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岡村寧次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第十五章 「剿匪與警備」 鎮壓「抗聯」使無窮,對蘇未敢啟兵鋒; 支持石井害生靈,白山黑水遍哭聲。 岡村寧次帶領的第2師團開進東北後,立即被編入關東軍的建制序列,擔負維持偽滿濱江省一帶的治安任務,後又移防東部國境地區。師團司令部設在省會哈爾濱。 從國內調到關東軍的日軍師團,由於一般在國內留下留守部隊,故編制較國內常設師團略小。第2師團這次來東北的部隊計有步兵旅團2個,騎兵聯隊、野炮兵聯隊、工兵聯隊、通訊隊、輜重隊各三個,官兵總數約1萬多人。部隊分散部署於管區各地,從事討伐「匪寇」與戰鬥訓練、對蘇警備等。 第2師團這次要對付的是東北抗日聯軍。「抗聯」與幾年前被日偽軍鎮壓下去的義勇軍不同,它是受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1936年2月20日,在中共滿洲省委的組織協調下,分散活動的各路抗日武裝領袖在湯原縣境舉行會議,聯合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共產黨員趙尚志、李兆麟等為抗聯的主要領導人。抗聯初期編為7個軍,後增編第8、9、10、11等4個軍。但總兵力不到5萬人。其中,由趙尚志、李兆麟率領的抗聯主力,主要在北滿地區的松花江兩岸活動。而這一帶的「治安」,關東軍規定主要由岡村的第2師團負責。 抵達哈爾濱後不久,岡村寧次帶著警衛部隊沿松花江兩岸巡視。結果,他看到的形勢是:「匪寇橫行。與我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初期的1932—1933年的情況頗為相似,大為吃驚」。令他尤為不安的是,通過無線電偵察,「我師團管界通河附近的匪群,顯然與(蘇聯)伯力有無線電報往來」。過去的義勇軍主要是原東北軍官兵和民眾的抗日武裝,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缺乏統一的組織和領導,而這次他所面對的是由共產黨直接或間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岡村感到非常棘手。他要採取什麼招數呢?回到師團司令部後,他帶著一幫參謀幕僚冥思苦想出三條毒計:利用偽滿軍、實行所謂「匪民分離」及軍事進剿時以切斷對方糧道為主。 他滿軍隊最初主要由「九一八事變」後投降日軍的奉系軍閥部隊所組成、後來,在關東軍的幫助下,偽滿政權通過辦軍事學校培養幹部、徵募新兵等手段,使其進一步擴充。至30年代中後期,偽滿軍警達到了20萬人左右,比日本駐東北的正規部隊人數還要多。雖然關東軍派遣大量「軍事顧問」插進偽滿軍警各單位,但日軍許多軍官認為這支力量不足信賴,也瞧不起他們。 岡村在任關東軍副參謀長時,就主張充分使用偽滿軍警力量,他認為要剿滅東北的抗日武裝,「想通過從國外來的日軍之手來達到這一目標是極端閑難的。不如使用當地人,他們熟悉情況,因此,必須首先使滿洲國軍警切實靠攏我們,並給以方便,使他們易於進行工作。但這個意見當時未能在各兵團徹底貫徹,這次任師團長,並負責濱江省地區的治安工作,於是根據這一意見,確定了方針,貫徹執行」。在第2師團的防區內,配置有兩個旅的偽滿軍隊,他們以前駐別的地方時受盡了當地日軍的冷落和欺壓,這次歸岡村管轄,「我以誠意和愛撫相待,邀請兩位旅長等高級幹部會餐並與之懇談。遇有軍務,也與他們共同商量。有時我把他們不值勤的軍官都請到哈爾濱,和我駐哈的全體軍官共同開懷暢談,使滿洲國軍官大為歡喜」。結果,關東軍首腦來哈爾濱視察時,看到這種歡聚的場面,都讚歎第2師團與配署的「滿洲國」軍隊能把關係搞得如此「融洽」。 為了籠絡偽軍替他打頭陣,岡村不惜突破關東軍的某些限制,在後勤供應上照顧對方。