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英美雙方把「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這是有所考慮的。美國統帥部認為,這次行動至少有以下幾點意義:第一,可以把法屬北非作為大規模參戰的實驗場。美國軍隊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缺乏實戰經驗,這是其致命弱點。北非法軍的戰鬥力不強,而且他們中間存在著強烈的反德意識,如果把工作做好,或許不會遭到強烈抵抗。美軍從這次行動中既可以獲得預期的戰果,又可以獲得實戰經驗,為下一步更大規模的戰役做好準備。第二,容易在軍事上達成突然性,對利比亞的德意軍隊形成迂回之勢,為而後在北非發動的攻勢建立可靠的基地,並以此支援蘇軍。希特勒絕不會想到美英軍隊會在法屬北非登陸,他估計美英軍隊的登陸點應在埃及或利比亞等地,因為其目的無非是支援處在危急之中的埃及。所以這次行動能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當然,英國的反間諜機構為此做了大量工作。第三,爭取駐北非的法軍參加同盟國對法西斯的戰爭,以擴大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實力,並對法國國內局勢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鑒於北非法軍的反英情緒較強烈,他們仍奉貝當當局為合法政府,因此,這次盟軍作戰應打著美軍的旗號,同時對流亡在倫敦的戴高樂將軍也嚴守機密。 在登陸的具體地點問題上,英美雙方產生了意見分歧。英方主張部隊應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陸,迅速搶佔突尼斯。否則的話,如果突尼斯被軸心國佔領,就會使「火炬」計劃受挫。而美方則堅持:除了在地中海沿岸登陸外,還應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卡薩布蘭卡一帶登陸。美方的主張主要基於兩點考慮:第一,卡薩布蘭卡是通往奧蘭、阿爾及爾並直達突尼斯的鐵路線的終點,這條鐵路雖陳舊不堪,運輸量有限,但一旦德軍截斷了直布羅陀海峽運輸線,它將會成為盟軍的又一生命線,既能保障戰爭補給,又能保留一條暢通的退路。第二,卡薩布蘭卡登陸將會穩定摩洛哥部落民族的情緒,防止貝當政府利用他們反對盟軍,也能阻止西班牙以此為藉口參戰。當然,美方人員也看到,大西洋洶湧的波濤將會給登陸行動造成巨大困難。但他們相信:英勇的海軍部隊是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的。 經過討論,雙方最後達成一致,決定分三路在法屬北非登陸:由巴頓率領西線特遣部隊(完全由美軍組成)直接從美國本上出發,橫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地區登陸。中線特遣部隊是美國第二軍,由勞埃德·弗雷登道爾少將指揮,進攻奧蘭。東線特遣部隊進攻阿爾及爾,主要由英軍組成,由美軍第34師師長查爾斯·賴德少將指揮,這是為了賦予這次行動以美國特色。在攻佔阿爾及爾之後,再將指揮權移交給英國第一集團軍司令肯尼思·安德森將軍。「火炬」計劃定於1942年11月8日正式執行。 從這三條進攻路線來看,西線的形勢最為險惡,而且唯有這支特遣部隊全部由美國人組成,並全部由美國艦隊護送。美國軍方認為,其指揮權非巴頓莫屬。得到這一任命,巴頓心中感到十分愜意,並頗有些自得。從1918年以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參加戰爭,他又可以重溫他的英雄夢了。但就在此時,巴頓碰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差點使他失去了出征北非的機會。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負責這次護航任務的海軍少將亨利·休伊特對該行動懷有深深的疑慮。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組織的最大一次海外遠征,4萬多名官兵將由36艘運輸艦、貨船和油船載運,在68艘軍艦的護航下,從弗吉尼亞出發,橫跨德國潛艇出沒的大西洋,在摩洛哥海岸登陸,因此,休伊特對這項任務感到畏難是不足為奇的。