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柴可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柴可夫斯基寫了一首鋼琴浪漫曲《F小調浪漫曲》奉獻給阿爾托。這首曲子充滿真摯的感情,曲調非常優美,很快由尼·魯賓斯坦公開演奏,後來也成為他的保留曲目。柴可夫斯基和阿爾托彼此熱戀了。柴可夫斯基很想娶她,於是給父親寫信:

  我是去年春天認識阿爾托的,但只是某次晚宴臨時演出後去過她家一次。今年秋天她再度來到俄國,我在一個月期間沒有去過她家一次。今年偶然在一次音樂會上我碰見了她,她對於我未去她家一事表示詫異。我當時答應去她家,但如果沒有安東·魯賓斯坦來莫斯科後拖我去看她,也許我就會失敗的(由於我生來拙於交往)。從那時以後,我幾乎每天收到她的邀請函,逐漸習慣於每天晚間去她家。我們很快兩情相悅,彼此以心相許。當然這就產生了是否結婚的問題,我們倆都誠心願意結婚,如果沒有任何障礙,夏天就該舉行婚禮了。但問題在於出現了阻力。首先是她母親反對這樁婚事,認為我對於她來說,太年輕了(阿爾托大五歲),而她母親是和她長住在一起,並對女兒有重大影響力。其次,我的朋友們,特別是魯賓斯坦,堅決設法不讓我完成預定的結婚計劃。他們說,我當上一位著名女歌唱家的丈夫以後,將會擔任我妻子的丈夫這樣一個非常可憐的角色,也就是說,我將隨她走遍歐洲各地、靠她而生活,不再習慣於工作,也沒有工作機會。一句話,一旦我對她的愛情稍稍冷淡下來,剩下的將只是苦惱、維持面子、失望和毀滅。如果她決定脫離舞臺生涯而隨我住在俄國,上述不幸局面是可以防止的,但她說,儘管她那麼愛我,卻不能下決心拋棄舞臺生涯。舞臺生涯已令她習慣,並給她帶來了榮譽和金錢。目前她已經去華沙演出。我們決定夏天我去她的莊園(巴黎附近),我們的命運應該在那裡決定。

  就像她不能下決心拋棄舞臺生涯一樣,我自己拿不定主意為她而犧牲我的整個前途,因為情況明擺著,如果我盲目地追隨著她,我將不可能沿著我自己的道路前進。

  柴可夫斯基的父親在回信中肯定了阿爾托的長處,一方面對他們結婚表示擔憂,另一方面也說只要倆人真誠相愛,那些顧慮也毫無必要。總的說來,父親希望他們再相處一些時候,驗證一下愛情是否確實存在,先不急於結婚。

  柴可夫斯基和阿爾托訂了婚。可是他的朋友們,尤其是尼·魯賓斯坦,擔心這個婚姻會阻礙柴可夫斯基的事業。他們暗中做了些手腳,使得婚事終於沒有辦成。阿爾托夏季去了波蘭,她在華沙很快就愛上了一位西班牙男中音歌唱家巴狄魯,並嫁給了他。當柴可夫斯基聽到這個消息時,感到愕然,他並不曉得事情變化的真正原因。當時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市長》正在莫斯科繼續排練,歌劇佔據著他,他沒有為失去阿爾托而過多苦惱。一年以後,他又在戲院裡聽阿爾托演唱,當她走上台時,柴可夫斯基馬上拿起了望遠鏡,一直舉著望遠鏡專心致志看她的表演,直到結束,淚水流到他的兩頰。柴可夫斯基依然十分崇拜和欣賞這位迷人的女歌唱家。若干年後,他們又有機會在國外相見,他們共敘友情,相伴出遊。阿爾托的友誼長留在作曲家心上。

