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沙場鬥獸-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
五六 |
|
阿拉曼會戰終於結束了。隆美爾損失了大部分步兵和摩托化步兵,意大利的阿雷艾特裝甲師和的裡雅斯特裝甲師已名存實亡,只有德非洲軍的兩個裝甲師、第90輕裝師和第164步兵師的部分部隊逃脫被殲的惡運。這樣隆美爾所指揮的德意部隊便損失了大批人員和絕大部分裝備。 隆美爾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的部隊在兵力方面處於劣勢。英軍幾乎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而意軍步兵卻因缺少車輛只能徒步作戰。英軍在坦克和火炮的數質量方面均居優勢。英軍改進了坦克和炮兵戰術。先以輕型坦克發起進攻,吸引德意軍的反坦克炮、高射炮和裝甲車輛的火力。英軍的重型坦克則對德意軍已暴露的火炮和裝甲目標進行猛烈轟擊。英軍炮兵部隊具有高度機動性,炮兵觀測人員乘坐裝甲車進抵最前沿,及時準確地向位於後方的炮手們指示目標。位於後方的火炮利用其射程遠的優勢進行遠距離火力支援,以集中而又猛烈的火力摧毀對方的炮兵陣地、坦克和防禦工事等。步兵緊隨坦克前進,然後突然躍入敵方的塹壕,與敵展開短兵相接的戰鬥。 其次,德意空軍處於明顯的劣勢。在10餘天的會戰中,德意空軍共出動飛機260架次,而英軍出動2500架次。英軍憑著空中優勢,破壞了敵方的部隊機動、作戰指揮和後勤補給。英戰略空軍自10月初起對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薩沃納港、西西裡島和北非的德意軍機場實施經常性轟炸。轟炸港口的目的是破壞對駐非軍隊的補給,襲擊機場的目的是有計劃地消滅其空軍。隆美爾裝甲集團軍漫長的補給線也遭到了不間斷的轟炸。德意軍的補給品不僅在從意大利經地中海運往北非的途中損失慘重,而且在從北非的港口運往阿拉曼前線時也損失不少。隆美爾寄希望于凱塞林答應的空運。 大型運輸機空運油料既不經濟,又易被英戰鬥機擊落。阿拉曼之戰是一場消耗戰。隆美爾在追記這場互拼消耗的會戰時寫道:「要想使一支部隊頂住會戰的壓力,首要條件是滿足其武器、燃料和彈藥供應。實際上,在雙方尚未交手前,會戰的結果便由雙方的軍需官們決定了。」他繼續辯解道:「再勇敢的人沒有槍炮也不能作戰,有了槍炮沒有充足的彈藥,結果還是等於零。而在機動作戰中,不僅要有充足的武器彈藥,而且要有大批的車輛和足夠的燃料,否則還是不能進行機動作戰。」 第三,希特勒的橫加干預。在奪取會戰勝利已毫無希望的情況下,隆美爾悄悄部署撤退。他在11月2日下午的撤退決定無疑是及時而正確的。果如此,他本來可以拖出更多的部隊。可是接到希特勒那「不勝利,毋寧死」的電報後,隆美爾處於遵令還是正視現實的矛盾心態中,將撤退行動推遲了24小時。他痛心地寫道:「回顧過去,我在良心上只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本應該提前24小時撤退,而不應該遵守那個『死守』的命令。」他把抨擊的矛頭指向最高統帥身邊的人,「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德意兩國的當局,竟把錯誤加在戰場上的指揮官和部隊的頭上,而對於補給失敗、空中劣勢以及死守不退的命令卻隻字不提。凡是指控我們的人,都是些從未上過前線的將軍。德國人有一句諺語:『離開戰場愈遠,升官的機會愈多。』」 蒙哥馬利沒能及時察覺隆美爾的撤退行動,察覺後也沒有及時發起追擊,使隆美爾這只狡兔得以脫逃。隆美爾那公認的善於反擊的才能使英軍指揮官們疑慮重重,有位軍官形象地說:「我們過去常到班加西度聖誕節,然後回埃及過新年。」以往的教訓可能使一向謹慎的蒙哥馬利愈加小心和按部就班。 怎樣評價這次阿拉曼之戰呢?