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以後戴高樂在戰鬥中又負過兩次傷。1915年,西線德軍處於戰略防禦,部署了200萬軍隊,法英聯軍方面有300萬大軍,仍以法軍為主。德軍戰線的努瓦榮突出部,離巴黎不到100公里,嚴重威脅著法國首都。聯軍企圖削平這個突出部,迫使德軍撤退。1915年春,法英軍隊先後在香擯和阿杜瓦地區發動進攻,戴高樂參加了這一戰役,並於3月15日負了傷。香擯戰役規模很大,由法軍第四。第二兩個集團軍共37個師擔任主攻,配備有兩千多門炮;第三集團軍在馬恩河右岸策應。這一戰役持續了將近半年。9月20日至25日,法軍連續炮轟六天,向德軍陣地傾瀉300萬發左右的炮彈。25日,步兵發起突擊。頭兩天,佔領德軍第一道防線,俘虜25000人,但以後進攻連續受阻,傷亡達15萬人,被迫於11月6日停止進攻。

  1915年9月4日,戴高樂的傷勢剛剛痊癒就被提升為上尉。10月30日,他受命指揮三十三團第十連。他的部下是來自北方的礦工,團長是布多爾上校。團長對這位下屬的勇敢精神印象非常深刻。戴高樂對全連每個士兵的戰鬥經歷及秉性脾氣都了如指掌。來到這個連隊剛剛三個月,他就要求把他的連隊派往激戰的凡爾登前線,布多爾上校同意了。他記下了決定中的下面這句話:「鑒於局勢嚴重,而且由於此項任務極端重要,我認為唯有戴高樂上尉才能勝任。」

  凡爾登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

  1916年一開始,德軍總參謀長法爾根漢就在西線集中兵力,決定選擇法國的凡爾登作為進攻的目標。他之所以選在凡爾登,是因為這個地方是協約國西線的突出部分,對深入法比的德軍有很大的威脅。同時,凡爾登是法國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如果凡爾登失守,將給法國軍民的士氣以沉重打擊,因此,法爾恨漢估計,法國為了保衛凡爾登,必將投入它的全部力量;他認為這次進攻從軍事上來說,將成為「碾碎法軍的磨盤」。從1916年1月開始,德國就已著手進攻凡爾登的周密準備。德國皇太子親統德軍精銳部隊,企圖通過凡爾登戰役,達到大量殲滅法軍的戰略目的。

  然而,法軍總司令霞飛認為,凡爾登要塞已經過時,於1915年將其各炮臺棄置不用,而代之以戰壕、掩護體、土木障礙和鐵絲網等野戰工事。部署的軍隊遠遠不敷防禦之用。在得到德軍準備進攻的情報之後,又沒有給予應有重視,因此法軍處於明顯的劣勢,在開戰前,法國駐凡爾登的兵力只有4個師10萬人,270門大炮;而德軍進攻的部隊有10個師27萬人,1000門大炮。

  2月21日,德軍以猛烈的炮擊拉開了凡爾登大戰的帷幕。從早晨7點15分開始,持續到下午4點45分,集中了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猛轟,把這一小塊地方的戰壕完全摧毀,把森林燒光,山頭削平,整個法軍防線籠罩在濃煙烈火之中。據當時的記載說:「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猛烈的炮火。」與此同時,德國的飛機也對法國的鐵路進行了轟炸。當天晚上,德軍以六個步兵師在馬斯河東岸寬僅十公里的前線上開始向南推進。

  2月25日,佔有重要地位的都蒙炮臺由於完全沒有設防,被德軍佔領。法軍陣線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也全部斷絕,這樣,凡爾登的命運和整個法國戰線的防禦體系均處於千鈞一髮的危險境地。為此,法國政府採取了緊急措施,急忙增派援軍,並委任第二集團軍司令亨利·菲利普·貝當為凡爾登地區的司令官。貝當已經60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沒有打過仗,擔任過軍事教官和團長。戰爭開始後迅速由團長晉升到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受到霞飛和卡斯得諾的賞識。貝當受命後,於25日夜裡來到凡爾登。他給前線部隊劃定了一條督戰線,要求士兵用一切手段頂住德軍進攻,不許退過這條線。並立即組織搶修道路,組建了一支9000人的運輸隊,每晝