  6.《羅米歐與朱麗葉》

  1869年8月巴拉基列夫來到了莫斯科。他對柴可夫斯基頗有好感,願意多和他相處,和他一起散步,談音樂,有時甚至希望能和他共同度過一整天。儘管柴可夫斯基很不喜歡巴拉基列夫的主觀武斷、自以為是,但還是禮貌地奉陪了。在這次來訪期間,巴拉基列夫向柴可夫斯基推薦了莎士比亞的《羅米歐與朱麗葉》這一題材,希望他就此題材寫一部交響幻想曲或序曲。巴拉基列夫親自草擬了樂曲的開頭。《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故事中,戰勝了一切的愛情主題深深感動著柴可夫斯基,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寫得很快,月底總譜就已完稿。他沒有用巴拉基列夫寫的提綱,但他把作品中所有的重要主題都交給巴拉基列夫,徵求他的意見,並把此樂曲題獻給他。這一次巴拉基列夫很喜歡這個獻禮,尤其非常喜歡序曲中用英國管演奏的愛情主旋律。

  作曲家在交響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中對莎士比亞的悲劇故事情節並不作細節描述,而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對比、衝突,概括地表現原作的主題思想。序幕中運用莊重肅穆含蓄的祈禱性歌唱來刻畫勞倫斯神父的形象。它代表著一種勢力,這種勢力反對兩位戀人的愛情。接著是蒙泰古和凱普萊特兩家世仇的「械鬥」主題的出現。序曲中心部分是表現羅米歐與朱麗葉美好形象的優美歌調。這個主題有極強的感染力。在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死這一悲劇性的結尾中,有「械鬥」主題的再現;也有對被摧殘了的愛情的悼歌;還有變化了的愛情優美主題的輕輕回蕩;終曲是樂隊的總和絃音樂,凝聚了作曲家對悲劇結局的滿腔憤懣和同情。

  這首交響幻想序曲於1870年3月7日在莫斯科首次演出,尼·魯賓斯坦擔任指揮,柴可夫斯基本人出席觀看了演出。1870年夏、秋,作曲家又對序曲總譜進行了修改,於1871年5月完稿出版,1872年2月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分別演出。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標題交響音樂領域中取得的第一個重要成就。這部作品也受到全世界的認可。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說:「這首作品無限細膩和優美,作品充滿詩意、激情和力量。」1874年著名德國指揮家、鋼琴家漢斯·布羅夫指出,這是「一首在獨創性和旋律性上異常誘人的、傑出的序曲」。而著名法國作曲家聖—桑於1876年在維也納的一次音樂會上聽了《羅米歐與朱麗葉》以後,通過柴可夫斯基的學生塔涅耶夫轉告作曲家說他應該立即去巴黎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

  儘管如此,柴可夫斯基還要精益求精,1880年他再度修改,改進了總譜。過了些年,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柏林、布拉格等地舉行音樂會時,就曾經指揮演奏了這部作品的第三稿。現在流傳下來的也是這第三稿。

  7.《如歌的行板》

  1817年初在尼·魯賓斯坦的建議下柴可夫斯基舉行了一場個人作品音樂會。他為這次音樂會寫了一首絃樂四重奏。他認為室內樂應該越出少數有高度修養的愛好者和藝術家的客廳,而變成能為更廣大的聽眾欣賞的音樂。他在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860年妹妹亞曆山德拉出嫁後,搬到了烏克蘭的卡明卡,柴可夫斯基經常去那裡度過夏天。有一次他聽到泥瓦匠瓦夏在他屋外幹活兒,哼著悅耳的小調。柴可夫斯基打開窗戶喊住他,親切地對他說:「你唱得太好了,你能不能再唱一遍,讓我把它記下來好嗎?」瓦夏高興地唱了起來,他很快地記錄了下來。D大調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的《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就是由此而來。這個旋律優美抒情,只要聽過它的人沒有一個不為之感動。

  第一絃樂四重奏演出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評論界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拉羅什的評論文章中指出:「這首作品的特色是鮮明的曲調配上優美的和聲,顯得迷人;音調優雅,不同於一般;略帶輕柔意味……確實具有美妙的音響效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