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教師之子

  報效祖國雙親願,教導兒子記心間;
  發憤圖強懷大志,為國為民創新篇。

  夏爾·戴高樂,這位令人敬畏的將軍,在法國反法西斯歷史上曾經大放異彩。當你讀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奇式的經歷時,戴高樂將軍定會成為你敬慕的英雄。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將軍出生在一個世代殷實的法國北方市民和下層貴族之家。這個家庭具有恪盡職守、為國效忠的傳統。戴高樂家族原先居住過佛蘭德、香已尼以及布爾戈尼等地。15世紀,戴高樂家族中有人和英國國王打過仗。18世紀,有一個後裔曾擔任過巴黎議會的檢察官。1835年,戴高樂將軍的祖父,朱利安一菲利普·戴高樂與若澤菲娜一安娜一瑪麗·馬約聯姻。若澤菲娜雖然家在敦刻爾克擁有一家煙草工廠,卻是裡爾市人。這樣,布爾戈尼的戴高樂家族又恢復了他們的祖先和法國佛蘭德地區的聯繫,這是一樁頗力有趣的婚事,從社會地位看,它使布爾戈尼一個貴族文官家庭和以勤勞著稱的佛拉芒人居住的北部地區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結為姻親。從個人角度看,它使一位史學家和一位作家成為眷屬。

  戴高樂的祖父有他非凡的一生。他致力幹歷史的研究,潛心閱讀中世紀的證書,辨認和收集巴黎教堂的銘文,1839年出版了《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一書。朱利安一菲利普是保皇分子和天主教徒,他認為在正統遭受嚴重的破壞之後,歷史應該恢復其連續性,祖國應該重建。他的巴黎史是對已退休的國民公會議員迪洛爾的巴黎史的回擊。他認為:「迪洛爾揚起世紀的塵埃,

  只是為了尋找點燃他仇恨之火的乾柴,他祭起歷史的亡靈,只是為了把它變成魔鬼和怪物。」朱利安—菲利普·戴高樂屬￿這樣一種人:對於他們來說,法國歷史應該使法國人團結在一起,正如宗教使聖徒們團結在一起一樣。

  戴高樂將軍的祖母在事業上超過了她的丈夫。她是文學界一位傑出的女性。那時,一般富家女子,最多只不過是對藝術稍事涉獵,沒有人贊成她們去幹什麼更有抱負的事情。但不受;日思想束縛的若澤菲娜卻擔任了一家名為《家庭通訊》刊物的主編。她在這個刊物上大膽地發表了革命社會主義者朱爾·瓦茉斯的一些文章。然而,若澤菲娜本人並不是社會主義者,她是一位熱忱的天主教徒,寫過十餘本虔奉宗教的著作,書中濃厚的宗教道德色彩,在當時深受稱讚,她思想活躍,才思敏捷。使她一舉成名的小說《阿代馬爾·德貝爾卡斯托》至今仍然吸引著不少讀者。此外,她的著作中還有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勃裡昂的傳記和名為《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的傳記。這兩部傳記對她孫子夏爾·戴高樂的志趣產生了奇妙的影響。因為戴樂後來極為欽佩夏多勃裡昂,而她在奧康內爾傳記中所闡明的主題則與戴高樂的畢生活動並行不悻。若澤菲娜在《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中讚揚那位愛爾蘭的愛國者進行了一場不流血的革命,用尊重法律和秩序的辦法解決了問題。

  這對夫婦,雖然性格各異,但關係十分和諧,他們生養了三個兒子,其中兩人即是戴高樂將軍的伯父。三個兒子在父母的教導下都有其不平凡之處。長子夏爾,患有痼疾,畢生從事凱爾特人問題的研究。他學會了威爾士語和布列塔尼語,並發表了一些用布列塔尼語寫的詩歌,使用的筆名是巴茲·戴高樂,在布列塔尼語中意為「吟游詩人戴高樂」,他還寫過一部關於19世紀凱爾特人的書,他既是學者,又是幻想家。他曾幻想把布列塔尼人同威爾士人、愛爾蘭人以及蘇格蘭人聯合在一起,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凱爾特人的聯邦。夏爾不僅是一位有影響的詩人,而且還是凱爾特人的一名堅強的戰士。他在一首戰鬥的詩篇中寫道:「在每一個遭到夜襲的軍營裡,每個人都在與敵人激戰,他們是不問舉起軍旗發出第一聲集合令的人的軍銜高低的。」這句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引起他的侄子夏爾·戴高樂將軍的強烈共鳴,並以此勇敢地向法蘭西人民發出了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戰鬥號召。

  詩人夏爾的弟弟是位昆蟲學家,他對法國5000多種黃蜂和蜜蜂進行了分類編目。法國自然博物館裡至今還陳列著他的肖像。無論是凱爾特戰士還是昆蟲學家,他們都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把生命寄託在自己所鍾愛的事業上。

  第三個兒子亨利生於1848年,這就是戴高樂將軍的父親。1886年亨利和表妹讓娜·馬約一德拉努瓦結婚。讓娜是一位虔誠信教的女子,她的兩個姐姐都是修女。在她的近親祖輩中有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亨利·戴高樂身材修長,器字軒昂。他選定了軍人職業,並考取了為陸軍訓練技術人材的巴黎工藝學院,1870年,他22歲。當時,在和德國戰爭中,法國正面臨失敗,亨利·戴高樂響應甘必大的號召,志願加入了」國民別動隊」,在巴黎被圍時,他是陸軍少尉,率領一排人參加了斯但斯和布爾歇的戰鬥。後來父親朱利安一菲利普突然去世,家庭重擔落在他的肩上,因此他改變了原先的計劃,最後選擇了教育為終生職業。亨利先作教師,後來當了沃吉拉爾耶穌會學校的學監和校長。亨利是一個知識淵博並有堅定道德信仰的人。他沒有古怪的嗜好,他愛上帝,愛國王,愛祖國,愛青年,他把上帝和國王的思想灌輸給青年一代。

  亨利·戴高樂是一位窮教士,為了抗議法院對他一位同事的不公正判決,他辭去了公職,來到一所初級中學教授文學和數學。他神情嚴肅,長著一雙象牙一般的手,常常創作希臘哀歌。在政治觀點上,他自稱是「一位悔恨的君主主義者」。亨利夫婦有五個孩子,四個兒子,一個女兒。飯前祝福經念過之後,全家人邊吃飯邊用拉丁語就各種問題發表議論。星期四下午,他們常去拿破崙墓或在凱旋門前靜默志哀;星期天教師帶著他的孩子們去凡爾賽,有時去斯但戰場。

  1871年巴黎被圍困的時候,亨利是別動隊的中尉,有一次在駐軍突圍中受傷。

  1871年的失敗,對夏爾的童年來說就像一張痛苦的蜘蛛網經常困擾著他的心。戴高樂將軍在《回憶錄》裡專門提到在他童年的心靈上形成的某種「思念法蘭西」之類的教育,它是通過方形王旗和簡練的碑文,通過對光榮或犧牲的回憶,通過羅斯丹·特泰依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史詩歌曲等進行的。總之,王冠、祭壇、軍隊和教會構成了戴高樂一家的正統思想。

  夏爾·戴高樂是亨利的第二個孩子。父母倆把他們的長子起名力格紮維埃,這次他們較為明智地把次子稱為夏爾,希望夏爾長大成人之後,要與公眾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