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億萬到零 | 上頁 下頁 |
五二 |
|
最早登陸香港的日資百貨大丸銅鑼灣店,因盈利持續下落,於1995年將營業面積縮小到1 平方米。 伊勢丹百貨於1995年12月關閉嚴重虧損的香港仔分店。緊接著在1996年元月關掉了2500平方米的尖沙咀分店,原因是伊勢丹嫌其面積太小,無法展開綜合性經營,已造成了2年的赤字。這樣,伊勢丹算全線撤出香港。 崇光在港擁有自己的物業,不受租價上漲之累。但集團在日本國內大做地產,而地價樓價急挫,集團負債累累。崇光只能是獨善其身、好自為之了。 1990年,西武在太古城開設高級百貨店,營業額頗為可觀,95/96年度達8億港元,但一直未能扭虧為盈。由於西武在日本國內地產業務受到重創,決定收縮香港業務。1996年6月,香港華資著名的精品專賣集團迪生,連收購及注資共斥1.8億迅元,收購了香港西武百貨8成股權。香港西武間接擁有深圳西武55%權益,已獲盈利。迪生收購香港西武后,仍繼續使用「西武」的商標權,以便香港西武在內地開設西武分店——西式是日本及亞洲著名的百貨商號。 在香港的日資百貨中,事件頻發的是昔日風頭最勁的八佰伴。 筆者在前文談到,「沙田突圍」是日資來港發展關鍵性的一役,更是八佰伴首戰香港的一役。沙田八佰伴大獲成功,於是就有後來的香港共9間分店的設立。 沙山新城市廣場是新地(新鴻基地產)的物業,八佰伴租下這幢大型商廈的中心鋪位,帶旺了新地的整幢商廈的出租業務,也成全了和田一夫的香港夢。1983年協議租賃時,正值香港信心危機地產低潮,租價出奇的低,和田一夫一簽就是10年。 1993年,10年租約即將屆滿,八佰伴與新地重新談判續約。新成的代表仍是執行董事陳啟銘,期間,和田一夫和新地董事局主席郭炳湘還親自出馬。新地堅持要大幅提高租金,於是,到1994年9月10年租期屆滿前,八佰伴不得不削減一半面積,關閉了一半店面。 直接原因是租金上漲,這同時說明,沙田八佰伴的盈利已相當差勁。如果單論八佰伴在港的所有百貨業務,已經沒有盈利。 沙田八佰伴關閉一半店面,是八佰伴集團在港由盛轉衰的明顯標誌。 1994年5月,八佰伴將集團總部的寫字樓和「萬有樓」賣盤。會展中心49—50層,是和田一夫於1990年從惠泰置業手中買下的,價錢2.2億港元。4年後出售,售價達5.6億港元,買主為印尼財團高鼎公司。但由於買家事後卻撻訂近1.69億港元,八佰伴將其沒收,於1995年再次出售,獲款3.5億港元。 在1994年之前,八佰伴將天水圍的嘉湖商場售予新北江集團,還出售了藍田匯景商場的部分樓層。 對於八佰伴幾年來頻密出售資產,市場議論紛紛,最具代表性的推測是:八佰伴要把發展重心放在中國內地,因為香港可供發展的空間有限,市場嚴重飽和。而很少有人認為,八佰伴的內部出現嚴重的問題。 1996年4月,八佰伴要向內地轉移的傳言得到非常明確的證實。我們還是先看4月25日《香港商報》的社論: 八佰伴集團宣佈於6月下旬將總部由香港移至上海,主席和田一夫並將留駐上海坐鎮,該項決定在日資以及本港投資者中引起一定震動。八佰伴是頗具影響的跨國企業,和田一夫更被視為眼光獨到的成功人士。6年前在香港經濟被看淡的情況下,八佰伴將總部由日本遷來香港,短短幾年迅速建立了市場地位,旗下5間公司一年多時間相繼上市。八佰伴在香港的業務雖然未變,集團總部卻破天荒地移去中國,自然引起投資者側目。 八佰伴總部由港遷滬的原因,和田一夫及集團公關公司均日作出今人信服的解釋。和田一夫坦言在可見的將來,香港經濟難以我望有大幅增長。他的看法未必是對香港前景抱有悲觀情緒,而是就香港的發展空間與中國內地作出的比較。 不可否認,香港去年以來經濟放緩,消費瘦弱,對百貨零售業形成較大衝擊,有的公司被迫裁員或結業,八佰伴的業績亦不如前並出現虧蝕。在暫時的經濟調整面前,經營者需要尋求對策,不過將總部遷移顯然不僅僅緣於這種短期因素,而是集團發展戰略作出的轉移。 