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1890年,夏爾·戴高樂誕生幹裡爾市公主街上瑪約的故居。在這幢房子的正面有一個壁龕,位於高大正門上方的左側。龕洞裡塑了一尊聖母德拉福伊的小雕像,人們從鐵柵外幾乎難以看清。正門外圍毫無修飾,這與四周各種豪華的建築物形成鮮明對照。戴高樂家這些孩子們長大後將知道生活並不是一場遊戲。法國著名作家拉古都爾說,戴高樂的世家根本不是什麼「資產者」,而是一些筆墨文人、教士和國家辦事人員,他們多是一些自食其力的知識分子。

  1962年,戴高樂將軍也為他的家世辯解說:「資產者?我從來就不是,資產階級,就是財富,就是佔有財富的意識,或是攫取財富的欲望。我的家庭和我,一直是貧窮的……我從未感到與這個階級的利益和願望聯繫在一起。」

  戴高樂誕生的時候,正是路易一拿破崙親王進行彼拿巴主義實驗的時候。這個身材矮小、盛氣淩人的拿破崙三世,之所以能成功地取得政權,固然因為他長於權術,善於自吹,但同樣重要的也是由於他的名字所具有的魅力以及人們川昔日拿破崙帝國光榮歷史的懷舊之情。在八年左右的時間內,他使法國人有了一個隍全的、有權威的政府,在經濟上獲得了發展,甚至還在國外取得了勝利,特別是在克裡米亞戰爭中與英國結盟,打敗了俄國。他像拿破崙一世那樣扼殺了人民的政治自由,但也像拿破崙一世一樣,由於帝國聲威大振而頗得人心,第二帝國初期的穩定,無疑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路易一菲力普國王(1830—1848)曾在法國建立了鐵路網,而拿破崙三世則把它擴大了兩倍多,到1870年,法國已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工業強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為了維持金融貴族和大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實行反動的軍事獨裁。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對外竭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多次參與歐洲的爭霸戰爭。它吞併了意大利的薩伏依和尼斯,遠征墨西哥,完成了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它還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並把侵略魔爪伸進了越南和柬埔寨。

  1866年,普奧戰爭和北德意志各邦統一後,法國和普魯士統治集團各懷鬼胎,加緊進行戰爭準備,路易·波拿巴力圖通過戰爭,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掠奪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擺脫帝國內部危機,扼殺國內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王朝的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由普魯士容克地主領導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井想佔領法國礦產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雙方劍拔弩張。

  1870年7月19日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由於路易·波拿巴的反動統治早已腐朽透頂,人民不支持,因此戰爭開始後,法國連吃敗仗,它的虛弱本質很快就暴露無遺。8月中旬,法軍主力被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被圍困於北部要塞梅斯;一部分由路易·波拿巴自己率領,被包圍在色當要塞,9月1日色當一戰,法軍大敗,路易·波拿巴成了普軍的俘虜。10月27日,由巴贊元帥率領的17萬法軍也在梅斯向普魯士軍隊投降,最後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解體,就這樣,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又有一個拿破崙為法蘭西帶來了「光榮」,也使它蒙受了屈辱。

  法國問題專家、戴高樂傳記作者布賴恩·克羅澤說,第二次的災難給法國造成的後果比1815年更加悲慘,教訓該是夠大的了。1871年1月28日,法國「國防政府」同普魯士簽訂了賣國的停戰協定。隨後國民議會抬出梯也爾充當政府的首腦。梯也爾是一個極端反動的資產階級政客。在七月王朝時期,他曾擔任內務大臣和首相,殘酷鎮壓過1834年裡昂起義和巴黎共和派起義。在1848年革命中,他成為復辟君主制度的擁護者,支持路易·波拿巴為總統候選人。第二帝國後期,他又加入了溫和的自由主義反對派。他是一個背信棄義、賣身變節的老手,私人生活和社會活動同樣卑鄙齷齪。馬克思說:「他的社會活動編年史就是一部法國災難史,」涕也爾上臺後加快了賣國投降的步伐,很快同德國訂立了對法國來說極其苛刻的和約,不僅賠款50億法郎,而且還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以便騰出手來對付他所面臨的革命風暴。

  然而,第二帝國的失敗,卻沒有阻擋住另一次波拿巴主義的冒險——布朗熱將軍的冒險。布朗熱將軍,1886年當上了第三共和國的陸軍部長,一度大出風頭,並發表過一些嘩眾取寵的講演。

  他還有一個表面上的消極資本,普法戰爭失利,巴黎戰鬥剛剛開始,他就負了傷。這使他免於捲入對革命的巴黎公社社員的鎮壓。因此,他不僅能被軍人所接受,而且得到了下層民眾的歡迎。

  但是,在反普情緒達到最高潮時,布朗熱身上就出現了波拿巴主義了。他使民眾的復仇主義情緒具體化了。他的「共和化了的」軍隊可以成為法國對德國人復仇的工具。

  1889年1月,憚斯麥在國會的一次講演中稱布朗熱為建立德法兩國間良好關係的最大障礙。於是,布朗熱一夜之間就成了「復仇將軍」。但是,到5月份,內閣垮臺了。布朗熱立即搞起了陰謀活動。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法國共和時期的醜聞之一——威爾遜事件給布朗熱提供了機會。格雷維總統的女婿達尼埃爾?威爾遜一直在進行勳章和獎章的交易,從中大發其財。此事牽連到許多高級人物,事情敗露之後出現的長期危機,使總統和他的政府不得不辭職。在此情況下,保皇黨人和波拿巴分子斷定只有布朗熱才能拯救法國。1889年1月,布朗熱以相當多的選票被選入國民議會。扶他上臺的政變也已準備好了。如果布朗熱真的像他在演說中所表白的那樣堅定果敢,政變也許會獲得成功。然而,他那輕浮和懶惰的本性卻占了上風。布朗熱在慌亂之中拋棄了他的追隨者。過了不久,眼看要受到起訴,他逃到布魯塞爾去了。

  30個月以後,他在情婦的墓旁自盡了。

  就在布朗熱危機達到高潮時,又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巴拿馬運河公司倒閉的事件。該公司董事長費迪南·德萊塞普斯和他的同事,被控告犯有貪污罪。1892年,醜惡的賄賂內幕被揭開。該公司為了掩蓋它的真實財政狀況和濫用新籌集的資金,曾廣泛收買議員、部長、官員和報刊編輯,不僅共和黨溫和派頭子被收買,連激進黨的首腦克列盂梭也在受賄之列。在政府的庇護下,法院竟宣判受賄人「無罪」釋放。臭名昭著的巴拿馬醜聞向世界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是資本主義生意人的共和國;在那裡,政治同其他一切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買賣。」

  在共和政府的統治下,帝國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日益明顯地暴露在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政局不穩,執政頭目頻繁更換,是法國政治腐朽的一個表現。在法國議會中,井沒有一個持久穩定的資產階級大政黨,而是黨派眾多,有所謂「多黨政治」之稱。各黨派在選舉前夕很容易聯合,又很快散夥。黨派之間的不斷鬥爭,引起內閣頻頻更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