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一六八


  斯大林明白,每拖延一小時,對希特勒而言都是痛苦的(也許,斯大林的探子已探得了9月1日希特勒這個限期)。於是,他便令莫洛托夫在下次與舒倫堡會談時(8月19日),與通常一樣,採取拖延戰術。這樣,儘管舒倫堡一再懇求採取行動,外交委員莫洛托夫依然逐點進行冗長的辯論。但是,在舒倫堡走後半小時,蘇聯人突然改變其戰術:莫洛托夫又想把舒倫堡請回克里姆林宮。他于當日下午很晚時才來到克里姆林宮,但一進門他便明白,莫洛托夫有好消息給他。在向舒倫堡表示歉意、不該為他帶來諸多不便後,莫洛托夫說,他剛被授權將一份互不侵犯的條約草案交給他,並將在莫斯科接待裡賓特洛甫先生。當然,他並未解釋說,英法蘇之軍事談判已陷入僵局,斯大林已失去了對西方的所有耐心。也許,他歷來就有意與希特勒結夥,只是把與英法之談判作為一種手段,以便從希特勒那裡得到更有利的條件。

  即使如此,俄國人還是小心謹慎地從事。莫洛托夫告訴舒倫堡,只有在他們的經濟協定簽字後一星期,他才能接待裡賓特洛甫;如今天簽字,那就是8月26日,若明天簽,那就是8月27日。希特勒想必曾帶著複雜的心情閱讀舒倫堡的報告——對可能簽訂這份條約表示高興,對斯大林堅持先簽經濟協定表示憤慨。這比訛作好不了多少,但希特勒又沒有別的法子。這份經濟協定匆匆于淩晨2時簽訂。根據這個協定,德國將貸給蘇聯2億馬克的商品貸款,利息為5厘,以購買機床和工業設備。「廣義上的」軍用物資,例如光學儀器和裝甲板,也可得到供應,但相比之下數量較小。蘇聯將用原料償還這一貸款。

  希特勒曾用計戰勝了奧地利和捷克,這一回卻是斯大林勝了他。莫洛托夫建議他等待一周,他是不能等待的。他草擬了一份給斯大林的電報,以私人名義於8月20日下午4時35分發出。在電報中,他對德蘇協定的簽訂,對將它作為重新安排德蘇關係的第一個步驟表示歡迎。他也接受了蘇聯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雖然內中有幾個問題需儘快得到澄清。然後,他便提到了問題的關鍵。他說,由於德波之間的緊張局勢已變得不可容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速度便極端重要了。危機可在「任何一天」發生。

  在舒倫堡將電報交給克里姆林宮後兩小時,斯大林將他召到克里姆林宮,親自向他作出回答:「謝謝您的來信」,他說,他希望,這份條約將成為他們的政治關係已發生決定性轉折的標誌。「我們兩國人民需要彼此建立和平關係。」他同意8月23日會見裡賓特洛甫。

  20日一整天,希特勒一直在貝格霍夫的大廳裡一聲不響地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消息。他臉上的表情之可怕,使誰也不敢打擾他。他期望這一條約能很快簽訂,已將小型母艦《格拉夫·斯佩》號派往大西洋待命;21艘U型潛艇也在英倫三島沿岸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進晚餐時(據斯佩爾說)希特勒收到一封電報。讀完電報後,他臉色通紅,兩眼空虛地望著窗外。猛然間,他雙拳猛擊檯面,連玻璃都嘎嘎作響。「到手了!」他高喊著,聲音中充滿了感情。「到手了!」喊完,他一屁股坐回原位。誰也不敢問一聲,繼續默默進餐。

  喝完咖啡後,希特勒以和諧悅耳的語調告訴客人們,德國正與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兒,你們看看」,他說,「是斯大林來的電報。」據霍夫曼回憶,元首當時高興已極,猛拍膝蓋——這是攝影師霍夫曼從未看見過的。總管康能堡端來香檳酒後,眾人忙做一團,互相碰杯慶賀,為外交上的一次大勝利而乾杯。一會兒,希特勒領大家進了地下室的小型電影院,觀看斯大林檢閱紅軍的大型閱兵遊行。元首議論說,多麼幸運啊,如此強大的軍隊已被中和了。

  霍夫曼擔心,在曾與赤色分子數十年如一日進行鬥爭的忠誠的國社黨人中,會出現反響。「黨和全世界一樣,都會大吃一驚」,希特勒故意答道,「但,我的黨員瞭解我,也信任我。他們知道,我絕不會脫離我的基本原則。他們將會明白,此次冒險一賭的最終目的,是要掃除東部的危險,並在我的領導下——使歐洲更快統一。」

  從表面上看,希特勒與斯大林是最不可能成為盟友的。他們怎麼可能有共同之處呢?其實,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個佩服彼得大帝,一個把自己看作是腓特烈大帝的繼承人。兩人都主張使用暴力,都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的意識形態下行動。共產黨與納粹,兩者同是偽善者和教條主義者,同是極權主義者。兩者都相信,只要目的正確,便什麼手段均可使用。兩國都以國家和進步的名義,使非正義的東西變成神聖。

