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哈裡·S·杜魯門 | 上頁 下頁
一五


  杜魯門對華態度的最初想法體現在1945年4月26日的一份備忘記中,首先,他利用中國作為與蘇聯、英國進行政治交往的籌碼。他希望蘇聯可以在中國東北和外蒙古有特殊權利,而英國可以在香港和西藏上撈到好處,並促使中國在東亞地區不能「稱霸」。

  第二,他希望在經濟上打開與中國通商的大門,給予蔣介石政府以一切可行的經濟、財政和技術的援助。

  並要求立即與中國進行談判,訂立一項廣泛的、現代的通商條約。第三,在軍事上全力支持蔣介石政,一方面力求加強中國進行戰爭的政治和經濟基礎,一方面著手改組、訓練和裝備一部分隨同國民黨軍隊。

  這樣,能組織強大的力量在驅逐日本人的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又能促進「中國的統一」。鑒於中國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和內戰的可能性,以及與蘇俄的複雜關係,杜魯門決定暫不幫助蔣介石發展現代化、有效的軍事組織。

  1945年5月14日,杜魯門再次會見宋子文,宋要求撥付允諾的兩億美元黃金,杜魯門表示同意。

  但他私下認為中國所需的是進行緊急的財政上和經濟上的改革,用出賣黃金的辦法消除通貨膨脹已被證明是無效的。6月9日,杜魯門會見宋子文時談到了中國領土的問題,說明美國對中國領土並沒有任何野心,但提醒他注意蘇聯的動機。宋子文要求美國支持中國廢除一切殖民地時代的舊制度,而杜魯門則把話題轉到了儘快結束太平洋戰爭的問題上,並安慰宋子文說,美國不會作損害中國利益的事。

  宋子文十分感激美國的幫助,但他不知道,正是這種幫助使中國陷入了內戰的深淵,杜魯門的黃金沒有支撐住蔣家王朝腐朽的上層建築。

  歐洲戰事結束後的美國國內問題也日益複雜了。

  德國投降以前的10天中,杜魯門不斷地和各閣員和三軍參謀長談話,研究哪些部隊和物資供應送往遠東。

  同時保持足夠多的佔領歐洲的部隊,以維持被打敗的國土上的法律和秩序。也為了防止再有希特勒之流煽起瘋狂的民族主義火焰。但國內的反戰厭戰情緒高漲起來,要求軍隊復員;同時,杜魯門還面臨著怎樣有條不紊地把一個以軍需為基礎的經濟轉為民用經濟,把在戰爭中的難民和流離失所的人予以安置的重要任務。

  因為美國遠離歐亞戰場,它的本土未遭受任何破壞,而且它在戰爭初期與各國的貿易使它大發戰爭財,所以當時美國的工業力量是十分雄厚的,但其中軍需生產廠占相當大比重,民用生產企業數量較少。於是戰後主要食品的供應越來越不足,糖的供應已經削減到原來分配定量的75%。而另一方面,往國外輸出糧食的要求卻越來越多,杜魯門感到了20多年來的第一次產品匱乏,因為「所有剩餘產品都消耗完了」。

  1945年5月1日,杜魯門召請物價管制局局長切斯特·鮑爾斯來白宮商討定量分配問題。鮑爾斯抱怨說國會的批評和有些地方對定量分配的抗拒已使得他難於繼續工作,許多手下的官員已經辭職。杜魯門分析認為,物價管制局的壓力主要來自為某些特殊利益集團效勞的院外人士;在爭取勝利的時候,人民和國會都不會反對物價管制局。同日,杜魯門發佈了一個公告,高度評價了物價管制局的工作成績,強調了它繼續存在的必要性,號召人民支持它的工作。「這不但是為了保持國內的經濟平衡,而且也補充了我們盟國的極其枯竭的資源和供應品」。

  然而,許多工人不能忍受這種惡劣的生活條件,起來罷工。聯合煤礦工人領袖約翰·路易斯領導了最大的一次罷工,他義正嚴辭地向政府提出了改善礦工福利等要求。杜魯門對這次罷工極其惱火,因為這些礦區生產的煤對二戰時物資的生產和國內消費是十分重要的。於是,他採取了強硬措施,責令內政部部長哈羅德·伊克斯接收了所有生產作業已中斷或有中斷危險的煤礦,由政府經營私人企業,迫使原來工作的人繼續工作。

  5月3日,杜魯門行使總統否決權,否決了國會通過的一項關於延緩農業人服兵役的決議。他認為,在戰爭期間每一個公民都有為自己國家服兵役的義務。

  而實際上,1945年5月的時侯,正是歐洲和拉美等剛從法西斯魔爪下解放出來的國家正需要糧食援助的時刻,而美國也正是他們最主要的援助國。

  杜魯門的另一個著眼點是政府機構的改革。他認為目前職權重複,推卸責任以及混亂和浪費盛行。應該改組政府行政部門,以增加工作效率。他計劃建立一個職權劃分完全明確的政府體系;即:把責任交給那些遴選派定的各個部門和首長,而總統的政策方針是他們辦事的依據和限制。他提議建立福利部,主管不斷擴大的公共福利事業。

  但是,杜魯門很快就在權力下放問題上得到了第一次不愉快的教訓。

  5月8日,對外經濟管理局局長利歐·克勞利和代理國務卿約瑟夫·格魯向杜魯門總統遞交了一個關於「租借法案」的重要文件,是由羅斯福批准的,但沒簽字。其主要內容是授權對外經濟管理局和國務院在德國投降時採取聯合行動削減租借物資供應量。杜魯門認為很好,不假思索地簽了字,誰知一下招致了大麻煩。

  克勞利按命令去做,下令禁止把一切物資運往俄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甚至要求某些船員中途開回美國港口卸貨。英國遭受的打擊最大,對歐洲勝利後美國援助的減少感到不安。它要求繼續執行租借法案,理由是1944年9月14日魁北克會議上英美兩國首腦已達成了戰後美國援助英國的協議。於是,1945年5月下旬,英國兩次致電杜魯門,要求遵守協議,恢復租借法案。蘇聯也感到十分憤慨,它認為這是針對它的行動,斯大林在給杜魯門的信中譴責了美國的行為,並以南斯拉夫、波蘭問題相威脅。同時,國內的反應也十分激烈。5月31日,他收到了5個國會議員的聯合署名的一封信,指責他廢除租借法案造成的影響。6月初,李海將軍報告說國務院和陸軍方面都希望給予歐洲租借法案的援助,特別是供法國駐紮在德國的軍隊使用。

  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杜魯門只得恢復了租借法案,但他堅持蘇聯只有參加對日作戰才能得到巨額援助,而那些沒得到美國援助的,可以從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得到幫助。

  雖然杜魯國恢復了租借法案,但他並不認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他認為,為了應付歐洲戰後的需要,美國必須推行一個各方面相互配合得很好的政策,而不是力圖靠租借法案的辦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在考慮一個歐洲復興的計劃,這與戰時的租借法案完全是兩回事,由此可見,後來的「杜魯門主義」不是憑空而來的。

  杜魯門對租借法案有著高度的評價:「它是天才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偉大成績。毫無疑問,租借法案高達420億美元的花費拯救了許多美國人的生命。通過租借法案裝備起來的每一個俄國、英國、加拿大的士兵,當他們投入戰鬥時,會大大減少美國青年在爭取勝利中所面臨的危險。我們無法回收這筆款,但我們所拯救的許多人今天還活著,美國也活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