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五七


  「在這些日子裡,巴頓進展很快。」法拉戈說,顯然,他是在以一種空前的速度和力量,並在很大程度上以隨機應變的辦法來左右這次戰役,從而突破了「霸王」戰役的預定界線。與此同時,佈雷德利竭力設法使戰役恢復一點「秩序」,並根據合情合理的模式,以謹慎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展開既定戰役。佈雷德利雖然沒有被自己的節節勝利衝昏頭腦,但卻逐步擺脫了那種過時的總計劃,膽子愈來愈大。他力圖用自己的計劃取代原定方案,適應已經變化了的情況,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局。

  蒙哥馬利把自己關在行軍的旅行車裡,甚至與司令部的參謀人員都完全隔絕。佈雷德利則截然不同,他是一個愛接觸人的司令官,有時間他就去巡視前線。現在,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四處奔走,力圖趕上巴頓並把他拉住,盡可能以好言相勸,必要時就用命令或其他手段使巴頓就範,把他納入自己的計劃。

  佈雷德利是個深謀遠慮的典範,他總是積極地想完成自己應盡的職責。

  這一點有助於使馬歇爾將軍決定把美軍登陸的指揮權交給他,也使他博得了艾森豪威爾將軍的賞識。對這次反攻歐洲大陸的成敗,艾克也負有最終的責任。他知道勝利後總是有很多人寵愛,但一旦失敗就成了孤兒。他最不願意看到的前景是由於他本人或是他部下某個指揮官在法國戰場上的輕舉妄動,而使自己不幸地成為一個被人遺棄的孤兒。儘管佈雷德利的非凡的軍事才能使他得以成為一名卓越的獵手,但他卻寧可要一隻穩握在手的麻雀,而不要在空中飛翔的鳳凰。

  巴頓意識到自己正在使佈雷德利感到緊張不安,但佈雷德利並未因此睡不著覺。他竭力安撫和遷就他的上司,根據不同情況和場合的需要,可以做到謙卑自製或不卑不亢。儘管他很自信,而且戰果輝煌,但他意識到他仍然處於「留用察看」階段。一旦他和佈雷德利之間的衝突迫使雙方攤牌的話,艾森豪威爾肯定會偏袒佈雷德利而讓他「解甲歸田」。

  巴頓作風粗暴,性情急躁。他雖然沒有得到上司的青睞,但他所領導的第三集團軍的8月進軍,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人民對他的讚揚是當之無愧的。這支軍隊,有時在相距500英里的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並防衛盧瓦爾河一線480英里的側翼。它在26天內前進了400英里,解放了47829平方英里的法國土地。到8月26日,第三集團軍共斃傷俘德軍136000人。

  繼法萊士戰役之後,盟國遠征軍席捲法國。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沿著海岸線向比利時長驅直入,而第一和第三集團軍向東直指巴黎。巴黎是一塊磁鐵,吸引著每一個人。每個師、軍和集團軍的指揮官都想得到解放巴黎的光榮。8月21日,艾森豪威爾決定讓雅克·勒克萊克將軍所統率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和美國第四步兵師進入巴黎。1944年8月25日,勒克萊克將軍奉命光榮地接受了德軍的投降。從此,被德國佔領達四年之久、有法蘭西榮譽之稱的這一偉大城市解放了。

  巴黎的解放標誌著諾曼底戰役的結束。德國第七集團軍和第五坦克集團軍遭到決定性的失敗,第一和第十九集團軍大部分戰鬥力也被擊潰。從盟軍於6月6日登陸時起,敵人高級指揮官中有3個陸軍元帥和1個集團軍司令被撤職或被打傷,1個集團軍司令、3個軍長、15個師長和1個要塞司令被擊斃或被俘。到8月底,西線德軍已損失近50萬人,其中多半是被俘的。盟軍共繳獲或擊毀敵人坦克1300輛,軍車2萬輛,迫擊炮500門,野炮和重炮1500門。西線大多數德軍將領認為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了。

  隨著勝利的臨近,盟軍將領之間矛盾增多。欲知今後戰局的發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九章 盟國內部的分歧

  德軍敗局雖確定,英美矛盾接連生;
  貪圖霸業鬼盤算,不顧大局鬧紛爭。

  巴黎解放後,德軍在西歐的最後敗局已定,只是時間問題了。然而隨著戰局的勝利發展,英美之間的矛盾,爭論也愈來愈多了。

  自從1944年6月盟軍渡海作戰後,艾森豪威爾一直把他的時間分別使用在諾曼底和倫敦。在倫敦,他差不多每天忙於「進行在整個戰爭期間與丘吉爾首相之間最長的、最持久的爭論」。這一爭論在6月份就開始了,經過整個7月份,在8月份達到了高潮。爭論的問題是「鐵砧」行動,即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早在春天,為了得到登陸艇,艾森豪威爾同意推遲「鐵砧」行動,但是僅以這一戰役將在以後進行作為諒解。這意味著取消羅馬在6月5日佔領後在意大利發動攻勢。6月初,艾森豪威爾建議在馬賽港登陸。但丘吉爾反對。他要求取消「鐵砧」行動,而贊成繼續在意大利和亞得里亞海作戰。

  爭論的焦點是,繼續實施「鐵砧」行動是否明智的問題。「鐵砧」行動當時已改為「龍騎兵」行動,這是德弗斯將軍的部隊進攻法國南部軍事行動的代號。據艾森豪威爾說,在計劃這個進攻時,最初的理由之一是想再得到一個港口,使在美國已準備就緒的增援師能由此迅速攻入歐洲。丘吉爾首相認為盟國遠征軍已經得到了及時使用布列塔尼半島各港口的保證,當時還在地中海戰區的部隊可以經由布列塔尼進入,或者可以把他們更適當地用於意大利戰役,以便最後通過亞得里亞海的頂部進攻巴爾幹國家。

  艾森豪威爾反對任何這樣的改變,由於美國參謀部按照它的慣例,拒絕干預戰地司令官作出的決定,於是艾森豪威爾就成了與英國首相直接進行辯論的對手。雙方互不讓步,各自陳述了自己的論點。

  丘吉爾像連珠炮似的闡述了英方的立場。他說:「我們已經用不著馬賽港以及由此向北的交通線,美軍可以經由布列塔尼進入。

  「通過法國南部實施的進攻,在地理上距離法國北部部隊甚遠,以致商者之間沒有戰術上的聯繫。

  「在德弗斯將軍指揮下用於進攻南方的部隊,如果在意大利向前推進,進入巴爾幹國家,並從南面威脅德國,這一行動對於贏得這場戰爭所起的作用,要比堅持原計劃的行動路線更為有效。

  「我們進入巴爾幹國家將會點燃這個地區公開反抗希特勒的烈火,並能為這些反抗部隊提供武器和裝備,使他們能更有效地進行反抗活動。」

  面對丘吉爾的挑戰,艾森豪威爾毫不讓步,他心平氣和地詳盡地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過去的經驗證明,我們可能會對布列塔尼各港口的使用大為失望。我們不但要預料敵人會進行頑抗,而且我們斷定,我們一旦攻佔這些港口,它們將被有效地破壞。我們預料馬賽不會遭到如此嚴重的破壞,因為我們知道敵人的防禦部隊大部分為抵抗我軍進攻已往北調動。我們應當迅速奪取馬賽,不讓敵人有很多時間去進行破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