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當時,歐洲正無可挽回地走向戰爭。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的鬥爭愈演愈烈。英法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裡,由於技術裝備的落後和資本大量輸出,經濟發展幾乎陷於停滯狀態,美、德等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卻由於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採取大規模的壟斷組織形式,向新興工業部門進行大量投資,較快地提高了自己的工業水平。資本主義各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總額中的比重迅速改變了,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國的工業生產總額已躍居世界第一位,而德國則在歐洲首屈一指,日本的工業生產的絕對數字雖然還較低,但在發展速度上卻超過了其他許多國家。

  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新的力量對比,同歷史上形成的殖民地、市場和勢力範圍的佔有狀況,已極不相稱,1900年,英國佔有3271萬平方公里土地,3.67億人口;法國佔有1098萬平方公里土地,5000多萬人口;俄國則吞井了相鄰亞洲各國的1728萬平方公里土地,2500多萬人口,英、法,俄三國佔有了最廣大的殖民地勢力範圍。連荷、比、西、葡等歐洲小國,也佔有了674萬平方公里土地,6500多萬人口,遠遠超過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德、日三國殖民地總和。這種狀況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不能容忍的。在世界還未被它們瓜分完畢的時候,它們之間的衝突,還可能通過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的」土地來暫時得到緩和,但是,在世界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它們的衝突就只能通過劇烈的軍事較量來獲得解決。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到了20世紀初,德法矛盾已十分尖銳。法國人渴望收復阿爾薩斯一洛林,而德國人希望攫取更多的法國殖民地。雙方都在加緊備戰。儘管1900年以後軍事預算直線增長,法國的武器裝備仍遠遠落後於德國。德國的軍費為法國的兩倍。法國普安卡雷政府只得大量增加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到1912年,三年之內軍隊的機槍增加兩倍多,野戰炮增加了三分之一強。1914年,法國擁有136架正規作戰的飛機。這就部分地改變了裝備落後的狀態。然而,法國軍隊在人數方面仍然落後。德國剛剛將自己的現役軍隊增加到85萬人,法國可以立即動用的士兵只有54萬人。為了縮小差距,法國必須改變徵兵法令並將服務期限延長至三年。

  20世紀初年,國際風雲變幻,以英、德為首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展開了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國際關係極度緊張,軍事衝突和局部戰爭連年不斷。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霸權的激烈衝突,導致用戰爭手段來打擊對手,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薩拉熱窩事件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並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這次軍事演習是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人的。這件事引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憤怒,他們認為這次軍事演習是對塞爾維亞的挑釁,認為斐迪南的野心是企圖擴大奧匈帝國的版圖,強化奧匈帝國的統治,阻撓和扼殺塞爾維亞的民族運動,在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軍人團體「黑手會」的組織下,幾名塞爾維亞青年于6月28日在薩拉熱窩街頭刺殺了斐迪南。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立刻被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利用為挑起衝突、實現它們的侵略野心的藉口。德皇威兼二世聞訊後瘋狂叫嚷:「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接著就是一個月的緊張的幕後外交活動。德國極力慫恿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動進攻,保證給予支持;俄、法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則玩弄狡猾的外交伎倆,向德國表示要盡一切力量防止戰爭的發生,但私下卻加緊備戰。蓄謀已久的一場大戰就這樣爆發了。德國企圖從英、法手中奪取殖民地,從俄國手中奪取烏克蘭、波蘭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並摧毀英國的海上霸權。

  俄國則企圖佔領君士但丁堡和黑海海峽,奪取加里西亞,進而削弱德奧的實力。英國企圖擊潰經濟上和軍事上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德國,奪取德國的殖民地以及土耳其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法國企圖粉碎德國的大陸霸權,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富產煤鐵的薩爾區。日本帝國主義則想奪取德國在東方的殖民地,奴役中國及遠東各國人民。帝國主義列強正是想在一場大規模的浴血混戰中,憑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實現和平時期所未能達到的目標。

  為了迅速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8日對塞正式宣戰。7月30日,俄國下令總動員。8月1日,法。德也幾乎同時下令動員。同日,德國藉口俄國拒絕取消總動員令而對俄宣戰。8月2日,德國向比利時提出最後通碟,要求讓德軍通過比境,遭到比利時拒絕。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同日夜,英國藉口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宣佈英、德處於戰爭狀態。一場以歐洲力主要戰場的帝國主義大廝殺就這樣開始了。

  1914年戰爭爆發後,戴高樂所在的第二步兵師三十三團一營被調到距他的出生地裡爾不遠的北部邊界。九年以前,他15歲時。曾被一個怪夢攪得心神不安——他夢見法德戰爭在1914年爆發,他在一次戰役中,於8月15日陣亡。結果,夢中的事,除了陣亡的結局之外都應驗了,8月15日,夏爾·戴高樂在比利時境內馬斯河上的迪南附近第一次參加戰鬥,並且負了傷。自從他在少年時期得到那個預兆之後,他一直以為那一天就是他的未日。據他早期傳記作者說,戴高樂這時感到他的生命已不再屬￿自己,他的餘生屬￿尚待揭曉的某種命運。

  在德軍入侵比利時之後,在法國邊界便展開了一系列激烈戰鬥,史稱邊境之戰。根據國防部《第十七號計劃》,法軍總司令霞飛于8月8日發佈了第一號命令,規定了法軍的作戰方案。按照這個命令,法國第一、第二集團軍于14日向東北進攻,攻入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頭四天,法軍進展順利。面對法軍進攻,德軍第六、第七集團軍邊戰邊退。法國人重新進入40多年前失去的地方,為收復失地感到慶倖。然而他們不知道,德國第六、第七集團軍組成的左縱隊的主要任務是防禦,這個退卻是按照計劃進行的。

  就在法軍開始進攻的第二天,8月15日,德軍以優勢兵力突然向迪南殺來,企圖奪取那裡的渡橋,因此在馬斯河畔展開激戰,戰鬥的第一天,夏爾·戴高樂就在迪南負傷了,經過多次較量,法軍第十七號計劃和霞飛第一號命令遭到破產。法國不僅進攻阿爾薩斯—洛林沒有得逞,相反,自己的邊境被德軍突破,法軍被迫向南大撤退。而德軍則侵入法國領土,向其心臟地區長驅直入,在此期間,法國的損失相當嚴重,法國最富裕的北部淪為德國佔領區,法軍陣亡總數達38萬,受傷、被俘和夫蹤的達60萬,戰前受過訓練的軍官80%死亡和受傷。德軍傷亡人數雖比法軍少些,但其速決戰略的失敗,則是其戰爭前途的凶兆。

  夏爾·戴高樂經過三個月的治療休養,於11月底重返前線。他所在的三十三團,經過激烈的戰事,兵員大減。戴高樂重返部隊後,勇敢機智,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交給他的偵察任務。

  1915年1月20日,在第二師發佈的一道表彰令中,關於戴高樂有這樣一段話:「在異常危險的情況下執行了一系列對敵軍陣地的偵察任務,帶回了有價值的情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