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一三


  美國壟斷財團對德國軍國主義的扶持是多方面的,特別是「道威斯計劃」起了重要作用。這個計劃是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所屬的一個專家委員會提出來的,於1924年8月在倫敦會議上通過。「道成斯計劃」為外國資本(其中70%是美國資本)進入德國打開了大門。除了根據計劃向德國提供的八億馬克貸款外,大量的外國資本通過購置德國企業股票等方式流入德國。據統計,在1924—1932年間,投入德國的外國資本達318億多馬克,而這期間德國支付的賠款只有114億多馬克,在償還貸款方面交付了78億多馬克。德國利用這些資本恢復了信貸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復了生產,更新了工業設備,實現了主要工業部門的現代化。德國很快地恢復和發展了自己的重工業,首先是冶金工業和軍事工業,重建和加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

  美、英壟斷資本還在技術、裝備、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持德國。從20年代起,美英壟斷資本就開始幫助德國獲得提煉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膠的先進技術。

  1933年2月1日,美國軍人托拉斯杜邦·德·尼·摩爾公司,不顧凡爾賽和約關於禁止德國輸入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的規定,同德國締結了一項出售軍人的協定,把飛機發動機和戰鬥機出售給德國。不久,英國的維克斯一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國簽訂了出售軍火的合同。英國及其自治領向德國提供了它所急需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合金等戰略物資;美國向德國大量供應石油;德國需要的生鐵、廢鐵、鐵礦石也是英、法等國提供的。

  在美、英壟斷資本的支持下,德國的經濟從1925年起就開始迅速發展,並以比英國快得多的速度增長。在1921年至1929年間,德國工業生產平均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而英國在同一時期的年增長率只有1.7%。到1927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已經達到戰前的水平。

  1929年德國的工業總產值以及鋼、鐵、鋁、電力等的生產已經超過英法,躍唇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與此同時,德國資本的集中和壟斷有了很大的發展,蒂森、克虜伯、法本等一小撮壟斷巨頭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他們對德國重新軍國主義化和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德國統治階級在逐漸恢復經濟實力的同時,還竭力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他們要求歸還德國的殖民地,修改德國的東部邊界,廢除賠款和取消對德國的軍備限制等。德國對東方鄰國懷有侵略野心,它藉口保護國外日耳曼人的權利,陰謀把日耳曼人聚居的地區合併到德國,並為進一步侵略製造藉口。德國外長斯特萊斯曼聲稱,德國對外政策的一個目的是「保護在國外的

  日耳曼人,保護生活在外國桎梏下的一二千萬同胞,改變我們的東部邊界——收回但澤、波蘭走廊和修改我們的東部邊界」。

  1925年,他還說,爭取歸還和獲得新的殖民地是德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國政策的迫切任務」。1924年8月,德國政府正式向戰勝國提出下列要求:接納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並給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國的戰爭責任,給德國殖民地委任統治權,修改凡爾賽和約有關軍備條款等。

  1925年10月,在瑞士羅迦諾召開的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國會議,對助長德國的擴張野心也起了很壞的作用。在這次會議上,德、法、比、英、意草簽了萊茵保障公約,規定各方單獨地或集體地維持德法、德比邊界的領土現狀,三國保證互不侵犯和互不進行戰爭,遇到爭端通過調解和仲裁解決。但是羅迦諾會議不顧法、波、捷三國的要求,拒絕對德國東部邊界的現狀提出相應的保證。這表明,羅迦諾會議向德國敞開了向東方鄰國和蘇聯侵略擴張的大門。會議還決定讓德國加入國聯。

  1926年9月,國聯第七屆大會根據羅迦諾協定,通過關於接納德國加入國際聯盟和關於給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決定。這樣,德國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羅迦諾會議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圖在凡爾賽和約的基礎上調解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在政治上縱容德國向東方擴張的會議。這次會議是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里程碑。

  德國加入國聯以後,關於修改凡爾賽和約的喧囂越來越高。德國統治階級的各種代表人物及其喉舌開動宣傳機器為歸還德國殖民地大肆鼓噪。戰前的各種殖民主義組織又重新復活,並產生了一些新的殖民主義協會。1930年5月26日,在一次德國銀行代表和金融界、工業界大亨的會議上,制定了一個名為《關於德國殖民地問題的主要原則》的文件,叫囂「必須致力於德國獨立自主的殖民活動」,還說「不能認為凡爾賽和平條約關於不許德國參與解決殖民地問題的狀況是一成不變的。德國有權利在殖民地活動和獨立自主地開發不發達的海外國家」。德國對殖民地的要求,不能不加劇它同兩個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的利害衝突。

  德國軍國主義在恢復經濟實力的同時,還採取種種手段重整軍備。它不顧凡爾賽和約的限制,變相地保存了總參謀部的班底,在各種「俱樂部」、「民間組織」的名義下,為建立空軍和擴充陸、海軍作準備。它秘密地或公開地儲存了大量有戰爭經驗的軍官,作為擴充軍隊的骨幹,並非法地組織和訓練非正規的軍隊,以作為戰時擴軍的基礎。到1930年,德國的軍隊和半軍事部隊已達37.4萬人。在軍事裝備方面,早在1922年,德國國防部就和克虜伯公司簽訂了一項研製大炮和坦克的協定。

  1928—1929年間,德國開始秘密地建造飛機、裝甲車和坦克。到1929年底,德國已有12個飛機製造廠,6個飛機發動機製造廠,在研製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還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國建造潛艇和其他軍艦,並積極從事軍用化學、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

  面對著德國軍國主義的重新崛起,戴高樂少校憂心忡忡,他與一些與自己見識相同的人努力喚起法國公眾輿論警惕日益增長的外來危險,竭力主張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以便抵禦即將臨頭的、來自萊茵河波岸的進攻。但是在軍內軍外,阻力很大,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在這個期間,戴高樂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到星期一晚上,他就到離蒙帕納斯大街不遠的迪梅尼爾酒家同幾個朋友聚餐。參加這個小小聚餐會的並非全是軍人。他們的當然主席是埃米爾·梅那上校。這位上校在1932年與戴高樂初次會面時,已年過八旬,但仍然精神煥發,妙趣橫生。儘管兩人年齡很不相當,但卻情投意合,一見如故。在當時面臨德國軍國主義新的挑戰的情況下,兩人都主張喚醒國民的國防意識,儘快建立一支十萬人的機械部隊。戴高樂準備把他們討論的意見寫成一本書,但梅耶卻表示異議說:「不,那樣太慢了。書可以後出。眼下寫一篇文章就滿不錯啦,但必須是一篇爆炸性的文章。至於題目嘛,戴高樂今晚提到過,就叫『建立職業軍』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