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
五八 |
|
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不僅與日,偽軍作戰,而且還要對付美國遠東軍領導的各式各樣的遊擊隊的騷擾和破壞。後者打著抗日的招牌,遊而不擊,專門魚肉百姓,並常冒充人民抗日軍打家劫舍,極力敗壞人民抗日軍在群眾中的聲譽,尤為卑劣的是他們還與日、偽軍勾結,偷襲人民抗日軍,美帝國主義為了控制和破壞菲共領導的這支抗日武裝,從1943年起,就不斷派遣特務潛返菲律賓。他們用金錢收買、武力威脅、直至個人暗殺等手段,控制了棉蘭老等許多島嶼的分散零星的抗日武裝隊伍,並對中呂宋的人民抗日軍進行各種破壞活動。但是,英勇不屈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在艱難困苦中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為最後打敗日本法西斯強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幾乎和菲律賓的情況一樣,1942年5月日本侵佔了整個緬甸之後,6月初侵緬日軍司令飯田祥二郎宣佈實行軍事管制,依靠武力推行日本法西斯的「大東亞新秩序」。佔領軍司令首先把英國監禁的貧民党領袖、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右派代表人物巴莫博士釋放出獄,幫助日軍助桀為虐,維持社會秩序。接著便大肆掠奪緬甸財富,剝削勞動人民。 日本帝國主義首先沒收英國殖民者的財產,將保存下來的技術裝備和原料直接運往日本;發行毫無物質保證的佔領區紙幣,就用這種紙幣換取緬甸人民的財物:在農業方面,強制種植軍需作物,並壟斷了緬甸的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橫濱銀行在所有的緬甸大城市部開設了分行,控制其金融業務。 日本佔領軍的法西斯統治和橫證暴斂,戳穿了他們許下的給予緬甸自由、獨立的諾言,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日軍入侵之後,被英國殖民者監禁起來的很多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紛紛逃出了監獄,開始秘密地組織緬甸人民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 在緬甸共產黨的倡議下,1944年8月,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正式成立,參加者有緬甸共產黨。人民革命党和昂山將軍指揮的緬甸國防軍。緬共領導的武裝遊擊隊也是同盟的組成部分。後來,在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從地下轉入公開活動之後,愛國黨、德欽黨以及佛教協會等團體也都加入了同盟,使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組織的成員達到20萬以上,其中正規軍和遊擊隊就有5萬人。在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立大會上,29歲的昂山將軍被選為主席,共產黨主席德欽丹東任總書記。此後不久,又成立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最高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政治綱領反映在它成立時所通過的宣言中。宣言痛斥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掠奪、專橫壓迫,指明緬甸人民正在日本法西斯鐵蹄下遭受苦難。宣言號召人民起來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鬥爭,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和通訊工具,燒毀他們的倉庫,拒絕參加戰略工程,消滅叛徒和日本的走狗,建立同盟的地方支部,組織遊擊隊和工人聯合會,準備參加全國總起義。宣言最後號召把日本侵略者趕出緬甸,消滅法西斯主義。成立人民政府。緬甸人民的抗日運動,有力地配合了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鬥爭。 同樣,在馬來亞,在新加坡,哪裡推行東條的「大東亞新秩序」,哪裡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正是:「共存共榮」鬼把戲,眾怒高舉抗日旗。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九章 戰略轉折 日軍進攻中途島,興師動眾未撈著; 聯合艦隊遭重傷,戰略轉折開始了。 東條英機在太平洋上接二連三取得的勝利,給日本統帥部帶來的並不是團結,而是不和。當初,東條的戰爭計劃是要攫取東南亞的原料,在佔領地盤以後,應該使之成為要塞,在那裡建立有利於海軍長期作戰的基地群。陸軍仍然認為唯一明智的方針,是使這個基地群強大到足以迫使美國最終接受恥辱的和平。因此,要穩紮穩打,且忌輕舉妄動。然而,這一意見卻遭到了海軍的反對。 日本海軍在連戰連捷之後,更加趾高氣揚,它再也不願意充當一個有限的防守性的角色了。他們質問:為什麼不能對澳大利亞、夏威夷和印度發動攻勢?進攻這些地方勢必要進行大海戰,那就和爪哇海戰一樣,定能把敵人消滅。直到現在為止,在征服整個東南亞的過程中,海軍只損失了不到2.5萬噸的艦船,被擊沉的最大軍艦不過是一艘驅逐艦。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東條,實際上是支持海軍的意見的。因此,海軍更加有恃無恐,繼續對陸軍施加壓力。他們提出了一系列遠遠超出原定目標的計劃,其中一個計劃是摧毀印度洋上的英國艦隊,與德軍會師。還有一個是切斷澳大利亞與美國之間的供應線,假若美國軍艦膽敢來沖封鎖線,其結果正是與美國展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的決戰。 海軍設想用陸軍5個師進攻澳大利亞。這個大膽的作戰計劃是海軍司令部的一個名叫富岡定俊的大佐制定的。在一次聯席作戰會議上,陸軍參謀本部的服部卓四郎大佐嘲笑了這個計劃。澳大利亞的面積等於日軍在中國已佔領的領土的兩倍,要征服它,不但要使用聯合艦隊的主力,而且還需要出動陸軍12個步兵師。光是運送陸軍的船隻噸位就需150萬噸。富岡建議使用滿洲的關東軍。服部反對動用如此龐大的部隊去進行一場實質上只是牽制性的行動。在日後舉行的聯席會上,陸、海兩軍又進行了爭論。 3月13日,東條英機代表內閣和大本營啟奏天皇:「必須在國力所允許的限度下,抓住現在的戰機繼續擴大已有的戰果,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造成長期不敗的局面,同時迫使美、英經常陷於消極防禦地步。對蘇方針是:極力防止擴大戰爭對手,在對南方作戰期間,努力防止引起對蘇戰端;在保持日、蘇之間的平靜的同時,阻止蘇聯同美、英之間的聯繫的加強,並盡力離間它們的關係。」 對於下一步的侵略計劃,日本海軍內部以及海軍同陸軍之間都有不同的看法,經過東條的裁決,雙方都作了妥協。大本營認為,澳大利亞可能被美、英用作反攻的基地,因此必須破壞它同美、英的聯繫,斷絕它的海上交通。 為此,日本決定佔領薩摩亞、斐濟、新喀裡多尼亞以及莫爾茲比港。這樣一來,美、日兩國的戰略計劃正好針鋒相對,這就導致了所謂珊瑚海之戰和以後的一系列戰事。 珊瑚海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以東。早在1942年2月,日軍佔領了新不列顛島及其良港臘包爾之後,就想佔領新幾內亞東部的萊城和薩拉莫亞,尤其是它的重要的海空軍基地莫爾茲比港,以便保障臘包爾的安全,襲擊澳大利亞北部的飛機場,為以後進犯新喀裡多尼亞,斐濟和薩摩亞奠定基礎。同時,日軍還企圖佔領圖拉吉,利用它作為水上飛機基地,以掩護莫爾茲比戰事的側翼,為以後向東南擴張創造條件。 1942年3月5日,由日本海軍中將井上成美指揮的第4艦隊和南海部隊從臘包爾出發,6日夜間在菜城和薩拉莫亞登陸,7日肅清了兩地的澳軍,但在3月10日早晨,停泊在兩地的艦隻遭到盟軍飛機的襲擊,4艘軍艦被炸沉,7艘受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