略主動權的,而是早在11月這個德國現代史上決定德國命運的日子裡,在西線和東線敵人的打擊下就已失去了。」瓦利蒙特列舉了德國在11月2日至21日所遭受的三次重大打擊:第一次是隆美爾兵敗阿拉曼;第二次是盟軍登陸成功;第三次是此後不久即11月19日至21日德第6集團軍被圍於斯大林格勒城下。瓦利蒙特寫道,這三次重大失敗,「每次都使德國大本營驚慌失措」。

  隆美爾敏銳地意識到,由於美英生力軍從另一個方向向他逼來,而他的部隊卻沒有軸心國其他部隊的屏護,他已不可能再在北非建立一個立足點了,必須儘快撤出非洲。隆美爾立即發電要凱塞林和卡瓦利諾親臨戰場商談局勢,可是兩人誰也沒來。於是他只好派剛返回北非的伯爾恩德再次火速乘飛機晉見希特勒,把隆美爾的新計劃——不是紮下腳跟,而是守住海岸,讓裝甲集團軍撤離非洲——面呈希特勒。伯爾恩德在自己的日記裡概括了隆美爾的見解:「羅馬顯然相信能夠守住托卜魯克。照總司令看來,敵軍將從內陸向我們包抄,幾天之內殘餘的部隊勢必被圍殲。總司令堅定地認為,靠我們剩餘部隊和為數不多的武器是不可能守住昔蘭尼加的。我們必須立刻著手從昔蘭尼加撤退。賈紮拉防線於我們毫無幫助,因為不可能把所剩無幾的部隊調到那裡去,再者,我軍很快就會遭到夾擊包圍。我們從一開始就該後撤到卜雷加一線,在那條防線的後方或許能有喘息的機會……部隊若不能大規模地休整,不能設置一條防線阻止從西面向我們前進的敵軍,總司令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撤至昔蘭尼加的群山之中,形成守勢,然後再用潛艇、小船、飛機在夜間儘量把大批訓練有素的士兵運回歐洲投入其他戰場。」

  隆美爾專心致志地組織部隊繼續撤退。他令新上任的裝甲集團軍工兵指揮官貝勞威斯少將抓緊時間埋設地雷炸毀公路,遲滯英軍的前進。在這時局轉換之時,隆美爾陷入極度悲觀之中。眼睛一味地向後看。隆美爾的悲觀心理是由於過分自信和自以為分析能力出眾而造成的。當他進攻時,他的出眾分析能力加上所掌握的戰術主動,使他打起仗來得心應手。但當他處於防禦地位時,就不那麼得心應手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來自敵方,英軍在追著他打,他已失去了作戰主動權。二是來自己方,隨著北非局勢的複雜化,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對他的干預愈來愈多。隆美爾顯然缺乏應付這種複雜局面的思想準備。但是希特勒還在考慮更大的政治和戰略藍圖。採取隆美爾拋棄非洲的建議將導致墨索里尼垮臺;一個反法西斯的意大利必然對德國產生嚴重後果。

  希特勒當初派隆美爾去非洲就是為了防止出現上述局面。現在他仍要極力阻止出現這種局面。11月10日,希特勒把軸心國部隊空投到突尼斯,建立起一個新的橋頭堡,由隆美爾以前的部下尼林將軍統轄。當伯爾恩德11月12日在慕尼黑見到希特勒時,希特勒讓他轉告隆美爾:「你不用再考慮突尼斯。佯作我們要向突尼斯推進。這樣一來,你固守昔蘭尼加或是從那裡撤退都可能得到保障。元首的大本營將借道的黎波裡不遺餘力地提供給你所需要的一切。」希特勒還向伯爾恩德口授道:「那裡的軍事指揮無可非議。我曾勸誡自己,只有在阿拉曼防線的北部地段完全落入敵軍手中時,才考慮把裝甲集團軍撤至富卡防線。」當伯爾恩德將這番話轉告隆美爾時,後者自然聽出了希特勒的弦外之音,頓感心都涼了半截。11月13日那天,隆美爾對副官阿爾布魯斯特憤然說道:「但願我是柏林的報社老闆,這樣我就可以安然入睡,毋庸承擔眼下的責任。」

  隆美爾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希特勒唯命是從了。在元首的命令和隆美爾眼裡的現實之間,他更樂意選擇後者。他甚至不發一槍一彈就丟棄了哈勒法亞隘道乃至托卜魯克要塞,理由是他的情況跟英軍不同。他既沒有部隊用以堅守這座要塞,也不能像英軍那樣用船隻、飛機為要塞提供給養。意大利人深恐隆美爾不想在阿蓋拉立足,那是卜雷加一線最好的海岸防禦陣地之一。11月15日,駐羅馬的德國空軍聯絡官裡特·馮·波爾將軍來到北非。這一天是隆美爾的51歲生日。波爾帶來了凱塞林的祝賀和一塊大蛋糕,還有露西的信和他最喜歡吃的巧克力杏仁餅乾。同時,波爾還帶來了卡瓦利諾的指示:「墨索里尼通知你,龐大的增援部隊已飛往突尼斯和的黎波裡。他們可能還有一些時候才能趕到前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