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三〇


  戴高樂有一幅自己的歐洲建設藍圖。他認為,無論是從政治、經濟的意義出發,或出自戰略上的考慮,歐洲都應該自成一體,這是一個把萊茵河、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所覆蓋的國家聯合在一起的歐洲,它應該成為蘇聯和美國之間的「世界三大勢力之一」。

  所謂「歐洲應該是歐洲人的歐洲」的理論基礎就在這裡。

  這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又必須是「多國家的歐洲」,「祖國的歐洲」。戴高樂說:「國家,是唯一有效的因素。」「祖國是一個有情感的名詞」戴高樂認為必須承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建立聯合起來的歐洲。

  他形象地說,如果但丁、歌德、夏多勃裡昂都變成了無國籍的作家和詩人,都用這種或那種世界語來思考,來寫作,他們還能對歐洲有很大貢獻麼?所以,在當前,除掉「多國家的歐洲」以外,沒有,也不可能有另一個什麼歐洲。否則,那只能是一個神話當中的、虛構的和空想的歐洲。

  當時歐洲建設問題,除了有一個法、德、意、比、荷、盧六國組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外,大多還屬￿政府上的探討。因此,戴高樂首先必須在共同體內貫徹他的「歐洲觀」,設法減少共同體的「超國家」色彩,把「祖國的歐洲」的成份注入共同體的血脈中去。

  1959年10月13日,戴高樂正式建議共同體六國就政治問題舉行定期磋商,建議在巴黎成立秘書處。

  第二年夏,戴高樂再次提出討論建立歐洲政治聯盟問題。1961年2月,六國首腦原則上同意建立政治聯盟。7月18日,六國領導人在波恩舉行會議,決定舉行政治協商,並且委託以法國大使伏歇為首的委員會起草建立政治聯盟的方案。

  戴高樂再三提出的政治聯盟,與聯邦主義者的政治一體化思想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戴高樂的意思是:建立主權國家之間的聯盟,並由此削弱「超國家」的影響。但其他成員國,尤其是比利時、荷蘭等小國,則要借此推進一體化,使之具有「超國家」性質,並力爭把共同體首先擴大到英國。1962年1月,伏歇委員會提出政治聯盟的修改方案,突出主權國家聯合的概念。比、荷等國為了抵銷法國影響,竭力主張邀請英國參加討論。4月,荷蘭和比利時明確表示,只有接納英國參加共同體,荷比才準備討論法國總統的建議。當時,共同體六國和英國代表正在就英國加入共同體問題進行艱難的談判,戴高樂堅決加以抵制,在1963年1月29日拒絕了英國的申請。

  竭力主張逐步提高共同體「超國家」性質的比利時王國外交大臣斯巴克,批評伏歇計劃說:「我們希望要的東西,一樣也沒有;我們最不喜歡的東西卻都在裡面了。」

  戴高樂否決了英國的申請,他的政治聯盟計劃則由於其他成員國的反對而作罷。伏歇計劃夭折了,戴高樂繼續為主權國家的原則和利益而鬥爭,以至出現了半年之久的「空椅子危機」,幾乎使共同體瀕臨分裂的邊緣。

  1964年10月2日,由聯邦德國的哈爾斯坦擔任主席的共同體委員會向部長理事會提交了一份題為《一九六四年創議》的文件,建議加快「共同體體制」各階段一體化的進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前廢除成員國之間所有工農業關稅和建立統一的對外稅率,即從羅馬條約規定的1970年7月1日提前到1967年7月1日。

  戴高樂對於任何削弱民族主權的因素都是十分敏感的。他在12月31日的全國廣播講話中明確提出,法國必須在政治、經濟、金融和防務等各個領域內成為自己的主人,任何經濟體制只要同「超國家、一體化或大西洋主義」聯繫起來,就難免把西歐置於某種霸權之下。戴高樂指示法國代表堅決反對《一九六四年創議》。

  1965年6月20—30日,歐洲共同體部長理事會在布魯塞爾開會討論農業政策問題。會上出現了兩種截然對立的意見。以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的一方,主張提前實行全面控制共同體農業的計劃。法國則堅決反對,法國外長顧夫·德姆維爾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延長臨時農業方案的建議,主張繼續實行農業出口補貼、從共同體以外進口的農業品徵稅屬￿有關國家。總之,前者在於擴大共同體對農業行政政策的權限,後者則相反,竭力維護本國的特殊利益。兩種意見堅持不下。7月1日淩晨,顧夫·德姆維爾受命宣佈,協商失敗,會議休會;法國決定暫不參加共同體的會議,從此開始了為時半年的「空椅子危機」,法國的坐席空缺了半年。

  「空椅子危機」實際上是戴高樂的一種邊緣政策外交。但是,戴高樂畢竟不能,也不想把共同體搞垮。

  機器還需要運轉,需要持對立意見的雙方給機器注上一些潤滑油。這潤滑油是1966年1月17—18日共同體部長理事會通過的「盧森堡協議」。

  盧森堡會議是半年來第一次六個成員國外交部長會議。會議一開始,顧夫·德姆維爾代表法國政府就改進共同體委員會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十點建議,其中有委員會在採納成員國提出的建議之前必須徵求所有成員國的意見,各成員國的政府可以對共同體的預算實行監督等。法國還提議修改共同體的表決辦法,建議不再提多數通過的原則;共同體委員會主席本人無權接受非共同體國家大使的國書,等等,以嚴格限制共同體委員會的權力。

  六國外交部長總算取得了妥協。會議公報說,在共同體根據多數表決原則作出決定的條件下,如果一國或數國認為該決定涉及本國重大利益時,部長理事會應設法尋求「一致協議」的方案。公報還規定,非共同體國家派駐共同體的大使得同時向共同體部長理事會和共同體委員會主席呈遞國書。

  盧森堡協議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削弱了羅馬條約的「超國家」因素,實際上確認了戴高樂「多國家的歐洲」的原則,承認成員國擁有「否決權」,只要有一個成員國堅決不同意,共同體就作不成決議。

  戴高樂沒有放棄這個權力,第二年,法國再次否決英國政府的第二次申請。英國得出結論:戴高樂在世之日,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肯定是無望了。

  阿爾及利亞問題解決後,法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係的一個重大政治障礙搬掉了。戴高樂還認為,中蘇關係已經惡化,法國在著手改善同蘇聯關係的同時加速同中國關係的正常化,對於提高法國的身價無疑是大有好處的。他開始認真考慮同中國這個偉大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問題。

  戴高樂在科龍貝隱居的時候,就讀過在第四共和國期間當過總理的愛德加·富爾寫的一本中國訪問記:《蛇與龜》,富爾在書中提出法國應該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當中法交往日見頻繁、建立正常關係的條件日趨成熟的時候,戴高樂想起了《蛇與龜》的作者。

  1963年9月的一天,戴高樂夫婦邀請富爾夫婦共進午餐。席間,戴高樂要求富爾以法國總統代表的名義再去一次中國。富爾動身前拿到了戴高樂致中國領導人的一封信,富爾充當了名副其實的總統信使。

  富爾夫婦在北京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很有積極意義的談話,中法建交只是時間問題了。雙方會談後於11月2日擬定了一個「議定書」。

  富爾把會談的情況先用書畫形式向戴高樂作了彙報。

  22日,戴高樂會見從亞洲回來的富爾。這時中法建交的工作差不多已準備就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