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七七 |
|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裝甲兵視為陸軍的強大突擊力量,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它具有防護性好、機動性高和突擊力強等突出優點,既可引導、搭乘步兵,用火力支援步兵作戰,也可以在其他兵種的協同下獨立完成戰鬥任務。但在1917年以前,坦克還是一種未經考驗、不被信賴的戰爭工具,它的作用和前途受到人們的普遍懷疑。巴頓當時是一名優秀的騎兵軍官,並執著地熱愛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出於對戰爭和軍事技術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裝甲時代的歷史性召喚,毅然選擇了裝甲兵這一前途未蔔的新兵種。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它不僅決定了巴頓一生的道路,也給新生的美國裝甲部隊送來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1917年,巴頓在駐法美軍中參與了美國第一支裝甲部隊的創建工作,建立了裝甲兵的訓練學校,用法式輕型坦克組編成一支坦克旅,經過短暫而切實有效的訓練之後,巴頓隨同該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米耶爾和默茲一阿拉貢等戰役。在戰鬥中,巴頓充分發揮了大刀闊斧、勇往直前的戰術風格,在激烈的進攻戰中大踏步前進,勇立戰功,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裝甲兵部隊的巨大軍事潛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巴頓是美軍的第一位坦克手,也是美軍中最早的坦克專家之一。但是,巴頓的這種地位和作用,在機槍、大炮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尚未得到人們充分的認識,只有在以坦克和飛機為標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有可能受到充分的重視和理解。從這一意義上講,巴頓用辛勤汗水培育出的坦克之花,必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什麼是機遇?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牢牢地把握住機遇,並加以充分利用,而另一些人則只能大聲抱怨自己命運弗如?對此,馬基雅維裡的解釋是:命運之神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她左右著我們命運的一半,而把另一半放在我們自己手中。溫斯頓·丘吉爾則認為:機遇只屬那些有心的人和做好了充分準備的人,他們從年輕時起就注意刻苦磨煉自己,當機遇來臨之時他們已經胸有成竹,從而牢牢地把握住了機遇。巴頓就是這樣的有心之人,為了自己大展宏圖的那一天,他早已做好了一切準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的坦克部隊鋪天蓋地般蜂擁而來,」橫掃整個歐洲,充分顯示了大規模坦克戰的可怕威力。在危機到來之際,美軍的幾位高級決策人物幾乎同時想起了一個人——小喬治·巴頓,這位和平時期的「搗蛋鬼」是美軍屈指可數的坦克專家之一,而且唯有他具備指揮坦克戰的實戰經驗。機遇終於降臨到巴頓頭上了。1940年7月,55歲的巴頓受命出山,參與重建美軍裝甲部隊的工作。 巴頓親自參與創建的美軍裝甲部隊,經過嚴格訓練、充實和發展,在第H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42年1月開始的北非登陸作戰中,巴頓部隊迎著巨浪按期在摩洛哥西海岸登陸,制服了當地法軍,為盟軍控制這一地區和完成北非的戰役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2月,美軍在卡塞林山口戰役中慘敗,巴頓臨危受命接管第2軍,僅用11天時間,他就把戰鬥精神輸入了部隊,使這支新敗之旅重振旗鼓,每戰必勝,迅速奪回了失地,為全面解放北非奠定了基礎。在1943年7月開始的西西里戰役中,巴頓的裝甲部隊把大範圍機動與兩栖作戰相結合,向敵人的防線長途快速迂回,攻克巴勒莫,奪取墨西拿,把德軍全部驅逐出該島。 1944年6月,西方盟國與法西斯德國之間的最後大決戰以諾曼底登陸為先導打響了。在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中,巴頓充分發揮了裝甲部隊快速、機動和火力強大等特長,採取長途奔襲和快速運動戰術,以超常規的速度在歐洲平原上大踏步前進,不顧一切地窮追猛打,長驅直入,穿越法國和德國,最後到達捷克斯洛伐克。在近乎瘋狂般的推進中,巴頓注意抓住一切戰機,迅速果斷地圍殲敵軍。在281天的戰鬥中,巴頓部隊保持了直線距離100多英里寬的作戰正面,向前推進了1000多英里,解放了13000座城鎮和村落,殲敵140余萬,為解放法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和最終擊敗納粹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巴頓創造的戰績是巨大的,也是十分驚人的。正如駐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後所指出的:「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像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像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歷和驚人的戰績。」 在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巴頓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負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不過,他已經功成名就了,並取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令人不解的是,巴頓生前所遭受的種種批評和責難從此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大量有關他的半神話式的傳聞和極為誇張的頌揚,使他從一個很容易招致批評和誤解的人物,轉變成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中為聖潔的光環所縈繞的半神半人式的英雄。許多人相信,巴頓的成功主要歸因於他那生來就有的軍事天才和敏銳的第六感覺,也與祖先對他的神秘啟示和召喚有密切的聯繫。這很容易使人產生英雄崇拜的感情,從而導致對巴頓真實面貌的曲解。巴頓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與其他人一樣,他之所以能取得不朽的功績,除了他所從事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質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空前強大等客觀因素之外,主要與他本人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指揮藝術有直接的關係。下面將對此略加歸納並作一概述。 狠抓部隊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是巴頓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二戰開始之時,巴頓認為,對於長期處於和平狀態的美國公民來說,戰爭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他和其他美軍將領所面臨的緊迫任務,就是把這些和平公民改變成為守紀律,能戰鬥的戰士,完成這一轉變的手段是訓練,而訓練的基本內容則是向將士們灌輸嚴格的紀律和殺人的本領。巴頓寫道:「一個人要成為一名好軍人,就必須遵守紀律,有自尊心,毫不猶豫地執行命令。」他還常說:「一個人要想活下去,殺死更多的敵人,就必須從平時的刻苦訓練抓起。我始終相信一句古老的格言:平時多流一滴汗,戰時少流一滴血。」 巴頓堅持認為,軍事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和實戰能力,因此決不能擺花架子,必須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因此,巴頓在抓部隊例行軍事訓練的同時,待別重視抓針對性較強的軍事訓練和實戰演習。在為北非戰役作準備時,為了使部隊適應非洲沙漠地區的環境,他把部隊帶到美國內地的一個荒漠地區進行模擬訓練。那裡的氣候酷熱乾燥,寸草不生,白天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在這地獄般的地方,巴頓狠抓高強度訓練:長途急行軍、坦克實戰演習、挖掘戰壕、野外生存訓練等等。面對叫苦連天的士兵和軍官,巴頓一方面堅持抓訓練,一方面反復講述這樣一個道理:「高超的軍事技術和適應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部隊的傷亡,一品脫美國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國人一加侖鮮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