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同時,不管國聯同不同意,德國的軍隊早已在悄悄地、迅速地膨脹,它不顧條約的限制,變相地保存了總參謀部的班底,在各種「俱樂部」、「民間組織」的名義下為建立空軍和擴充陸、海軍做準備。它秘密地或公開地儲存了大量有戰爭經驗的軍官,並非法組織和訓練非正規的軍隊。到1930年,它的軍隊和半軍事部隊已達37.4萬人。同時,它開始秘密地建造飛機、裝甲車和坦克,到1929年底它已經擁有了十二個飛機製造廠,六個飛機發動機製造廠,在研製坦克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它還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國製造潛艇和其他軍艦,並積極從事軍用化學、人造汽油方面的研究。

  這些情況,使時刻關注著國際形勢和國家命運的戴高樂預見到了法蘭西面臨的災難。鑒於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他還預見到了他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景:法蘭西將在災難面前束手無策!統治階層的人們聽不見或者乾脆是不願聽見他的呼籲,他就想交結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努力喚起法國公眾輿論警惕日益迫人的外來危險。這樣,每到星期一晚上,他就到一個叫迪梅尼爾的小酒家同朋友聚餐,以討論如何喚起國民的國防意識。討論的結果,是寫一篇闡明觀點的文章 ,這就是發表在《政治與議會評論》上的《建立職業軍》。

  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建一支10萬人的職業化軍隊以便能迅速對事變進行反應的主張。戴高樂和他的朋友們對這篇文章寄予莫大的希望,但文章除了使軍界統治階層大為惱火之外,在民眾中影響微乎其微。有人警告戴高樂,他必須作出選擇,要麼珍惜自己的前程,要麼就沿著他所選擇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但孤傲不屈的戴高樂用自己的行為表明,他把喚醒法國民眾的使命看得重于自己的軍人前程。在他看來,現在十分明顯的是,要打動那些控制著國家軍事機器的頑固派,僅僅一篇文章實在是不夠的,得寫一本書,並進行一番個人的遊說活動。於是,他又花了大量精力用於完善和充實他那篇文章的觀點,終於在1934年5月出版了一本書,書名與那篇文章一樣,叫《建立職業軍》。

  在這本書的一開頭戴高樂就令人信服地指出與比利時接壤的法國邊界是個戰爭中的薄弱環節。他指出:英國和美國由於海洋阻隔,難以進攻;德國的權力中心和工業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舉摧毀;西班牙有比利牛斯山為屏障,而意大利則受到阿爾卑斯山的保護。相比之下,法國的心臟巴黎卻對任何來犯之敵敞開著大門,因為巴黎周圍的平原開闊平坦,不易防守。在這樣的情況下,惟一可靠的防禦措施不是構築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10萬人組成的分編成6個機動裝甲師的精悍的職業軍。他的設想是:

  一支職業化軍隊,一支由10萬年輕、有技術、專心致力於自己的任務的人組成的軍隊。其作戰手段是:六個嶄新類型的師,配備裝甲、履帶車輛,完全機動,每個師包括三個旅:一個坦克旅用於攻克地面陣地,一個摩托化機動步兵旅加以佔領,一個炮兵旅對其他兩個旅實施支援。每個坦克旅將包括500輛重型和中型坦克,加上若干進行偵察的輕型坦克單位,完全是支精幹的部隊,由專業軍人組成,具有極大的機動能力、毀滅性的火力和在突然攻擊中突破任何戰線的能力。這就是將能在衝突中保護這個易受攻擊的民族的長劍,法蘭西應該立即將其緊握在手。

  這個計劃是後來的史學家們所贊同的當時法國對付危機的惟一的解救辦法。而且六年之後的1940年,德國軍隊用事實說明了他們完全懂得並且接受了戴高樂的觀點。但應對保衛法蘭西負責的法國最高統帥部對此卻熟視無睹,雖然有好幾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在內的報紙和一些軍官、政客以及律師都支持戴高樂。其時,貝當元帥已經78歲,不再能夠接受新思想,而且,他對戴高樂的同情也由於觀點的差異而冷淡下來。戴高樂新交的一個議員朋友保羅·雷諾(第98屆法國總理)雖然在議會旗幟鮮明地捍衛了戴高樂的計劃,甚至還提出了包括建立一支裝甲部隊的防務法案修正案,但是左翼議員擔心職業軍隊可能成為右翼政變的工具而加以拒絕,右翼則害怕左派用它來粉碎資產階級,中間派則認為國家無力負擔軍費,結果這個修正案當即被否決並且很快被人遺忘了。

  但是,反對戴高樂思想最具決定意義的還是法國總參謀部。那裡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仍按一戰時期的戰略思考問題——持續不斷的戰線、溝壕,步兵在炮火掩護下謹慎地前進等等。他們認為,戴高樂的計劃只能使軍隊分裂,影響士氣、浪費資源,當然最壞的是影響他們的仕途。至於說坦克,法國已經有了一個師,夠多的了。他們堅持說:「法國軍隊是世界上最精銳的軍隊,何必庸人自擾!」

  由於軍界高層的不理睬,戴高樂的思想對公眾輿論也沒產生多大的影響。《建立職業軍》一書在法國只銷售了700冊,然而在德國,這本書的銷路卻要好得多!這年有位法國新聞記者與德國摩托化部隊司令阿道夫·休亨林將軍交換對機械化戰爭的看法,休亨林向法國記者打聽道:「我的偉大的法國同行為發展這些技術正在做些什麼呢?」看到法國記者茫然不知所對,這位德國將軍又提示說:「我是說你們的偉大的摩托化專家,你們的戴高樂上校。」

  他根本不知道,這時的「戴高樂上校」(其實他還是中校)既無權又無勢,只能憑他那令人吃驚的堅忍繼續捍衛自己的觀點,不停地進行遊說。年復一年,戴高樂眼巴巴地看著敵人在一步一步地實施他鼓吹的理論,國人卻奇怪地以一些可笑的理由一次又一次地將它束之高閣,內心真是肝腸寸裂!

  但強烈的責任感又使他無法避而不見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1935年1月,薩爾區舉行公民投票後歸還了德國。這一來希特勒的胃口愈來愈大,膽子也更壯了,於是正式宣佈廢除凡爾賽條約中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重新實行了徵兵制,而且宣佈德軍將增加到36個師。這是3月間的事。到了秋天,希特勒的小夥伴墨索里尼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亞,國聯大為震驚卻束手無策。第二年年初,希特勒重新佔領了萊茵蘭,不久又新建了兩個裝甲師。這也並沒引起英國或法國什麼反應。

  戴高樂的心情越來越憂鬱。1937年7月,他在給姐夫雅各·旺德魯的信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法國將無力保衛自己,特別是它將在最初的攻擊中首當其衝;英國人沒有做好準備,對於俄國人的支持我們毫無把握。至於美國人,在一開始他們將做旁觀者,儘管是同情我們的。我們的領土將再一次遭到入侵;(德軍)幾天內就將到達巴黎。在那之後,我們將不得不從布列塔尼,從山區動手——如果不是從阿爾及利亞的話,作戰許多個月之後才能在盟國的支持下取得決戰勝利,但是在這段時間裡要流多少血呀!

  他異常精確地預言了法國的未來和戰爭的進程,並且似乎從未懷疑自己將應召去在那場戰爭中發揮重要的領導作用。儘管現實中有無盡的失望,他仍固執地向他的同胞們呼籲,並加緊為將要來到的使命繼續鍛煉自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