  夜有6000輛汽車到達凡爾登,平均每14秒有一輛汽車通過。因此,法國人稱這條公路為「聖路」。當時法軍提出決不讓德軍通過凡爾登的口號,而德軍則決心要攻佔凡爾登,於是雙方反復衝殺,形成拉鋸戰,戴高樂所在的部隊,就是在這種緊急情況下被調在凡爾登前線的。他們雖然英勇衝殺,堅守陣地,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敗了。

  1916年3月2日,德軍重炮猛轟戴高樂軍陣地。突然間,有人高喊「援軍來了!」戴高樂上尉頗受鼓舞,轉過身去,看見一群戴著法軍藍色鋼盔的士兵。這些鋼盔剛才還戴在陣亡了的法軍士兵頭上,現在卻戴在打死他們的德國人頭上了。戴高樂恍然大悟,知道受騙了,馬上命令全連上刺刀衝鋒。幾乎就在同一瞬間,一顆子彈穿透了他的大腿,他昏倒在地。布多爾上校眼見他中彈倒下,遍體鮮血,以為戴高樂上尉死了,戰鬥結束後就寫信通知他的雙親,說夏爾已經陣亡了。貝當將軍接到報告後,立即「追授」這位年輕的上尉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勳章,並寫了下面這段話:

  「指揮該連的戴高樂上尉素以其在德智訓練方面的優異成績著稱,是日,其所在營遭敵猛烈炮擊,傷亡慘重,同時敵人又從四面向其連隊逼近。該員率部勇猛出擊,與敵展開激烈肉搏,這是不違背其軍人榮譽感的唯一抉擇。該員在激戰中以身殉國,不愧為在各方面均無與倫比的軍官。」

  其實,戴高樂並沒有死,他負傷暈倒在地後,被德國人俘虜了。他經受了兩年零八個月的囚犯生活。起初,他被關在弗裡德貝格的戰俘臨時收容所,他剛剛恢復健康,就開始挖地道。並通過地道逃到了荒郊。可是他個子高,躲不住,又被逮住了。第二次嘗試也失敗了,因為他愉來的德國制服短得幾乎連肘部和膝蓋都遮蓋不住。第三次試圖逃跑也未成功。

  此後,戴高樂被轉押到因戈爾施塔特的懲罰營。他在那裡結識了其他一些逃跑未遂的勇敢人物,如雷米·魯爾,此人後來成了《時報》的專欄作家,經常撰文支持戴高樂;貝爾熱一萊弗羅爾,未來的戴高樂著作出版商;卡特魯少校,他在1940年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他最早響應了戴高樂將軍對全體法國國民的號召。第九號城堡關押了200多名軍官,有法國人,還有英國人和俄國人。俄國軍官中有一個23歲的年輕人。他結實、漂亮、傲慢不遜,名叫圖哈切夫斯基,後來成為蘇聯紅軍元帥。

  兩年零八個月的德國監獄生活,的確令人沮喪,但對戴高樂來說卻非虛度。他以德文報紙當材料,精通了德語。他又自告奮勇給難友們講授戰略學,在講課中他高度讚揚坦克的出現在軍事上是具有決定意義的發展。同時,他還作了大量的筆記,這些筆記後來構成他的第一部著作《敵人內部的傾軋》的基礎。

  關於戴高樂在獄中的表現,他的同獄難友雷米·魯爾寫道:「這位冷漠的年輕人有堅強的意志,他善於克制自己的精神危機和感情衝動。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法國人的沉著、理智、自我克制的優點,司湯達活著的話,一定喜歡這種性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