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1933年5月10日,戴高樂的文章發表在《政治與議會評論》上,那時,希特勒已上臺三個多月了。戴高樂和他那幾個知己曾對這篇文章寄予莫大希望,但結果卻使他們大夫所望。文章除了使軍界統治階層大為惱火而外,影響微乎其微。有人警告戴高樂,他必須作出抉擇,或者珍惜自己的前程,或者沿著他所選擇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戴高樂不怕威脅,他把喚醒民眾的使命 看得重于他的軍人前程。在他看來,要打動那些控制著法國軍事機器的頑固派,僅僅一篇文章是不夠的,得寫一本書,並進行一番個人的遊說活動。在那一年的後半年,戴高樂一有餘暇,就致力於完善和充實他那篇文章的觀點。一年後,即1934年5月,他的書問世了,題目和那篇文章一樣:《建立職業軍》,但是,這本書和他以前的著作一樣,引起的反響不大,在法國只銷售了750本。 戴高樂在這本書中,一開頭就描繪了法國的地形,令人信服地指出與比利時接壤的法國邊界是個明顯的薄弱環節。正如他所說的,英國和美國由於海洋阻隔,難以進攻;德國的權力中心和工業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舉摧毀;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為屏障;而意大利則受到阿爾卑斯山的保護。相比之下,法國的心臟巴黎卻對任何來犯之敵敞開著大門,因為巴黎周圍的平原開闊平坦,不易防守。戴高樂說,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唯一可靠的防禦措施不是構築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十萬人組成的分編成六個機動裝甲師的精悍的職業軍。六年之後,德國軍隊用事實說明他們懂得並且樂於接受戴高樂的建議,而法國最高統帥部卻對此熟視無睹。 國際問題評論家布賴恩說,戴高樂之所以值得大加讚揚,並不是因為他發明了前人已經開創的一種戰術,而是因為他具有遠見卓識,能夠拋棄舊觀念,接受新思想,預見到在即將爆發的戰爭中擁有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的一方將取得勝利,並不顧別人的不理解或者敵意,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堅持建立機械化部隊的主張。 如果1934年擔任陸軍部長的貝當還是當年的貝當的話,可以想像法國以後十年的歷史就會大不相同。 20多年前,貝當和軍界的同僚在上刺刀衝鋒和火炮威力孰優孰劣的問題上曾進行過激烈的爭論,那時的貝當有獨立性格,能接受新思想,並敢於提出新建議。 1934年的貝當已是78歲的人了,儘管身體還很健壯,並給偶爾會見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的思想早已僵化,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而且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也日益減弱。當年的貝當在戴高樂心目中是位英雄,以後的貝當成了民族的不可饒恕的千古罪人。 菲利普·貝當任陸軍部長期間,在提高法軍抗擊德軍的能力方面毫無作為,而此時德軍卻正在努力實現現代化並準備大舉進攻法國。起初,貝當倒確實想讓戴高樂充任他的幕僚,但他身邊的那些人進言勸阻,使他改變了主意。法國問題專家克羅澤說:「本來,憑著貝當的聲望,加上戴高樂才能出眾,精力過人,富有遠見,在杜梅爾格執政期間,是可以大有建樹的,但結果卻一無所成。」 當時戴高樂上校既無權,又無勢,只能不停地進行遊說。1934年6月,他結識了一個名叫讓?奧比坦的年輕人。此人在權勢人物中間交往甚廣,他把戴高樂介紹給兩位政治家,一個叫加斯東?帕萊夫斯基,一個叫保羅·雷諾。帕萊夫斯基後來成了忠實的戴派元老。而雷諾呢,以後的事實證明,他是堅決而又雄辯地為戴高樂的主張辯護的一位議員。後來他在法國處於崩潰之際出任總理。戴高樂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我認為保羅·雷諾先主特別適合於這項工作。他的智慧足以通曉事理,他的才能足以動員輿論,他的勇敢足以使他堅持到底。此外,他雖然已是遐邇皆知的人物,仍然使人感到他還有更遠大的前程。我見了他,說服了他,並從此和他合作。」 當時,在國民議會中充斥著一種對國防滿足現狀和漠不關心的情緒,因此國民議會對戴高樂的觀點持敵視態度。 1934年6月15日,大約就在戴高樂結識奧比坦和雷諾的前後,國民議會就防務問題進行辯論,雖然愛德華?達拉第政府已在那年2月的騷亂中倒臺,但達拉第依然左右了這次辯論。在此之前,他已四度出任陸軍部長,後來又在1936年至1940年重任此職,他的激進社會黨追隨者喜歡稱他為「沃克呂茲公牛」。他看起來是個強有力的人物,並對擔任陸軍部長一職非常感興趣。但他卻把精力耗費在執行一項軟弱的綏靖政策上,主張採取防禦性戰略,鼓吹構築要塞工事,即馬奇諾防線。 直到將近一年之後的1935年3月15日,當國民議會就一項把服役期延長到兩年的法案進行辯論時,雷諾才找到機會為戴高樂的觀點進行辯護。前財政部長雷諾宣稱,他將投票贊成這一法案,條件是議會通過他起草的一項修正案,建議最遲在1940年4月15日之前建立起一個裝甲軍。如果這一建議得以實現,那麼,德軍在那年入侵時就會遭到強有力的阻擊,而不至沿法國北部平原長驅直入,所向披靡。雷諾身材矮小,長著一雙機智的眼睛。他是一位雄辯的演說家。他對議員們說:「讓我們假設,明天德國就宣戰,比利時遭到侵略。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沒有先例的。如果我們沒有能力立即支援比利時,幫助它守住東部邊界,那麼將會產生什麼後果呢?歷史的悲劇也許會重演,比利時軍隊可能被迫朝海岸退卻。那樣,我們就不得不保衛法國北部無險可守的長達350公里的邊界。在坐的哪一位能同意不經一戰就眼看著我們最富饒的省份再遭侵略,我們的祖國再受肢解呢?不建立這個裝甲軍,我們就會喪失一切!」 雷諾雖然振臂高呼,但響應者寥寥無幾,當時法國政界、軍界一些領導人,目光短淺,害怕戰爭;他們對德國法西斯頭子一味遷就,妄圖將禍水東引。他們錯誤地認為,退讓就可以求和,妥協就可避免戰爭。但是,與他們的願望相反,歐洲正愈來愈迅速地走向戰爭。根據凡爾賽和約,1935年1月,薩爾區舉行公民投票後,歸還德國。這一來希特勒胃口愈來愈大。於是,正式宣佈廢除和約中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重新實行了徵兵制,而且宣佈德國軍隊將增加到36個師。這是3月間的事情。到了秋天,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亞,國聯大為震驚,這也暴露了法國人和英國人的軟弱無能。事到如今,要使歐洲這兩個獨裁者住手,已經不可能了。正是: 德國重新崛起,英美輸血打氣; 納粹瘋狂擴張,矛頭首指西方! 欲知希特勒下一步如何動作,且看下文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