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五七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協商,1943年8月建立了一個代替「3A運動」的由印尼人組成的新政治組織,稱為「民眾力量中心」。印尼政界和伊斯蘭宗教界4名重要人士蘇加諾、哈達、曼蘇爾和德萬托羅擔任了該組織的中央領導人。

  一年後,日本佔領當局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印尼的控制,削弱印尼民族主義的影響,又於1944年2月建立了「爪哇奉公會」,以取代「民眾力量中心」。

  「爪哇奉公會」拋棄所謂印尼與日本合作的偽裝,公開宣佈該組織是為日本服務,旨在動員一切力量贏得戰爭,日本人也親自出馬擔任領導工作。為了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日本佔領當局還先後成立「兵補」和「鄉土衛國義勇軍」等軍事組織和半軍事組織。

  日本帝國主義的欺騙宣傳和利用印尼民族主義勢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它赤裸裸的法西斯統治和瘋狂的經濟掠奪,使得廣大印尼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日益增加,在佔領期間,工人被迫進行長時間的繁重勞動,不但實際工資降低,而且連名義工資也被削減了。農民必須按規定的低價把自己生產的絕大部分糧食以及牲畜等產品交納給佔領軍。尤其嚴重的是,日本佔領軍徵用大批勞力進行無償勞役。據統計,爪哇一地被強征的勞力就有50萬人,其中30萬人被送往國外從事修築鐵路和其他軍事工程。由於勞動條件惡劣、食物嚴重不足,爪哇勞工死於非命的高達23萬人。在日本法西斯鐵蹄下,美麗的千島之國饑荒迭起,許多人處於「青螺果腹,麻袋蔽體」的悲慘境地。

  面對著日本帝國主義殘酷的壓榨和掠奪,印尼人民不斷掀起反抗和鬥爭。在佔領期間,規模較大的抗日鬥爭有1942年蘇門答臘東部農民的抗日鬥爭、1943年安南由農民進行的反日抗糧鬥爭、1944年1月打橫穆斯林的抗日武裝暴動和1944年2月辛阿帕爾納農民的反日抗糧鬥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蘇門答臘東部農民的抗日鬥爭。

  在反抗日本侵略的鬥爭中,旅居印尼的廣大華僑與印尼人民一起,為反抗共同的敵人並肩戰鬥。他們為印尼人民的抗日事業和中印(尼)人民友好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3年至1944年,西加里曼丹華僑與當地印尼人民共同舉行兩次抗日武裝暴動,暴動失敗後,有1200多人慘遭殺害。但是,烈士們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的英雄事蹟,有力地激勵著印尼人民為打敗日本強盜、爭取民族解放而英勇奮鬥。

  1942年5月,菲律賓群島上的美軍投降後,日本帝國主義就順利地侵佔了整個菲律賓。日軍進入馬尼拉的第三天就頒佈戒嚴令。嚴禁一切抗日言行,凡採取反對日軍行動的人均處死刑,並威脅如有1名日本人被傷害,就要處死10名菲律賓人質。佔領者還通過御用組織「新菲律賓服務協會」和強行建立的聯保制度對菲律賓人民進行嚴密控制。

  在經濟上,日本佔領者所追求的目標,是力圖把菲律賓由美國的農業附庸國變為日本的農業附屬國。日本佔領菲律賓後不久,就成立了許多名目繁多的公司,控制了菲律賓的工業、交通、礦業和公用事業。日本缺少棉花,佔領當局就不顧氣候條件,強迫菲律賓蔗農砍掉甘蔗,種植棉花,而人民賴以為生的稻米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種植面積在佔領期間減少了100萬公頃。菲律賓生產的大米大部分供應了日本侵略軍,廣大勞動人民不得不以糠菜充饑。在日寇佔領期間,大批人死於饑餓,甚至在馬尼拉,因饑餓而倒斃街頭者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憤怒的菲律賓人民對東條大肆鼓吹的「共存共榮」的「大東亞新秩序」,斥之為「共窮圈」和「進地獄」。

