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
四九 |
|
漢夫施坦格爾的慷慨大方,沒想到,卻使他所憎恨的人走了紅運。希特勒讓羅森堡替下了埃卡特,當了《觀察家報》的編輯,原因是埃卡特常常幾星期不上辦公室。這個職務不但使羅森堡成了東方問題的黨內專家,還加強了他在諸如施勃納·裡希特那樣的俄國逃亡者中的影響。裡希特其人是一個神秘人物,與德國企業界和高層社會有著聯繫,除作為魯登道夫的中間人外,已逐漸成為希特勒的主要顧問之一。 所有俄國逃亡者都狂熱地致力於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大部分人腦中也塞滿了沙皇對粉碎猶太陰謀的方法——使用恐怖手段和暴力。在這些狂熱者看來,用社會和經濟手段反猶,已屬無效。只有大規模的屠殺才能奏效。 §(4) 1923年春天,希特勒忙得不可開交。最迫切需要的是錢。於是,希特勒便四處奔走,為黨籌集經費。4月初,希特勒與漢夫施坦格爾二人,坐上希特勒的「塞爾夫」牌的老爺車,由莫裡斯駕駛,前往柏林。他們取道薩克森,因為該處許多地區均受共產黨的控制。在萊比錫北面一小鎮的市郊,他們碰到了路障,受到赤色民兵的攔阻。威武雄壯的漢夫施坦格爾把他的瑞士護照一揮,然後操著帶美國口音的德語宣稱,他是外國的造紙商,是前來參加萊比錫博覽會的,車內的人一個是司機,另一個是隨從。他果然得計。開車後雖然希特勒聲稱「他們會把我的腦袋砍下來的」,但是很明顯,對他之被稱為隨從,他心中是老大不快的。 在柏林,他們不僅到處討錢,還於星期天參觀了軍事博物館和國家藝術館。在國家藝術館內,希特勒站在雷姆卜蘭特的《戴金頭盔的人》的畫前,特別注意畫中人之軍人般的英勇的表情。他說,它證明了這個偉大的畫家「雖然在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作過許多畫,但在內心,他仍是一個真正的雅利安人和德國人!」之後,他們在露娜公園觀看了女子拳擊比賽。希特勒面無表情,卻堅持再看幾場再走。他說,「這怎麼也比在德國進行的大刀決鬥要好嘛。」 次日,他們離開了柏林,避開了薩克森,繞道回家。一路上,為了驅除長途跋涉的煩悶,希特勒整段整段地用口哨吹奏瓦格納的歌劇,並指手劃腳地進行表演,以饗其同行旅伴。他甚至背誦了一首以「依特勒」結尾的對偶長詩,藉以嘲笑自己。「高興時」,漢夫施坦格爾回憶道,「希特勒就會反復朗誦經他加工後的這首詩,使我們全笑出了眼淚。」 他們在理查·瓦格納的家鄉的萊特作了逗留,還講了節日劇院,是看門人帶他們進去的。舞臺上的佈景仍是為《飛行的荷蘭人》而設的。自1914年宣戰以來,此劇一直在此上演。看見此佈景,漢夫施坦格爾乘機指出,此劇最初的佈景是他的曾祖父費爾迪南·海涅設計的。這裡的一切都使希特勒著迷,特別是瓦格納的書房——書房的牆上仍掛著他對藝術家和職員們的教誨之詞。 在那次旅程的最後一天,在中午野餐時,希特勒提起了萊比錫城外他們所見的那座紀念「各國反拿破崙戰役」的紀念碑。他對此所作的評論使漢夫施坦格爾深感不安。他說:「在下次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保證控制俄國西部的糧食補給線。」這話表明,羅森堡及其俄國朋友們又在向希特勒宣傳。漢夫施坦格爾反駁說,與俄國交戰是徒勞無益的,需要考慮的倒是具有巨大工業潛力的美國。「如果你把他們推向另一邊,那末,未來的戰爭你還未發動就已經輸掉了」。希特勒支支吾吾,未作回答。很明顯,這個論點「他並未聽進去」。 一回到慕尼黑,他便立即投身於攻擊法國佔領魯爾的運動,但他經常拐彎抹角,似乎更令他感興趣的是動員他的聽眾去反對猶太人。例如,在4月13日,他直接遣責他們,說他們應對魯爾之被佔領,對戰爭的失敗以及對通貨膨脹負責。他攻擊說,「所謂的世界和平主義」其實是猶太人的發明;無產階級的領袖是猶太人(「又是猶太人!」);共濟會是猶太人的工具(「還是猶太人!」);其實,猶太人是在陰謀征服世界!所以,他喊道,「為了證實古代的預言,俄國和德國都必須被推翻!所以全世界才義憤填膺!所以每個謊言宣傳機關才大肆開動,反對最後一個——德國的——理想主義者的國家!這樣,贏得世界大戰的是猶太!或者說,你們希望法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贏得戰爭?」在結束講演時,希特勒感情衝動,大聲疾呼要為死於世界大戰中的200萬德國人,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孤兒寡母、殘廢者申張正義。「為了這數百萬的人們,我們必須建立新德國!」 由於對猶太人又恨又怕,希特勒已超出了現實。他們反猶主義,雖然是用合乎邏輯的語言表達的,其實已超越了邏輯的一切界限。他把世界顛倒了:法國、英國和美國才真正是輸掉了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是德國,因為德國正在擺脫猶太人的控制。如果希特勒是在欺騙自己,那麼,他也成功地欺騙了他的聽眾。希特勒巧妙地向原始的感情呼籲,而當聽眾離開會場時,他們記憶所及的細節已寥若晨星;他們只記得要加入希特勒的十字軍,以拯救德國;法國必須被逐出魯爾,最重要的,猶太人必須獲得其歸宿。 過去一年來,希特勒的講壇技巧大有改進。他使用的手勢已與他的論點一樣複雜多變。尤其令漢夫施坦格爾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手臂的突然高舉。「他具有一個真正偉大的管弦樂隊指揮的品格。一個偉大的指揮家,不只是用手勢向下打出節拍,而還能向上揮動起指揮棒,將內在的節奏和意義指揮出來。」希特勒在演講中使用了音樂知識和感覺,使自己的演講具有音樂的節奏。開始的三分之二是「進行曲節奏」,然後加快速度,使最後的三分之一變成「狂熱」。他的仿聲技巧也得到熟練的使用。他善於模仿某想像中的反對派,「常常以反論中斷自己,在完全粉碎了假想之敵後,再回到原來的思路」。 儘管他的演講的結構很複雜,但因為主要目的是要引起感情共鳴,因此並不難跟上。這樣,他便能輕而易舉地從一個題目轉向另一個題目而又不會失去聽眾,因為題目與題目之間的橋樑溝通了某種感情——憤怒、恐懼、愛或恨。儘管演講曲曲折折,他仍像一個才華出眾的演員引導觀眾看懂某出戲裡的複雜情節一樣,牽著聽眾向前。 希特勒還具有將聽眾捲入演講內容的罕見的才能。「當我向人們發表演講時」,他對漢夫施坦格爾說,「特別是對非黨員,或對那些因這種或那種原因行將脫黨的人講話時,我常常講得好像國家的命運與他們的決定息息相關似的。他們應為許多人做出榜樣,毫無疑問,這意味著打動了他們的虛榮心和雄心。一旦我達到了這一目的,其餘的就好辦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