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大仲馬 | 上頁 下頁
一二


  可氣的是,年終公爵府照例發獎金時,按說仲馬可以得到一年的四分之三,因為他是從10月份才停止工作的。不料公爵竟在花名冊的仲馬名下親筆寫道:「請取消忙於文學的亞歷山大·仲馬先生的獎金……」

  所幸《亨利第三及其宮廷》的排練尚稱順利。仲馬吸取了前一齣戲的教訓,遇有分歧時,他總是表現得十分謙虛、隨和:「先生們,你們會做得更好。」儘管少不了同瑪爾斯小姐磨牙,戲總算排練得人人滿意。首場演出訂在1829年2月11日。

  首場演出的前一天,仲馬前往王宮花園,求見奧爾良公爵。

  「哈哈!仲馬先生,什麼風把你吹來了?」公爵問。

  「殿下,我來求您賞個光。明天就要上演《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我請您去看首場演出。親王殿下以前對我判決得快了點,明天將要在公眾面前開庭審判。殿下,請您務必光臨。」

  公爵對仲馬的莽撞並不生氣,他說他很樂意去看戲,可是不巧,他邀了二、三十個親王、公主明天來吃飯,時間來不及。

  一切都難不倒仲馬。邀請親王、公主們一起去看戲,豈不兩全其美?時間問題不難解決——「殿下把晚餐提前一個小時,我把演出推遲一個小時,尊貴的客人們就可以看到這場有趣的演出了。」仲馬提議。

  「好主意!」殿下拍手叫絕,「你去告訴泰勒,樓座我全包了。」

  期待已久的日子終於來臨。晚上7時,仲馬穿上筆挺而又樸素的晚禮服。7時3刻,他親吻了不久前中風而昏迷在床上的母親,前往劇院。他像一陣風似地鑽進緊靠舞臺上方的一個小小的包廂。巡視座無虛席的劇場,只見池座裡滿是自己的朋友、以前在公爵府的同事;自己的姐姐坐在一個頭等包廂裡,同她在一起的還有沒找到座位的雨果和維尼;在樂池裡的一張安樂椅上,坐著焦急的表親德維奧萊納;而在四周的樓座包廂裡,親王們的勳章和公主們的鑽石交相輝映……

  帷幕升起。人們都預感到,法國戲劇的一個新紀元可能就由此開始。成敗在此一舉。第一幕,掌聲相當熱烈。第二幕,掌聲更加響亮。仲馬原擔心觀眾能否接受第三幕情節的猛烈,誰知吉茲公爵強迫夫人寫信的場面卻博得滿場喝彩。第四幕簡直使觀眾顛狂。等全劇終了,菲爾曼向大家介紹作者時,全場,包括奧爾良公爵在內,起立向仲馬致意。

  報紙把仲馬的名字在一個早晨傳遍了整個巴黎。《世界報》指出《亨利第三及其宮廷》首場演出「成就巨大」。《世紀報》強調這齣戲的獨創性,說它「既非模仿庫柏,也非模仿司各特」。大批評家聖勃夫稱讚它的「美好、動人的戲劇性」。維尼頌揚它「被賦予詩意」。

  這出別開生面的戲,也必不可免地招致了保守派的攻擊。《立憲報》指責首場演出的那個晚上,仲馬的擁護者們曾圍繞高乃依的塑像狂舞,並高喊「捅死高乃依」(對此仲馬立即加以否認)。《法蘭西報》走得更遠,竟直接了當地指控仲馬通過他的劇作「陰謀反對王座和神壇」。

  最大的惶恐發生在第二天晚上。當仲馬到達劇院時,只見法蘭西喜劇院的委員們個個神情沮喪,因為檢查官下了禁演令。原來根子在國王查理第十那裡,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劇中的亨利第三和他的堂兄弟吉茲公爵是影射本朝的國王和他的堂兄弟奧爾良公爵。多虧奧爾良公爵聞訊趕去向查理第十解釋,禁令這才取消。據說公爵向查理第十振振有詞地說:「陛下,有三點理由說明您受騙了:第一,我沒打過老婆;第二,公爵夫人沒讓我當王八;第三,陛下再也沒有比我更忠實的屬下。」

  話雖這樣說:《亨利第三及其宮廷》現實的政治含義卻是不可否認的。亨利第三在位的15年(1574年—1589),法國是三分天下:一方為中央王權,領袖表面上是亨利第三,實際上則是王后卡特琳娜·德·梅第奇;一方為信天主教的北部法蘭西,領袖是亨利·德·吉茲;一方為信新教的南部法蘭西,領袖是亨利·德·納瓦爾。劇中的王后卡特琳娜·德·梅第奇既痛恨與她競相控制亨利第三的聖梅格蘭伯爵,也痛恨與王權分庭抗禮的吉茲公爵,於是她利用吉茲公爵夫人與聖梅格蘭的愛情,挑動公爵與聖梅格蘭廝殺。這生動地反映了亨利第三時代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激烈鬥爭。在復辟王朝已經臨近末日的1829年,《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把歷史上的封建統治階級的醜惡內幕揭示於舞臺,這本身就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更何況查理第十與其支持反對黨的堂兄弟奧爾良公爵的矛盾盡人皆知,人們自然會由舞臺聯想到現實。

  在《亨利第三及其宮廷》中,政治鬥爭與愛情糾葛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顯得思想內涵更充實,生活氣息更濃厚,浪漫色彩更強烈。仲馬的這齣戲,戲劇衝突尖銳,情節發展急劇,外部動作鮮明,因而很能激蕩人心。特別是劇情發展到吉茲公爵得知妻子與聖梅格蘭的愛情以後,公爵態度極其粗暴地逼迫妻子寫信約聖梅格蘭前來幽會;公爵夫人但願聖梅格蘭不來赴約;公爵夫人見聖梅格蘭進門,大聲疾呼當心埋伏;聖梅格蘭不顧危險,聽公爵夫人吐露愛情;聖梅格蘭逃到窗外,重傷被擒;公爵奪過妻子的手帕,命人用以堵住聖梅格蘭的喉嚨:「來呀,用這手帕堵住他的喉嚨,他死起來會更覺得甜蜜,因為他是被吉茲公爵夫人的武器殺死的!」這一出出場景,令人驚心動魄。

  一般認為,雨果在1827年為其劇作《克倫威爾》所寫的序文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雨果的劇作《愛爾那尼》1830年3月25日在法蘭西喜劇院首次演出是法國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的決戰。但是,雨果的《克倫威爾》從未搬上舞臺,《愛爾那尼》的演出比《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晚一年。正是大仲馬,首先打響了浪漫主義戲劇的重炮,成為法蘭西劇壇第一顆浪漫主義的明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