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哈裡·S·杜魯門 | 上頁 下頁
三一


  §第九章 朝鮮戰爭——「君臣之爭」

  杜魯門是一個堅定的反共產主義分子,這註定了他的第二任期中要與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發生各種衝突的命運。

  繼「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第四點計劃「和「希一土」援助計劃之後,杜魯門為「冷戰」作的又一「貢獻」是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早在1948年3月,杜魯門在紐約的一個聖帕特裡克慶祝儀式上就發表了關於共產主義威脅的演說,他希望在這種形勢之下西歐能夠團結起來,捍衛自己的「自由」。

  與此同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加強經濟合作與共同防禦侵略,正在布魯塞爾開會,並簽定了一個為期50年的合作協議。4月,英國外交大臣貝文會見杜魯門總統,認為:如果一個集體安全體系能夠有效地建立起來,那麼蘇聯人很可能會重新估計形勢,變得合作一些。他同時說明,如果沒有美國的參加,這個集體安全體系將沒有保障,暗示出要求美國參加的意圖。

  適應於美國加入這個條件,杜魯門一手炮製了範登堡決議案,並命令國務院立即著手與布魯塞爾條約國家進行初步會談。經過一系列妥協與讓步,杜魯門在1949年4月4日在「北大西洋公約」上簽字。

  在簽字儀式的講話中,杜魯門希望12個國家能夠團結一致,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7月25日,杜魯門在國會投票贊同美國加入條約之後,簽署了公約批准書。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式成為事實。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是戰後美國集團安全理論的實踐,它不僅是一個政治聯盟,也是一個軍事同盟。當蘇聯為了對抗它而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後,「冷戰」的兩大對立集體就正式建立了,它們的對抗持續到90年代才告一段落。

  「北約」是杜魯門在歐洲拼湊起來的對抗蘇聯東歐的軍事集團;在亞洲,他所關注的就是東亞地區——中國、朝鮮和日本。以麥克阿瑟為首的駐日美軍實際擔負著美國控制本地區的任務,同時密切注意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動向。

  朝鮮,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也源遠流長,自漢代開始便有交往,此後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便是因日本佔領朝鮮而起,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朝鮮正式被日本吞併,朝鮮人民淪為豬狗不如的殖民地居民。在全面的抗日戰爭爆發後,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革命者們壯大起來,在中國東北和中朝邊境堅持抗戰,並在蘇聯的幫助下最終取得勝利。勝利後的金日成在蘇占區站穩了腳。

  朝鮮在美國的戰略計劃中本來並不重要,杜魯門也對它不屑一顧。1943年11月,開羅會議決議中決定「使朝鮮自由獨立」,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決定由中、蘇、美三國託管朝鮮。實際上,杜魯門對抗戰勝利後美蘇以「三人線」分治朝鮮也沒有任何異議,因為他的目光焦點是在日本島,而不是在朝鮮半島。曾有人建議由美軍接管整個朝鮮半島,但杜魯門認為那樣會延緩美軍在日本的登陸。

  美蘇「三八線」分治後,實際上出現了南北分裂的趨勢。北部朝鮮有日本遺留的大量工業基礎設施,而南部朝鮮則有肥沃的土地,朝鮮人民渴望統一,重新振興祖國。無論是在蘇占區,還是在美占區,都發生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反對外國軍隊佔領,要求獨立。有鑑於此,駐朝美軍司令霍季將軍認為「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取消三八線這個障礙以統一朝鮮」。1946年1月美蘇舉行會談,雙方都無意讓步,不歡而散。

  杜魯門根據報告,對朝鮮問題的看法發生了新的轉變,他宣稱:「這個地方是一個進行思想鬥爭的戰場,我們在亞洲的整個勝利就決定於這場鬥爭。」他把朝鮮問題誇大成「共產主義」與「民主制度」之戰,美國逐漸重視起地圖上這塊小小的半島了。

  1946年秋,北部佔領區人民舉行了當地「人民委員會」的選舉,有9913%的人參加了投票,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勞動黨一枝獨秀,實際掌握了政權。

  杜魯門聞訊非常恐慌,他緊急召開軍事會議,將領們普遍認為美國以人員不足的部隊佔領朝鮮,並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美國可能在亞洲大陸進行的任何進攻,多半會繞過朝鮮半島。根據這樣一種戰略考慮,美方同意蘇聯的建議,在1948年初美蘇兩軍同時撤離朝鮮,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雙方同時舉行選舉,以期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政府。美國佔領區的選舉在1948年5月10日舉行,國民議會在5月31日進行了第一次會議,李承晚被選為主席。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李承晚任總統,美國軍政府宣告結束。針對南朝鮮自立國家的行動,9月9日,北朝鮮宣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蘇軍在年底全部撤離。這樣,朝鮮半島無外國駐軍,南北政府開始了較量。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告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蔣介石倉皇逃往臺灣,這不僅是他的失敗,也是美國在亞洲的重大失敗。杜魯門在當時既不滿蔣介石的無能,又仇視中國共產黨政府,因此,他對蔣介石政府一方面不予援助,另一方面又在國際上承認其合法地位。同時,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也突出起來,一旦佔有它,進軍中國的陸上門戶便打開了。杜魯門又把目光轉向了這座半島,命令魏德邁將軍幫助南朝鮮建立和訓練它本國的國防軍,以對抗北朝鮮,威脅中國大陸。

  1950年的北緯38度線上,火藥味十足,南北朝鮮的軍隊不斷互相發生衝突,杜魯門感到戰爭迫在眉睫了。果然,1950年6月24日,當他正在家鄉獨立城度週末的時候,國務卿在晚10點多打來電話,緊急報告:朝鮮戰爭爆發了。杜魯門第二天便從堪薩斯城飛回華盛頓。

  在國防部的會議上,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報告說,聯合國安理會以9對0的票數,一致宣佈北朝鮮行動破壞了和平,要求他們撤回自己的部隊。杜魯門在討論後發佈命令:命令麥克阿瑟將軍撤走一切在南朝鮮的美國人員;空投軍火和給養給李承晚部隊;命令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

  同時,他指示三軍參謀長作好準備,一旦聯合國「號召」向北朝鮮採取行動,美軍要首當其衝,這時的杜魯門已預謀侵略朝鮮了。

  朝鮮戰局的發展快得令杜魯門吃驚,南朝鮮軍隊不堪一擊,迅速敗退,金日城的人民軍已接近南朝鮮首都漢城市,杜魯門確信:韓國需要立即援助!他命令麥克阿瑟指揮他手下的空軍和海軍去支援韓國,但只限於「三八線」以南地區;又命令第七艦隊迅速在臺灣海峽佈署,防止中國共產黨軍隊解放臺灣;他還向聯合國緊急呼籲,要求援助南朝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