  多時以來,希特勒就佩服斯大林,把他看成是「世界歷史上非凡人物之一」。一次,他對一群親信說,他與蘇聯領導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因為兩人都出身下層階級。內中有人不同意元首將自己與先前的銀行劫賊相提並論時,他回答說:「如斯大林真的搶過銀行,他也不是為了填腰包,而是為黨、為運動。你不能把那看成是搶銀行。」

  元首也不把斯大林看成是真共產黨。「實際上,他與沙皇俄國融為一體,只不過復活了泛斯拉夫主義罷了(也許,希特勒是在不自覺地談他自己和德國)。對他,布爾什維克主義不外乎是個手段,是用以欺騙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的一種偽裝。」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覺得有把握利用對方。這兩個獨裁者都錯了,但在1939年那個忙碌緊張的夏天,沒有一個大國不是在某種錯誤觀念指導下行動的。歐洲是互不相信、互相欺騙和兩面手法的一口大鍋。即使在裡賓特洛甫準備動身前往莫斯科時,斯大林仍未完全放棄結成英法蘇三國軍事同盟以反對希特勒的希望。當英國人半心半意地搞這一條約時,他們還秘密地邀請戈林前往英國。無論何處,一國背著一國在暗地裡與另一國搞交易,嘴裡不是喊著真誠這個陳詞濫調就是滿嘴恐嚇威脅。

  §(4)

  表面上,得勝者是希特勒。8月22日,他一早醒來,覺得信心百倍。裡賓特洛甫帶著給駐莫斯科的德國外交使團的最終指示離開貝格霍夫後,元首召見了高級將領和他們的參謀,在寬闊的接待室內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由於坐在大桌後的希特勒搞一言堂,這實在是講演,而不是開會。「把你們找來,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勢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樣,你們才能看清我賴以作出行動決定的各種因素,同時也是為了增強你們的信心。」他說,與波蘭的矛盾遲早總要爆發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最好是立刻行動。「首先,有兩個個人的因素:我自己的個性和墨索里尼的個性。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為我有政治天才。也許,將來不會再有人像我這樣對德國人民充滿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裡的一個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時候被一個罪犯或笨蛋消滅。」第二個個性因素是意大利總理。他若有個長短,意大利是否仍忠誠於他們的聯盟,這是值得懷疑的。」

  另一方面,無論是在英國還是法國,那裡都沒有傑出的人物。「我們的敵人只有水準以下的人。沒有個性、沒有師傅,沒有搞行動的人物……」另外,政治形勢也有利,地中海在競爭,東方局勢緊張。目前的所有這些有利形勢兩三年後均將不復存在。「誰也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所以,還是現在就打為妙。」

  接著,他把問題講得更具體了。他說,與波蘭的關係已無法忍受。「我們面臨的決擇,不是打便肯定被消滅,或遲或早。西方有什麼作為呢?不外乎是從馬奇諾防線發動進攻或對帝國進行封鎖。前者是行不通的,後者也不會奏效,因為現在蘇聯會向德國供應糧食、牲口、煤炭、鉛和鋅。怕只怕到頭來哪個豬玀又要提個調停計劃出來!」

  戈林一帶頭,其他將領也跟著熱烈鼓掌(B有篇花絮說,戈林跳上桌子,像野蠻人一樣,趾高氣揚地手舞足蹈。這若屬實,可稱洋相十足了。但這不太可信)。「我的元首」,戈林元帥說,「部隊會盡其責任的。」掌雖然鼓了,但戈林和其餘將領都一致反戰,因為大家都相信,德國還未作好發動戰爭的準備。彈藥只夠6個星期之用,鋼鐵、石油和其它重要物資也奇缺。

  與其將領一樣,希特勒對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慮的是一種不同的戰爭:閃電戰,即用足以保證迅速取勝的兵力和戰鬥強度,全面發動突然襲擊。這既是戰略概念也是戰術概念。他曾發誓,永遠不讓長期戰爭帶來的苦難重新在德意志的國土上出現。對部隊,他只在廣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進行武裝,其原因也就在於此。常備武器的生產率較高,不為長期戰爭組織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德國經濟的這種組織方法,是希特勒有意這樣搞的。他的目標在於迅速地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廠,或改組兵工廠的結構。

  一系列的閃電戰——靠短期的生產爆發力維持——將使希特勒看來好像很強大。他避免為常規戰爭進行大規模生產,因為這意味著經濟毀滅。他的哲學是窮漢的哲學,只有靠膽識才能成功。用戰爭冒險的辦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價的勝利,而這個戰爭冒險正是他的較富裕的敵人幾乎不惜一切代價要避免的。

  閃電戰不但與其賭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與其獨裁者的地位相適應。一個民主國家是經受不起這種經濟突發力的,例如,在集中生產坦克後,立即又轉向民用生產。可能會傷害一個民主國家的東西卻不適用於一個具有奇特的經濟弱點和力量的國家。

  希特勒的閃電戰,使其將領也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的理論仍源於過去。他們不像希特勒那樣明白,論戰鬥,德國的準備要遠較英法之準備為好。這是一場賭博,但他估計到,他能迅速取勝于波蘭,永遠無需與英法兩國交手。奇特之處就在於,他們會覺得報復是徒勞無益的。他必須用某種方法將西方中和——或恫嚇、或動武——以便到1943年時,他能實現自己的真正目標即征服蘇俄。阿道夫·希特勒張開大眼,準備迎接命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