他不僅要對這次軍事行動負責,還要考慮他的艦隊和登陸部隊的安全問題。而巴頓則一貫蔑視困難,並低估了海軍為完成支援任務所面臨的問題。而且,兩個人的作風、秉性也相去甚遠。 巴頓不拘小節,粗暴無禮,動不動就想發火;而休伊特則溫文爾雅,舉止端莊,一副儒將風采。所以,巴頓與休伊特之間的第一次會晤,以討論兩大軍種合作開始,最後以激烈的爭吵結束。巴頓一開始就對休伊特的紳士派頭十分反感,甚至表現出深深的嫉妒和敵意。休伊特手下的參謀人員不斷插話,喋喋不休地大講遠征中的不利因素,更增添了他的怒氣,他認為這簡直是失敗主義的說教。很快巴頓便失去了控制,心中的怒火像火山爆發一樣噴發出來,用各種尖刻惡毒的語言劈頭蓋臉地大罵一通,弄得休伊特及其部下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其實,亨利·休伊特是一位資深而且很有作為的海軍將領,出生于1887年,此時已經55歲。他1906年畢業于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作戰勇敢而榮獲海軍十字勳章。這位身材魁偉、儀錶堂堂的海軍將領繼承了美國海軍的傳統作風,精通業務,作風嚴謹,而且平和謙讓,辦事公道,頗有長者之風。平心而論,他是組織和領導這支史無前例的艦隊的最理想人選。這樣一位深孚眾望和為部下所愛戴的高級將領,竟當眾遭到如此粗野的咒駡,簡直是奇恥大辱。休伊特被徹底激怒了,他直接找到海軍上將金,要求陸軍撤換巴頓,否則就退出這次行動。金上將非常同情休伊特的遭遇,便向馬歇爾將軍作了彙報,正式要求把巴頓調離特遣部隊。在他看來,似乎只有犧牲巴頓才能挽救「火炬」計劃。 但馬歇爾堅持要依靠巴頓,當然,他也離不開休伊特。於是他親自出面對休伊特做解釋工作,並告訴他如何對付巴頓的壞毛病。他說,應該把巴頓的脾氣當作戰爭職業病來看待,並擔保:巴頓的脾氣不僅不會危害軍事行動,反而「會有助於戰役的勝利,無論如何,對『火炬』戰役來說,巴頓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經過這次衝突,巴頓與休伊特之間有了深刻的理解,並產生了一種真摯的友誼。兩人以誠相見,相互關照,工作中配合默契,取長補短,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正是巴頓勇敢無畏、大刀闊斧的作風,配之以休伊特的精確判斷和細心籌劃,才使後來的遠航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真是不打不相識。 與海軍協同行動的問題解決之後,巴頓回到了華盛頓軍需大樓中的辦公室,開始策劃這次神秘的戰役。為了便幹深入思考問題,他用一層薄板把自己與其他工作人員隔開。時值初秋,天氣仍很悶熱,巴頓揮汗如雨地工作著,時而冥思苦想,時而自言自語,時而奮筆疾書,無論外間工作人員的討論和爭吵多麼激烈,都不會影響他全神貫注地思考戰術的每一個細節。同時,他還要克服由於情報資料嚴重不足和上級意圖時常變化所帶來的巨大困難,找到相應的對策和解決辦法。 根據陸軍部最後確立的方案,巴頓受領的任務是:「攻佔卡薩布蘭卡港及其附近的飛機場,同在奧蘭的中線特遣部隊配合,建立和保持卡薩布蘭卡與奧蘭之間的通訊聯絡,建立足以對西屬摩洛哥進行地面和空中打擊的力量,以便在必要時奪取西屬摩洛哥。」 這是一項重大的使命。根據情報分析,在摩洛哥的法國部隊有6—10萬人,而巴頓的兵力只有3萬餘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順利完成預定的作戰目的,必須準確地選定恰當的登陸地點。據此,巴頓制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該計劃對巴頓8月初擬訂的那個計劃進行了全面修改。如,由於卡薩布蘭卡有法國精銳部隊和海軍艦隊把守,為了減少損失,不對它實施正面進攻;考慮到拉巴特是摩洛哥的伊斯蘭教中心和蘇丹的所在地,十分敏感,加上海灘附近有淤泥,不適於登陸艇登陸,因此放棄這個登陸點。巴頓最後確定的登陸點從南至北分別是:薩非、費達拉和穆罕默迪亞。到9月下旬,作戰方案基本上確定下來。這時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巴頓指揮部隊利用短暫的時間集訓,日夜進行登陸演習。 在離開美國出征之前,巴頓還辦了幾件私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