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大仲馬 | 上頁 下頁
二四


  逃出虎口的比利丹,掌握著奈爾塔裡的秘密,脅迫王后讓他當上了宰相。從此,比利丹與王后展開了明爭暗鬥。比利丹把菲力普寫的紙條交給了戈蒂葉;但王后很快就設法從戈蒂葉手中偷得這致命的把柄。然後,她就無所顧忌地撤了比利丹的宰相職務,並把他打入囚牢。她在比利丹臨刑之前到牢裡來,打算淩辱他一番;卻不料比利丹還掌握著第二個秘密武器:原來他叫萊奧奈爾,是瑪格麗特少女時代的第一個情人,曾與她生過兩個兒子;後來,瑪格麗特的父親羅貝爾公爵發現了這樁醜事,瑪格麗特便命他殺死公爵;最後又強迫他出走,派人將與他生的兩個兒子溺死。王后聽說比利丹妥善保存著當年行刺的證據,怕他揭露真情,只得重新任他為宰相。

  王后和比利丹的鬥爭在繼續。她勾引比利丹去奈爾塔,以便捕而殺之。比利丹一面讓戈蒂葉代替自己前去奈爾塔,一面密報國王前去捉姦。突然,比利丹和王后得知菲力普和戈蒂葉就是他們從前的私生子。他們立刻趕往奈爾塔,戈蒂葉已被王后的人殺害。正在這時,國王派來捉姦的人也趕到,將王后和比利丹雙雙逮捕。

  嚴格地說,《奈爾塔》並不是歷史劇。它與史實相距甚遠。14世紀初的王宮並不在盧浮宮。當時也還沒有宰相之職。而據史書記載,國王路易第十發現瑪格麗特王后和兩個妹妹有與人通姦之嫌,將王后悶死于一座古堡,將兩個妹妹送進修道院;與奈爾塔並無關係。不過,1832年的法國觀眾已經習慣于浪漫主義戲劇對史實隨心所欲的處理,他們看重的只是戲劇本身所流露的感情和情緒。

  在《奈爾塔》中,比利丹這個人物所含有的重大的社會意義,給他們以滿足。比利丹後來誠然扮演了瑪格麗特王后的幫兇的角色,但在整個戲中,他是作為瑪格麗特的對立面、王家淫威的揭露者而出現的。特別是他在第一幕中的那段激昂慷慨的獨白,真可謂鋒芒畢露,痛快淋漓這些女人,你們沒有猜到她們的身份嗎?……你們沒有發現她們想必是些高貴的婦人嗎?……你們在駐地談情說愛時,見過多少這樣白皙的手,見過多少這樣冰冷的微笑?你們沒發現她們的服飾是多麼的富麗,聲音是多麼的甜蜜,目光又是多麼的虛偽?是的,她們是高貴的婦人!……

  法國人民在1789年革命中推翻了封建君主的絕對統治,又在1830年7月革命中摧垮了復辟王朝。這兩次革命,不是把國王送上斷頭臺,就是迫使國王狼狽出逃。在人民心目中,世襲的君王從來不像現在這樣賤如糞土。正因為如此,金融資產階級在七月革命後把又一個君主強加在人民頭上,只能激起他們的憤慨。《奈爾塔》對王室醜行的無情的鞭撻,自然會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奈爾塔》在藝術上也是別具一格的。法國戲劇史上,還從來沒有人把如此複雜多變、曲折回環的故事結撰得如此嚴密和巧妙。戲一開始,從三武士接到神秘的邀請,便勾引起觀眾強烈的好奇心,然而這只是最低的起點,接下去,戲劇興味一場比一場濃烈:意外的良宵;突然的謀殺;死裡逃生;搖身一變而為王后的情人、國家的重臣;轉眼又成階下囚;東山再起,官復原職;得知受害者是自己的兒子;陷入自己布下的羅網;雙雙伏法。偶然,驅動著情節的發展;巧合,使劇情絕路逢生。每一步都是那樣變化莫測,又是那樣必然無疑。通過這出純以情節取勝的戲,大仲馬提供了從此迅速發展起來的情節劇的範例。

  2. 幕後的紛爭

  《奈爾塔》受到了極其熱情的歡迎。仲馬在描述首演盛況時寫道:

  「劇場在沸騰。人們感覺得到巨大的成功,它就充滿在空氣中,用鼻子就可以聞到。」全劇終了時,人們高呼著作者的名字:弗雷德裡克·加雅代!

  上演的《奈爾塔》系由加雅代初稿,雅南修改,仲馬定稿。何以觀眾只呼喚加雅代的名字?原來雅南主動放棄了署名,加雅代又不希望仲馬署名,按上演前的協議,首場演出的海報上寫的是「作者:加雅代和×××先生」。

  可是,首演成功的第二天,阿萊爾先生卻突然更換了海報。這一次,劇作者改為「×××和加雅代先生」。仲馬見了,立刻火冒三丈,跑去找阿萊爾:

  「你這不是存心要看我和加雅代先生的好戲嗎?!」仲馬氣急敗壞地詰問道。

  「親愛的朋友,稍安勿躁。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要是加雅代大吵大鬧,就會引起轟動的議論。他至少該為這齣戲做一點貢獻才是。哦,你以為寫出傑作以後,說一聲『沒有我的份』就完了。不!不管你樂意不樂意,全巴黎都知道是你寫的!」

  說加雅代對《奈爾塔》毫無貢獻,顯然是不公允的;不過仲馬對這個劇本施展了妙手回春之術,卻無可否認。

  仲馬與阿萊爾說話之際,門房送來加雅代的一封信,要求把「三色先生」排在第二位。阿萊爾立即回信表示拒絕。加雅代毫不遲疑地提出控告,他贏了這場官司:法庭判決《奈爾塔》只能由加雅代一人署名。

  但是鬼心眼的劇院經理就這樣做了不花錢的廣告。

  不過,阿萊爾耍這番心計是大可不必的。《奈爾塔》的上演紀錄表明,它自身的魅力足以吸引廣大觀眾。即使在現代法國戲劇舞臺上,大仲馬的《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和雨果的《愛爾那尼》都已幾近絕跡,《奈爾塔》卻仍擁有它的欣賞者。它累計上演已達數千場之多。

  由阿萊爾有意無意挑起的糾紛並未到此結束。為了《奈爾塔》的著作權問題,加雅代和仲馬之間的筆墨官司打了將近30年。1834年10月,二人還曾真槍實彈地決鬥了一場。4位證人的備忘錄,對這場決鬥作了概要的敘述:

  1834年10月17日下午

  2時3刻,文森樹林

  在我們起草了第一份備忘錄以後,兩位對手被帶到相距50步遠的地方,他們將相對前進,直到相距15步為止。加雅代先生首先到達界線,第一個開槍;仲馬先生第二個開槍;全未擊中。仲馬先生聲明不願到此罷休,要求繼續戰鬥;直到分出死活。加雅代先生表示接受;但證人們拒絕再裝子彈。仲馬先生建議以劍繼續戰鬥;加雅代先生的證人拒絕。

  在決鬥場上未能解決的糾紛,最後卻和平地解決了。1861年,當聖馬丁門劇院要重演《奈爾塔》時,加雅代在致該院院長富尼埃的一封信中寫道:

  今天,在您重演此劇之際,我允許您甚至要求您,把我的合作者亞歷山大·仲馬的名字同我的名字寫在一起。我要他證明,我已經忘卻舊時的紛爭,而只記住我們昨天的美好關係,以及他的無可比擬的天才和為《奈爾塔》的成功做出的巨大貢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