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五六


  到了1943年,日本法西斯開始改變統治手法。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根本轉折,德國法西斯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美、英在北非登陸成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在中途島受挫後,也被迫轉入戰略防禦。亞洲各國人民的抗日鬥爭空前高漲,牽制和消耗了大量日軍,嚴重威脅著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在這種形勢下,東條統治集團認為,需要糾集「大東亞」的一切力量進行反擊,為此目的,日本侵略者于1943年8月和10月,相繼給予緬甸和菲律賓「獨立」,以寵絡人心,但這種「獨立」完全是假的,日本佔領軍當局實際上仍主宰一切。東條政府的意圖只不過是把亞洲各國人民更緊地綁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戰車上,驅使亞洲人民為日本侵略戰爭付出更大的犧牲。

  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反抗。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大東亞新秩序」的推行,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如火如茶的鬥爭。哪裡鎮壓愈慘,哪裡反抗也就愈烈。首先揭起鬥爭義旗的是最早被奴役的印度支那人民。

  1940年6月,法國政府向德國法西斯投降以後,妄圖稱霸亞洲和太平洋的日本法西斯便準備南進,首先是取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地位,奪取南進的基地。9月22日,日本法西斯分兵水陸兩路,從海防附近的塗山和北部的涼山侵入印度支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兵力雖然遠較日軍雄厚,但在失敗主義情緒影響下,兵無鬥志,日軍一到.法軍就望風而逃。法國殖民政府很快就打著白旗向日軍投降。這樣日本侵略者就佔領了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9月,當日軍進入諒山時,法國殖民政府的地方官吏和武裝力量都倉皇逃命。越南北方的北山人民,在印度支那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趁日寇初進諒山立足未穩之際,繳獲了法軍的武器,舉行了起義。

  北山起義揭開了越南人民武裝鬥爭史上新的一頁。

  1940年9月27日,起義隊伍約600人攻打敵人的據點,消滅那些為人民深惡痛絕的法國殖民當局的代表,宣佈政權歸於人民,把沒收來的越好和帝國主義分子的財產分配給人民,號召男女青年參加起義隊伍。鬥爭的規模愈來愈大。

  1941年7月29日,日本同法屬印度支那當局正式簽訂了所謂《共同防禦印度支那協定》。與此同時,日軍就佔領了印度支那南部。在這種新的形式下,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於1941年10月25日發表了宣言、綱領和章程,並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散發。越盟的綱領指出,它的目的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法國帝國主義,爭取完全獨立,建立新民主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革命政府。

  在越盟的宣言和綱領的鼓舞下,越南驅法抗日運動蓬勃地發展起來。位於中越邊境的高平省是越盟陣線的誕生地。到1942年,高平省的9個州中,有3個已完全被越盟控制。從1942年11月,越盟的組織已從高平擴大到諒山到北講兩省,從而成立了高(平)—北(山)—諒(山)聯省臨時委員會。

  聯省臨時委員會控制的地區,普遍成立了自衛隊,到1943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越南革命也同樣有了新的發展。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為後來解放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泰國也是較早遭受日本法西斯踐踏的地區。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隊進入泰國。21日,東條又把軍事同盟強加于泰國政府,把泰國拴在「大東亞戰爭」的戰車上,使泰國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附庸,成為日本侵略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橋頭堡和後勤供應基地。泰國民族正陷於嚴重危機。從此,泰國各階層人民為了保衛自己國家的獨立,挽救民族危機,便展開了驅逐日本強盜的廣泛的反日鬥爭。

  作為泰國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泰國共產黨,從它一誕生起,就高舉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深入發動群眾,組織罷工、罷課,破壞日本工廠的軍需生產。

  在白色恐怖的環境下,開展反對日本侵略強盜和披位·頌堪賣國政府的鬥爭,把黨的組織和抗日鬥爭建立在深入發動群眾的基礎上。

  代表泰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披汶·頌堪政府,妄圖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助下,推行其對外擴張的「大泰國主義」,進一步投入日本帝國主義的懷抱,並於1942年1月25日向英、美宣戰。因此,引起了國內外的部分親英、美政府官員和愛國民主人士的強烈反對,激發了廣泛的親同盟國的抗日愛國主義運動,這就是由民族資產階級於1942年1月底創立和領導的「自由泰」運動。它的工作主要是和英美建立聯繫。爭取同盟國的同情和支持,並準備發動反對日軍的武裝起義。

  在國內,「自由泰」運動在攝政王比裡·帕依榮的領導下,秘密進行了兩年多的地下活動,並得到了以乃甘乍·帕廊古為首的「救國團」的支持。

  這時「自由泰」運動一面在國內發展自己的力量,一面積極和英、美進行聯繫,要求它們予以配合和協助。而英國正力圖保持它戰前在泰國的影響,美國則希望趁機擴展它的勢力範圍。

  印度尼西亞是東條英機在東南亞建立「新秩序」的重點。

  1942年3月12日,爪哇的荷蘭總督正式投降,被荷蘭統治了約300年之久的印度尼西亞從此就淪陷於日本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東條政府對印尼政策的總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掠奪印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以供侵略戰爭之需。日本侵略軍在完成對印尼的軍事佔領後,立即按照東條的指令把印尼分割成3個部分,分別置於當地駐軍司令部的直接控制之下。爪哇、馬都拉歸日本陸軍第十六軍管轄,蘇門答臘歸陸軍第二十五軍管轄,荷屬婆羅洲和東印度尼西亞各島嶼歸海軍南方艦隊管轄。為了加強法西斯統治,軍政府成立不到兩周,就於1942年3月20日宣佈禁止一切政治活動,解散一切政黨,甚至不准對現有行政機構進行議論以及懸掛印尼紅、白旗,不准唱大印度尼西亞歌。

  佔領當局的目的在於使印尼日本化,各級學校中,口語代替荷語,成為必讀課,廢除公元紀年,改日本皇紀為紀年,每日清晨居民必須向東京「遙拜」,甚至連時鐘也撥快一個半小時,採用東京標準時間。

  在佔領期間,日本帝國主義還大力推行所謂「3A①運動」,鼓吹日本是「亞洲的光明、亞洲的領袖、亞洲的保護者。」一個戰前曾任印尼殖民地國會議員的名叫桑薩丁的傢伙出任「3A運動」的頭目。但收效甚微,群眾反應極為冷淡。日本佔領當局認識到如欲順利實現自己的目的,在推行高壓政策的同時,必須尋求印尼有影響的民族主義代表人物的支持,對他們實行一定的讓步。而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長期在荷蘭殖民統治下,備受壓抑,許多人不是被監禁就是被流放;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幻想利用太平洋戰爭爆發、荷蘭殖民者垮臺的時機,依靠日本人來實現印尼的民族獨立、參與政權的政治目的。

  ①A是英文亞洲Asia的字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