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
八八 |
|
當「杜勒斯計劃」顯然已經遭到徹底失敗時,在華盛頓又制定了一個挑釁方案,即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來接收蘇伊士運河公司的一切權利,同時,美國聲明它要參加這個「協會」。這同美國政客們所謂美國只是與蘇伊士問題「無利害關係的調停人」這種令人作嘔的言論,是有著驚人的矛盾的。 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的方案,與臭名遠揚的「杜勒斯計劃」 一樣,又製造了一個同埃及衝突的藉口。杜勒斯所建議的對埃及的經濟制裁,規定了對蘇伊士運河實行抵制。這種抵制打算用兩種辦法實現:第一,減少從近東供應西歐國家的石油,而相應地增加從美洲大陸上美國領土供應石油;第二,減少通過蘇伊士運河輸送的石油到最低限度,而利用繞過非洲的迂回路線。無須特別解釋就可以明白,這些措施只對美國有利,對其餘的一切西方國家卻帶來了巨大損失。西歐國家的收支已不平衡,它們的黃金和美元的儲備已消耗殆盡,又從哪裡去取得美元呢?正如美國報紙《每日新聞》所供認的:華盛頓背著它的同盟者並靠損害它們的利益來準備「把中東大部分經濟事務的領導權抓到自己手裡」。 由此可見,美國一切關於所謂「和平」解決蘇伊士問題的建議,其實質就是用威脅手段迫使埃及放棄自己的主權,取消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國有化,以便在對運河實行「國際管制」的幌子下達到美國獨佔的目的。但是,埃及政府不畏強暴,堅決拒絕了西方列強關於由外國建立對運河管制的一切要求和最後通牒。埃及政府強調指出,諸如此類的管制都是損害埃及的主權、剝奪它的獨立的。納賽爾總統在揭露美國「國際管制」計劃的實質時說:「難道在獨立和不獨立之間能夠折中解決嗎?」埃及《人民報》寫道:「埃及堅持它的立場,因為真理在它這方面,而威脅和恐嚇的策略必遭破產。」 為了維護美國壟斷階級的利益,1957年3月9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了國會所通過的美國對中近東的政治綱領,它的具體內容就是所謂「艾森豪威爾主義」。艾森豪威爾在致國會的諮文裡,企圖把它說成是美國對外政策中一個新的、「被迫」採取的步驟,是為了「保證」和平和自由免受所謂「共產主義的威脅」而由美國政府承擔起來的沉重「負擔」。其實,這個政策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鬥爭中的一個新階段。在美國的擴張計劃中,中近東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國近東問題專家霍斯金斯,早在1954年出版的一本書裡就說明了美國對待民族解放運動的態度。他曾露骨地宣稱:中近東各國人民的政治趨向,對於任何想奪取世界霸權的集團說來,都是一個首要問題。」 近東對美國所具有的意義還在於,這個地區不僅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石油蘊藏量的2/3,而且地處歐亞非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了奪取這一地區的石油資源,美國和英國的壟斷組織之間,早就進行著劇烈的鬥爭。美國統治集團很早以來就夢想在近東的主要陣地上將英國排擠出去,取代這個老牌的殖民國家的地位,建立自己的獨佔統治。 艾森豪威爾主義的綱領規定:第一,「同中東一般地區的任何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進行經濟合作和援助」以發展他們的經濟;第二,「對這個地區希望獲得軍事援助的任何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執行軍事援助的計劃」;第三,在近東使用美國的武裝部隊以「保護」這個地區的國家免受「國際共產主義的侵略」。為了這個目的,美國撥出兩億美元由總統支配。艾森豪威爾宣稱,美國「對於任何其他國家人民並不謀求建立政治或經濟的統治,而只是關心中近東各國人民的自由和獨立,只是對他們提供援助」。 美國滲透中近東的歷史事實證明,美國對於這個遠隔幾萬公里的地區興趣的增加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關心近東各國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這個興趣的發生不僅由於本地區的巨大的地下資源,這些資源使石油壟斷組織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也出於帝國主義的戰略考慮。 中近東的石油資源確實巨大。這裡擁有資本主義世界所已發現的石油蘊藏量的70%。而問題不僅止於此。近東石油對於帝國主義重大的意義還有其他方面。 首先,資本主義壟斷組織花費在近東石油開採上的代價是特別低廉的。 這是因為這裡的油井生產率很高。每口油井平均每天可產石油4000桶(每桶約合135公斤),而在委內瑞拉為230桶,在美國僅為11桶。此外,由於對當地工人加強剝削的結果,石油壟斷組織在勞動力上花費的代價非常低廉。 當地石油工人通常每晝夜工作10—12小時,而所得工資則是美國石油工人的1/7。如果石油壟斷組織每年從每個美國工人身上剝削4000—5000美元,那末,例如,在科威特的油田上,它們每年可從每個工人身上剝削40000美元,即幾乎多了9倍。 這就是近東石油開採成本低廉的原因。當時,每噸石油開採的成本在0.75美元和2.40美元之間,而每噸售價則平均在15美元左右。由此可見,石油壟斷組織在任何地方都不像在近東能取得那樣高額的利潤,它們在近東開採石油,每噸的利潤竟是成本的400%。 美國壟斷資本,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不僅關心石油的有利開採條件,而且也關心有利的銷售條件。《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指出:「近東的石油是如此之多,問題不僅在於對它的開採,同樣也在於運輸和銷售。」向西歐國家銷售石油可獲取最大的利潤。那裡的統計資料證明,西歐國家自近東進口的石油占其需要量的85%。例如,法國自近東進口的石油在1955年占其需要量的94%。正如美國壟斷組織的機關刊物《華爾街與商業研究雜誌》所供認的,「中東石油對於歐洲是絕對必要的」。 當「艾森豪威爾主義」剛出籠的時候,美國壟斷組織在近東擁有的石油資源總值計2750億美元,為了開發這些資源,美國壟斷組織已向近東國家投資20億美元。美國壟斷組織從其投資中攫取的巨額利潤,比之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的石油公司的利潤要高出好多倍。石油壟斷組織獲得的利潤,在美國為10%,在南美為25%,而在中近東則為75%。正因為如此,艾森豪威爾政府對中東地區給予特別的關注。 在50年代,中近東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這對艾森豪威爾的對外政策方針不能不產生影響。美國在這裡的政策,首先是由美國石油壟斷集團的利益和該地區對世界的重要政治軍事意義所決定。巨大的石油蘊藏量、蘇伊士運河、這個區域直接靠近蘇聯和東歐的地理位置,所有這些都像磁體一樣,吸引著美國的注視。 艾森豪威爾還在擔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時,就著手和積極探討中近東的對外政策問題。 1951年4月29日,摩薩台政府在伊朗執政,並做出了石油開採工業和石油加工工業實行國有化的重要決定。這是整個戰後時期對帝國主義大國在中近東的石油利益的第一次沉重的打擊。美國曾公開試圖利用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來「填補」由於英國喪失在該國的陣地而出現的「真空」。但是,美國控制取代英國控制的前景並不符合伊朗人的意願。美國統治集團佔領英國在伊朗喪失的陣地的願望,未能取得成功。美國擔心民主運動進一步發展,便與英國人聯合起來,共同投入了反摩薩台政府的鬥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