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一八


  冀察政委會既然是在當時內外矛盾複雜交錯情況下的產物,因此政委會本身和宋哲元的思想、行動也就表現了各種矛盾。表現在對外關係上,宋哲元對日寇的態度,既有妥協的成分,又有不妥協的成分。他對付日寇的辦法是,「表面上親善,實際上敷衍」;他對付漢奸親日派,是既不倚重他們,又不得罪他們,而是用羈縻籠絡的辦法,防止他們搗亂,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冀察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就是向日寇投降,要麼就是與日寇決裂,敷衍是行不通的,更是不能持久的,而宋哲元動搖不定的態度,正是冀察當局在「七七」事變發生後,對抗戰問題搖擺不定,終至因循坐誤,造成軍事上重大失敗的歷史根源。

  在冀察政委會成立後,日寇對冀察當局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施加壓迫,而且在軍事上也步步進逼。

  1935年冬,日寇指使劉桂堂匪部,由察東向河北省竄擾,企圖在房山縣一帶建立盤踞的據點,以威脅北平的安全。經第二十九軍何基淬旅擊潰,向南逃竄。1936年9月18日,日寇步兵一個中隊在豐台演習,在中途與第二十九軍相遇,因讓路發生爭執,遂起衝突。經雙方派員前往調解,第二十九軍由豐台撤出。事態雖未擴大,然而日軍竟以此為藉口,增兵進駐豐台,並且進一步要求在豐台至蘆溝橋的中間地帶修築營房及機場,但均被拒絕。

  1937年2月,日寇又指揮冀東「民團」甯雨時部3000餘人,企圖通過昌平、南口之線向西活動,但被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六師何基淬旅包圍殲滅,並俘獲日人3名,供出他們企圖包圍北平西南和北面的陰謀。

  「七七」事變前,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結果使華北重鎮的平津一帶已成為國防前線。那時北平外圍形勢是:北甯路沿線,西起豐台,東至山海關,均有日本軍隊駐防;北平的東面,有完全聽命于日寇的冀東偽組織——「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北面,有在熱河省集結的敵偽軍;在西北面,有日寇收買的李守信和王英的偽軍。僅在北平的西南面,尚有第二十九軍部隊防守。當時,北寧鐵路既為日寇所控制,而位於平漢鐵路線的蘆溝橋就成了北平的唯一門戶。

  蘆溝橋是中國富有詩意的勝地之一。這裡曾經是唯一通向「天朝」京城之路。遠道而來的遊客不顧旅途勞頓,總要在這旅程中安排一天,早早起來,趕在天亮前登橋觀賞一番迷人的「蘆溝曉月」。這裡的景色十分誘人。低低的礫石河岸挾持著河床,黑森森的河面上波光粼粼,東方已是紅霞一片,天空卻還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月光一瀉千里。

  這座欄杆上刻著獅子的白石橋仿佛是浮在月色中。銀白色的月光和東方的玫瑰色的曙光交相輝映,像兩條大河的水匯合在一起。石獅子的脊背在月光下閃閃發亮,這些獅子各具神態,有的兇猛欲噬,有的肥胖滾圓,有的意態懶散,有的昏昏欲睡,……485只石獅神態各異,生動雄偉。每逢拂曉或有月光的夜晚,來到這裡遊覽、散步,格外感到心曠神怡,真是詩一般的美景啊!

  據史書記載,蘆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年)。全橋長265米,寬約3米,共有橋拱11孔。由於地處要衝、元、明、清以來,時加修建,乾隆皇帝題的「蘆溝曉月」石碑豎在橋前。

  永定河上游即桑乾河,古名無定河。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指的就是這條河。

  蘆溝橋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4世紀中葉,元朝的上都諸王忽刺台等入紫金關,遊兵進逼蘆溝橋,為燕帖木兒所敗。

  14世紀末,明燕王朱律舉靖難兵,建文帝派兵征討,燕王為誘敵深入,特澈去蘆溝橋駐軍,建文帝派去的那位將軍不知是計,還說「棄此橋不守,我知其無能力也」。

  1922年奉直戰爭,雙方為了爭奪這要隘,曾經在這裡肉搏五晝夜,廝殺得永定河變成血河,屍積如山,造成軍閥混戰史上最殘酷的一頁,凡此都證明了蘆溝橋的重要。

  而今,蘆溝橋的軍事地位更非一般。若我軍掌握了這個據點,就進可攻,退可守;而一旦為敵人所掌握,則北平就變成了一個孤立無援的死城。所以蘆溝僑這一戰略據點,就成為軍事上敵我必爭之地。

  日寇當時的企圖是:伺機佔領蘆溝橋,截斷平漢路,使北平陷入四面色圍的形勢,以便加深冀察的「特殊化」,然後以平津作為後方,進一步發動大規模的軍事侵略。

  這時,第二十九軍共轄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特務旅,並且把地方保安隊編成2個旅,作為正規軍訓練使用,總兵力不下10萬人,分駐于冀察兩省和平、津兩市。各部隊駐防的位置是:第一四三師劉汝明部,駐察哈爾省及平綏鐵路沿線(河北省境內)。第一三二師趙登禹部,駐河北省任邱、河間一帶。第三十八師張自忠部,駐天津小站、廊坊、馬廠和大沽各地,並以一部駐南苑。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師部駐西苑,劉自珍旅駐北平城內,何基洋旅駐蘆溝和長辛店一帶,陳春榮旅駐保定一帶。

  由於宋哲元一貫抱著與日寇相安無事、維持現狀的幻想,在軍事上始終處於毫無戒備的狀態。但是,日本帝國主義早已在《田中奏摺》中確定了滅亡中國的國策,並於1936年8月,在日本首腦集團會議上,又通過了一個叫做「基本國策」的文件,其中指出日本的意向是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新的進攻,而且很快就實行了國家規模的戰時動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日寇對冀察的壓迫也就一天比一天加緊。

  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後,建立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鑒於冀察形勢,對第二十九軍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中共北平地下組織,除通過第二十九軍內部進步將士直接影響該軍上層人物的抗戰情緒外,還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當時在中共領導下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北平學生救國聯合會、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東北各界救國聯合會等團體,經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展開抗日救亡的宣傳鼓動工作。他們高呼「擁護第二十九軍保衛華北」的口號,對第二十九軍表示大力支持。

  他們還經常趁著第二十九軍部隊演習的機會,派代表前往慰問,並講述抗日的重要意義。這些青年學生的愛國活動,更加鼓舞和激發了第二十九軍廣大官兵的抗日熱情。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國內和平的實現、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空前高漲,使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的分裂破壞活動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但是,它決不容許中國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它要斷然實行它的「國策」,發動對中國的全面軍事進攻。特別是當它得到了德、意法西斯的支持和英、美的縱容之後,就更加助長了它的侵略氣焰。

  華北的形勢一天比一大緊張,人民群眾抗日救亡的呼聲也一天比一天激昂,日軍加緊在中國長城地區集結,準備發動大規模進攻,現在是萬事俱備,只要製造一個新的「事件」就行了。「事件」終於在1937年7月7日古老的蘆溝橋畔發生了。蘆溝橋離北京城10公里,特務頭子土肥原事先曾到現場進行了精心的策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