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二三


  但政治地位的加強並不等於軍事地位的加強。軍事雖然從屬￿政治,但又正是它支撐著政治。戴高樂對此心明肚亮。在回憶錄中他寫道:「在受人擁護的夥伴中我是相當孤立的,在富翁當中我是個窮鬼。在這種情況下,我滿懷希望,但也萬分憂慮,因為在未來的戰鬥中,無論如何總應該有法國。

  法國當前的中心問題,不僅是能不能把敵人趕出國土的問題,而且是決定民族與國家的前途的問題。假使法國一直衰落下去,本身的優勢將喪失殆盡,她的獨立自主也就不存在了。她將從平靜的海面不停地沉淪下去,從受敵人的奴役變成盟國的附庸。相反地,如果她能在恢復統一的基礎上東山再起,那就什麼也不會損失。只要戰爭期間法國是個交戰國,而且又團結在一個政權的周圍,她的前途就有保障。」

  將軍的這種考慮無疑是正確的。他卻沒想到,正是因為他參戰心切,在盟軍即將開始的「火炬」行動中,他卻又一次被捲入了一個異常複雜的政治旋渦之中。

  10.「我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年頭開春,交戰雙方力量對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聯戰場開始戰略反攻,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引向了鮮血淋漓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已成為強弩之末,意大利已經一蹶不振;太平洋方面,日本的攻勢已被遏制,中國的抗戰力量正大大加強;而北部非洲,由於多屬維希法國的殖民地,德國人的力量大都東調,盟軍也開始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

  在這種局勢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倫敦,迫切要求美英本年度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東線的壓力。英國輿論界對此作出了積極響應,但丘吉爾未做承諾。在他看來,當年進攻歐洲還不具備條件,可行的方案應當是進攻法屬非洲。羅斯福也同意這個方案,因為駐守的維希政府與美國有外交關係,在那裡登陸風險要小得多。

  如果從殖民利益考慮,這個方案的好處更多。對英國而言,一旦佔領北非,盟軍就可以威脅德軍元帥隆美爾的後方,解除埃及之圍,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軍隊趕出北非。這樣,就可以確保直布羅陀海峽安全,恢復地中海航道,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從這些殖民地源源不斷地得到最重要的石油等戰略物資。對美國來說,羅斯福最怕德國佔領西非、北非,然後東進與從蘇聯高加索南下的德軍會師,進而在印度與日本軍隊聯手;西邊從達喀爾通過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進逼巴西,威脅美國的安全。美國急於消除這個隱患,同時也想控制西非、北非和地中海,窺伺中東。

  但這樣做,將不可避免地觸犯戴高樂的戰鬥法國的主權。因為北非雖為維希控制,但畢竟是法國的殖民地。英美兩方都早已承認自由法國——戰鬥法國的政治地位,要從這裡動刀兵,當然得事先求得戴高樂的同意。英美心裡都各有小算盤,這種小算盤拿到視國家主權如生命的極為敏感又固執的戴高樂面前,根本就別指望能通過!

  此外,法國人熱烈而易激動的天性也使羅斯福和丘吉爾心存疑懼,進軍達喀爾的「威懾」計劃由於過早洩密而功敗垂成使人記憶猶新。加之軸心國間諜活動比以前更加積極,誰也不敢再冒洩密的風險。

  所以,英美兩方的總參謀部在制訂代號為「火炬計劃」的進攻北非的軍事行動計劃時,不得不對戴高樂實行「高度保密」。

  9月20日,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後批准了「火炬計劃」。這個計劃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等三處同時登陸。參加這次軍事行動的英美遠征軍共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11萬人。此外還有幾個空降營配合這次行動,以佔領敵方防禦縱深內的機場和要地。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機,其絕大部分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和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擔任這次行動的正副總指揮,行動的最後期限不超過11月上旬。

  儘管這個計劃對戴高樂嚴密封鎖消息,但作為戰略家的戴高樂,卻從英國飛機和坦克的不斷集結與丘吉爾對亞歷山大將軍和蒙哥馬利將軍等高級軍官的人事變動中猜測到了盟國的軍事意圖,而且他還精明地認識到,自己被孤立於盟國軍事行動之外的關鍵在於羅斯福。他當機立斷,一面打電報通知駐倫敦的委員會:美軍已決定在法屬北非登陸,以配合英軍從埃及發動的攻勢。一面派安德烈·菲利普為特使,給美國總統送去一封私人信件。

  這封信開門見山地談了一些根本問題。戴高樂說,法國承受了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負擔,已元氣大傷、疲憊不堪。由於戰略上和策略上的錯誤以及缺少盟國支持,導致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的失敗。使法國重新投入戰爭的確有必要,他戴高樂本人已毅然承擔起這個責任。

  他不是一個政客,當然不贊成他的追隨者介入政治,如果這意味著參加黨派之爭。但如果這意味著捍衛法國的利益,為了法蘭西而同敵人作戰,那麼他確實已參與了政治。但這決不意味著他有個人野心、想當獨裁者。美國總統在法國享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威望。但是美國總統應該與哪一個法國打交道呢?昨天的法國?維希的法國?還是明天的法國,人們尚未看到其形狀的法國?不!戰爭期間算得上法國的惟有現在的戰鬥的法國!戴高樂要求羅斯福「為了我們共同戰鬥的神聖事業的利益,全面地直接地審查美國和戰鬥法國之間的關係」。

  這封信雖然及時送到了白宮,卻立即被羅斯福束之高閣。因為羅斯福為了插足北非和扶植一個受美國控制的政權,以利戰後確保美國在歐洲和全世界的霸權地位,已經物色到兩個聽命於美國的人選,以取代堅決維護法蘭西主權和獨立的不聽話的戴高樂!

  這兩個人選,一個名叫亨利·吉羅,即四年前對戴高樂上校說「只要我還活著,你就別想在我的防區看到你的理論付諸實踐」的那位梅斯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此人是五星級上將,一戰中曾失去了一條腿。1940年他63歲,從德國戰俘營用繩子逾牆逃了出來,冒著納粹懸賞10萬馬克買他首級的危險先跑到瑞士,拒絕了戴高樂「共同抗敵」的誠摯邀請而跑去拜會了貝當。維希政府總理賴伐爾試圖說服他向德國人自首,被他斷然拒絕,因而獲得了很好的聲譽。但不為人知的是,為了得到德國人答應的自由,他還是簽署了一項效忠于貝當元帥的聲明。

  另一名人選是達爾朗海軍上將。此人卻是盟國正與之戰鬥的歐洲反動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維希政府軍隊的總司令,納粹的熱心合作者,維希反猶法令的主謀。他看出了軸心國前途不妙,想改換門庭,便指使他的兒子找到美國駐北非高級專員羅伯特·墨菲,向他保證達爾朗願和盟軍合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