  日本佔領當局為了保證南進計劃的順利實現,在菲律賓上演了一出「獨立」醜劇,以騙取菲律賓人民的信任和當地地主、資產階級的支持。在佔領期間,菲律賓地主資產階級集團中一部分人隨麥克阿瑟逃往澳大利亞,後流亡到美國;一部分人則公開與日本佔領者合作,他們與日寇狼狽為好,甘心事敵,魚肉人民。

  就在美軍節節敗退、菲律賓資產階級自治政府和執政黨——國民黨的領導人不是逃之夭夭就是甘心附敵的情況下,1940年誕生的菲律賓共產黨勇敢地擔負起抗日的重任。菲律賓共產黨是菲律賓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菲共領導的人民抗日軍是菲律賓抗日武裝的主力軍,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人民抗日軍作戰1200餘次,殲滅日偽軍達2.5萬名。菲律賓共產黨人為反對日本法西斯、爭取民族獨立而浴血奮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贏得了崇高的威望。

  人民抗日軍主要活動基地是中呂宋,該地區是菲律賓的重要農業區。中呂宋土地高度集中,佃農占農戶總數的2/3以上,歷來土地問題嚴重。在中呂宋,封建地主與農民的矛盾極其尖銳,戰前農民運動就非常活躍,菲共在這裡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中呂宋的貧苦農民是人民抗日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鑒於敵對力量懸殊,人民抗日軍的初期活動主要是小規模地伏擊分散的日偽軍,襲擊軍用倉庫,奪取武器裝備以及武裝保衛農民收割莊稼,阻止日偽軍搶劫糧食等。人民抗日軍的活動開始雖然規模小而且分散,但卻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佔領軍的交通運輸和糧食徵集工作;尤其是其政治影響的迅速擴大,引起了佔領當局的驚恐不安。

  1942年9月和12月,為了消滅人民抗日軍,日本佔領軍在飛機、大炮配合下,出動三四千人的大部隊對阿拉亞特地區和烏山渡地區的遊擊隊根據地進行瘋狂大掃蕩。人民抗日軍依靠群眾,充分利用熟悉地形和遊擊戰的特點,英勇機智地進行反擊。經過軍民團結奮戰,粉碎了日軍的大掃蕩,取得殲敵1500人的大勝利,並解放了中呂宋很多地區,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

  人民抗日軍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從建軍時的5個支隊、300人,發展到1942年底的42個支隊,總人數達到5000多人。

  在抗日根據地內,廣泛組織了人民防衛委員會,它負責組織群眾保證部隊的糧食被服供應,運送武器彈藥,協助看護傷員,配合偵察敵情,擔任交通聯絡。防衛會還擁有自己的地方武裝隊伍,平時保衛家鄉,必要時參軍參戰,它成為人民抗日軍的有力助手和後備兵源。防衛會也是解放區的地方政權機構,每個鄉村按民主方式選舉5—12名成員組成基層防衛會。解放區的民主政權根據抗日戰爭的需要和人民的意願,沒收了通敵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實行減租減息,組織農民在合作的基礎上開懇荒地,增產糧食,懲辦奸商,穩定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特別是土地政策,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促進了生產,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武裝鬥爭。

  為了適應抗日武裝鬥爭發展的需要,人民抗日軍創辦了各種軍政幹部學校,讓指戰員學政治,學軍事。由於缺乏教材,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成為學員學習遊擊戰術的一本重要參考書,人民抗日軍很重視文化宣傳工作,他們出版了油印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機關報《民族解放週刊》和軍報《民抗軍》。他們深入發動群眾,廣泛宣傳群眾,注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和發展。旅居菲律賓的廣大華僑,從抗日鬥爭一開始就積極支援和參加菲律賓人民的抗日鬥爭,不少華僑還參加人民抗日軍。在菲共和人民抗日軍的統一領導下,組成了一支稱為「四八」支隊的華僑遊擊隊。「四八」支隊是出於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人民武裝新四軍和八路軍的尊敬。「四八」支隊英勇善戰,為菲律賓人民的抗日事業和中菲人民的戰鬥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