如果說八佰伴於1994年在上海設立首間超市是進軍中國市場論證的開始,那麼,現在,八佰伴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已經完成了全部論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論證完成時間是在中國制定並通過了「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之後。 中國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展示了既廣闊又縱深的投資發展環境。隨著經濟高速持續增長,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潛力相當大。目前中國個人儲蓄存款餘額已達3.32萬億,居民的購買力與日俱增,消費檔次越來越高,作為生產、配銷、零售一條龍的八佰伴以中國市場為發展重點,自然是明智的選擇。上海是中國購買力最旺盛的大城市之一,又是發展中的金融中心,以上海為基地輻射全國,也是順理成章的安排。 有分析家指出八佰伴此舉隱喻對上海金融中心的「看重」和對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的「看淡」,事實恐不儘然。香港與上海各具優勢,在可見的將來,上海不會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投資者的重心是否需要「北移」,端視經營業務的性質而定。當然,如果香港有一天偏離了經濟中心,而成為政治鬥爭的中心,投資者紛紛離去則是肯定的。 《香港商報》對八佰伴將總部遷往上海作出了一種美好的解釋,稱讚和田一夫此舉十分的明智。這種觀點在香港頗有市場、筆者臆測和田一夫若知曉一定非常滿意,因為他正是把八佰伴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看成一片光明。 香港的部分傳媒對八佰伴在內地業務的前景不持樂觀。八佰伴宣佈將總部遷往上海之後,7月號的《資本家》雜誌發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文,把八佰伴將發展重點轉向內地形容成「進入虎穴」,因為在廣闊的中國內地,不僅有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國營百貨,還有紛至遝來的外資過江猛龍。在猛虎成群的內地百貨市場,八佰伴可能捉住「虎子」,也可能被「虎」吃掉。 該文章指出:「日本經濟何時復蘇?短期內不能寄予厚望。香港人的消費意欲何時回升?也是一個未知之數。中國大陸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所以八佰伴也打這張王牌……」 「為何在這個時候作出部署呢?據香港的分析家指出,除了香港零售業市場日漸飽和外,也與八佰伴國際負責中國業務的副總經理田島正一在今年3月初逝世有關。當然更直接的是,在觀望一段時間後,日資同業也相繼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為競爭形勢添了不少變數。在這個情況下,和田一夫被逼『御駕』親征了。」 文章認為八佰伴脫離中國實際而作出宏大的計劃:「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八佰伴要在明年(指1998年)底前建立1000個零售網點的宏願難以落實,上海分店的前景短期內也難望看好。但和田一夫卻依然再押一寶,於4月下旬宣佈把八佰伴國際集團的總部由香港遷往上海,而他本人也留駐上海,親自觀察及策劃他龐大而冒險性極高的生意。」 這之後,八佰伴頻頻作出出售資產和調整架構的舉動,不利八佰伴的傳言也漸漸多了起來。 1996年8月,八佰伴集團推出一項私有化計劃。 持有上市公司八佰伴香港42%股份的大股東八佰伴國際,提出將八佰伴香港私有化的建議,建議內容:一、以每100O股八佰伴香港換取451股八佰伴國際之股票;二、以每股O.381港元的價格現金收購八佰伴香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