應該承認,這是一場重量級和輕量級拳手之間的搏鬥,是明眼人與盲人之間的較量,因此是一次不對等的會戰。阿拉曼之戰通常被說成和寫成是決定性會戰,這是不全面的。實際上,它在某些方面是決定性的,某些方面又不是決定性的。英國的約翰·斯特勞森將軍的下述評價才是公允的:「它在某些方面是決定性。它使隆美爾放棄了佔領埃及的努力;消除了對第8集團軍的懷疑;使蒙哥馬利確信自己是能打勝仗的將軍——這對同盟國具有深遠影響;它保證了英國所建立的中東基地的完整;恢復了英國人民對英國軍隊和英國軍隊對他們的指揮官的信任;保住了丘吉爾的政治地位。像這樣一些方面它是決定性的。但它在一些方面又不是滑鐵盧那樣的決定性會戰。它不是一個戰役的全勝或一場戰爭的勝利。它沒有摧毀或捕捉住隆美爾的裝甲部隊——那本是丘吉爾給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的主要和首要任務。它只是狠狠打擊了隆美爾的部隊並把它逐退了。」 第十四章 千里撤退 隆美爾從阿拉曼防線撤退後,本擬在富卡建立一道新防線,但他很快改變了計劃,相繼放棄了馬特魯、薩盧姆、托卜魯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直退入突尼斯。隆美爾自1942年8月底至9月初的阿拉姆哈勒法嶺會戰之後就產生了十分悲觀的心理。這種悲觀心理由於盟軍在北非的登陸成功而有增無減。所以本來可以堅守一段時間的陣地也被他很快放棄。德意最高統帥部、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和意大利非洲總司令巴斯蒂柯極力阻止隆美爾這樣做,但他依然我行我素。這樣隆美爾與其他高級將領間的關係更加惡化,與希特勒的分歧也逐漸擴大。分歧的關鍵是:隆美爾已感到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前途十分渺茫,主張放棄非洲;希特勒則堅持守住北非,至少要保住一個橋頭堡,以防意大利人陷於絕望後投入盟國的懷抱。 隆美爾的部隊撤往富卡防線後,並未立足,便繼續向西退去。蒙哥馬利試圖從兩翼迂回包抄隆美爾,但由於迂回距離過近,推進速度太慢,每當英軍準備封閉隆美爾的後路時,都發現鳥兒已經飛去。11月6日淩晨,隆美爾穿過黑暗,向馬特魯進發。此時的隆美爾疾病纏身,頭暈目眩,但仍率領著部隊穿過茫茫沙漠西撤。英軍3個師沒能在富卡以西不遠處截住隆美爾,第1裝甲師便於6日晨奉命長途跋涉,穿過沙漠,並切斷馬特魯港以西的濱海公路。但因缺乏燃料,兩度停止前進。第2裝甲師停在離濱海公路僅10多公里的地方。下午沿海地帶開始下雨,夜間暴雨如注。英軍的追擊行動被迫全部停止。隆美爾利用兩天的時間整頓部隊。裝甲集團軍的戰鬥力已微乎其微。隆美爾無法給官兵們指出令人鼓舞的前景。他的給養狀況岌岌可危。 此時曾有5000噸汽油運到了班加西港,但離馬特魯尚有1100公里之遙。在埃及土地上已無多餘的汽油可資利用。往西近200公里的托卜魯克雖貯存著7000噸彈藥,但在這中間尚隔著薩盧姆和哈勒法亞的高嶺險道。7日晚,隆美爾斷然從馬特魯港撤退到錫迪巴臘尼,在那裡抵抗了一下,接著沿濱海公路通過哈勒法亞隘道撤往利埃邊境。一路上車輛擁擠不堪,隊伍長達50公里,遭到英轟炸機的頻繁襲擊。但因交通管制得好,到8日晚上大多數車輛還是通過了隘道。英軍把未能將隆美爾阻截在馬特魯地域完全歸因於大雨滂沱。英國著名軍事史學家利德爾·哈特對此持有異議。他指出:「只要分析一下,就看得出,在下雨前英軍早已失去了大好機會——這是因為行動距離太近,因為過分謹慎小心,因為時間觀念太差,因為不願夜間行軍,因為過分集中注意作戰而忘掉乘勝追擊的基本要求。如果更深入沙漠追擊,到達薩盧姆的陡峭懸崖那樣一個更遠的封鎖點,那就不會因敵軍抵抗或因天氣緣故而遭到被阻擾的風險——因為在沿海地帶下雨可能帶來風險,在內陸沙漠卻難得下雨。」這番評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