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不論情況如何,我們都不能同意單獨媾和。我們作戰的目的是要徹底擊敗希特勒。我們認為,我們仍然可以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們不能贊同解除法國的義務。不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不責難法國;但這和同意解除它履行諾言的責任是兩碼事。」 臨行之前,丘吉爾又向雷諾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請求。有400多名德國飛行員(其中大部分是英國皇家空軍擊落的)現在囚禁在法國。考慮到目前的形勢,應該把他們交給英國看管,雷諾欣然允諾。但是過了不久,他就已經沒有權力履行這個諾言了。這些德國飛行員後來又都參加了對下列顛之戰。 丘吉爾和他的戰時內閣成員,對法國政府的危機一直憂心忡忡。為了阻止法國單獨媾和,英國的一些內閣成員和雷諾總理的特使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將軍幾經協商,草擬了英法《聯盟宣言》。除了總的方面談到聯盟的好處以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給雷諾提出一些活生生的振奮人心的新事實,使他能夠把大多數閣員遷到北非去繼續抗戰。經英國戰時內閣批准後,就將宣言草稿由戴高樂將軍用電話通知雷諾先生。雷諾回答說,由兩國政府發表這樣一篇宣言,將使法國政府的決策有所改變。戴高樂將軍于6月16日攜帶副本回法進一步徵詢意見。 《聯盟宣言》草稿如下: 在當今世界歷史這一緊要的關頭,聯合王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謹發表宣言,宣佈兩國結成永久的聯盟,在共同保障正義和自由的事業中有毫不退縮的決心,反對把人類陷入機械生活和奴隸狀態的制度。 兩國政府宣佈,法國和英國今後不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法英聯盟。聯盟的憲法將規定執行國防、外交、財政和經濟政策的聯合機構。 每一個法國公民將立即享有大下列顛的公民身份;每一個英國臣民也將成為法國的公民。 無論兩國領土的任何地方遭受戰爭的破壞,恢復的責任將由兩國分擔,兩國的資源將同等地並像一個國家似地用於這一回的。 在戰爭期間,只設一個單獨的戰時內閣,所有英國和法國的武裝力量,不論是陸軍、海軍或空軍,都將遼於該戰時內閣的指揮之下。最宜於從什麼地方指揮,就從什麼地方指揮。兩國議會將正式合併。不列顛帝國所有的國家已在組織新軍。法國將在陸地、海洋和空中繼續維持其現有的兵力。聯盟將向美國呼籲,大力補充盟國的經濟資源,並為共同的事業提供大量的物資援助。 不論戰鬥發生在什麼地方,聯盟將集中全力打擊敵人。這樣,我們必將戰勝敵人。 誰知這樣一項真誠的建議傳到法國之後,遭到投降派的堅決反對。雷諾對於《聯盟宣言》所寄託的希望頃刻之間便消失了。以貝當元帥為首的一幫失敗主義者甚至拒絕對它加以審查。他們提出了種種強烈的指責,說它是「到最後一分鐘才拿出來的計劃」,是「突然襲擊」,是「一個把法國淪為保護國或者奪取它的殖民地的計劃」。他們說,這會把法國的地位貶為英國的一個自治領。 除此之外,還提出了許多其他論點。魏剛沒有多費唇舌便說服了貝當,認為英國已經完了。法國的最高軍事當局說:「不出三個星期,英國就會像一隻小雞似地被人擰住它的脖子。」照貝當看來,同英國聯盟無異「同死屍結成一體」。伊巴納加雷大叫大嚷說:「還是做納粹的一個行省好些。我們至少明瞭那是怎麼一回事。」魏剛將軍的一個親密朋友、參議員雷貝爾宣稱,這個計劃意味著法國的徹底滅亡,總之分明是讓法國隸屬於英國。雷諾雖然回答說:「我寧願同盟國合作而不願同敵人合作。」但白費唇舌。在當天夜裡,雷諾在投降派的逼迫之下就宣佈辭職了,由投降派的首領貝當組織新的政府。 貝當在任職的第二天,6月17日,就通過西班牙大使向德國要求停戰。希特勒於同一天答覆說,他首先要和他的盟友墨索里尼商量。墨索里尼這個趾高氣揚的鬥士,在弄清楚法國軍隊已經受到絕望的打擊以後,就像鷹犬一樣在6月10日投入戰爭,企圖分得戰利品。 希特勒和法國的停戰談判,是在貢比涅森林中的一塊小小的空地上舉行的。這個地方就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投降的地方。希特勒將在這兒報仇雪恥,因為這個地方本身會增加他報仇雪恥的甜美滋味。 1918年,法國福煦元帥就是在這裡博物館保存的一節臥車上同德國簽訂的停戰條約。如今,工兵遵照希特勒的命令,用風鎬把牆壁推倒,把車子推到空地中間的軌道上,這就是1918年11月11日上午5時,德國使節遵照福煦的命令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時,車子停放的確實地點。 6月21日下午3時15分,希特勒乘著他的曼賽德斯牌汽車來了,同行的有戈林、勃勞希契、雷德爾、裡賓特洛甫和赫斯。他們都身穿各種各樣的制服。他們在離空地大約200碼的阿爾薩斯一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車。雕像用德國軍旗覆蓋著,為的是不讓希特勒看到那把大劍。那是1918年獲得勝利的盟國的一把大劍,插在一隻有氣無力的鷹身上,這鷹代表霍亨佐侖王朝的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向紀念碑投了一瞥,繼續大踏步地走去。他走過這塊小小林間空地以後,空地中央升起了他的最高統帥旗。他的注意力給離地約三英尺高的一大塊花崗石吸引住了。希特勒後面跟著一些人,慢步走上前去,讀著石頭上刻著的大字碑文:「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在此屈膝投降——被它所企圖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擊敗。」 希特勒讀著,戈林也讀著。他們站在6月的陽光下,在一片沉靜中讀完了它。周圍的人都在注意希特勒面部的表情。他的臉上流露著蔑視、憤怒、仇恨、報復和勝利的神情。然後,希特勒及其隨行人員走進停戰談判的車廂,他坐在1918年福煦坐過的那把椅子上。五分鐘以後,法國代表團來了。這個代表團以色當的第二軍團司令查理?亨茨格將軍為首,成員有一個海軍將領,一個空軍將領和一個文職官員利昂?諾爾。利昂?諾爾曾任駐波蘭大使,他現在正親身經歷著德軍造成的第二次崩潰。他們看起來都精神頹喪,但還保持著一種悲慘的尊嚴。他們事先並不知道會把他們帶到法國人引為驕做的這個聖地來受這種屈辱。他們的這種震驚,無疑正是希特勒所期望的。 在德國人提出的條件中,最惡毒的一條就是,強迫法國人把法國本土和海外屬地上的反納粹的德國流亡人士,全部交給希特勒帝國;凡是與別國聯合對德國作戰的法國人,被捕後立即槍決;所有戰俘都將被拘留到簽訂和約為止。對於這樣一段文字,法國方面也沒有提出異議。貝當肯定認為,英國在三個星期之內將被戰敗,到那個時候,法國政府即可釋放了。這樣一來,他就使150萬法國人在戰俘營中呆了五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