按照關東軍司令部的規定,偽軍的平時糧襪由「滿洲國政府」負責,作戰期間可由其隸屬的那個日軍部隊負責一部分。但在這種情形下,首先應由該部偽軍向自己的上級後勤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數量,得到所需款項並轉帳給那個日軍單位後,才能從該處得到物資。岡村覺得「經過這樣程序,一來時間來不及,二來對平素愛如部下的兩個旅也採取這一套手續,顯得不夠親切」,所以他常常從被委託保管的哈爾濱軍需倉庫中,把大量物資以所謂「廢品」的名義無償調撥給這兩個旅偽軍。 見岡村能如此「關懷」自己,兩旅(偽軍)便格外賣力,將抗日武裝逼人深山中。其後,他們在山中繼續分散部署長期露營,終於全部斷絕了抗日武裝的糧道。這兩旅偽軍由於這一「戰功」,受到了關東軍司令的優厚褒獎。而當岡村為違犯後勤供應制度,向其上司引咎自責時,也得到了通融,並未被追究。後來在1938年初,關東軍各師團長在長春召開聯席會議,「各部隊長都指摘自己管轄的滿洲國軍隊不起作用。唯有我在會上講了我師管轄兩個滿洲國的旅是好的,是起作用的,都能積極勇敢地與我軍共事」。由此可見,利用偽滿軍隊、以中國人打中國人這一毒招,在岡村那裡見了效果。 實行「匪民分離」是岡村剿殺抗日武裝的又一招。他誣衊說:「土匪(指抗日武裝)大體是農民及其他不法分子、不勞而食的賭徒,總之是社會渣滓。但他們和一般良民都有著聯繫,因此,必須把匪民分離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日軍的所謂「匪民分離工作」就是在抗日武裝活躍的地區大搞歸屯並戶,製造無人區和「集團部落」。這個毒辣措施,雖然在岡村這次率第2師團來東北之前的1936年便開始大規模實施了,但它的提出則是在幾年前岡村當關東軍副參謀長時期。不過,由於那時「滿洲國」剛剛「建國」,日軍團顧忌各方面影響沒有敢大張旗鼓地實施。所以,它的最早鼓吹者是岡村寧次。1941年7月他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後,更是變本加厲地推行這一套來對付八路軍、遊擊隊。這是後話。 岡村一夥妄圖以這一措施割斷東北廣大人民群眾與抗日武裝之間的聯繫,達到對抗日武裝圍困和封鎖的目的。1936年,關東軍在東北各地建集團部落3200多個,到1938年時這個數字翻了幾番,竟達12560多個。他們強迫農民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家園,遷到指定的部落之內。集團部落的規模和設施,東北各地情況不一。在岡村的第2師團駐紮的北滿一些農村地區,部落的縱橫各約1華里左右,四周築土牆,高3米左右,厚1米左右。部落四周築有炮樓,並在土牆外挖有土壕。部落內外的通道非常少,一般只設一個大門。部落的位置一般避開山區,儘量設在平原,並根據三角戰的法則進行佈局。各部落之間距離以徒步兩小時內能夠到達為限。每個集團部落容納的群眾少者三五十戶,多者百餘戶。裡面多是臨時搭建的簡陋房屋和草棚、地窖,而且因出入要掛號登記,種地也不准離部落太遠,致使遠處耕地大片荒蕪。糧食不夠吃,多以樹皮草根充饑。居住在部落裡的農民群眾,常年忍饑受凍,苦不堪言。 更殘酷的是無人區,在那裡日軍可以肆無忌憚地燒殺。因他們規定的無人區,一般是抗日武裝出擊日偽軍的基地,所以禁止老百姓在這樣的區域內通行或居住,違者逮捕、槍殺。 但是,從岡村寧次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他指揮的第2師團在防區內雖然實施「匪民分離」非常賣力,可並沒有完全阻斷當地老百姓與抗日武裝的聯繫。因為無論日本侵略者多麼殘暴、手段多麼惡毒,人民群眾抗日愛國的精神是不會泯滅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