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車爾尼雪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自殺者是誰?為什麼自殺?他(她)的命運如何?懸念迭起,使讀者欲罷不能,完全是驚險偵破小說的手法。 其實這是作者故弄玄虛,以騙過呆頭呆腦的書報檢查官。這部在極為特殊條件下寫成的小說,一點也不驚險曲折;正如他事先保證的那樣,描寫的是家庭生活。小說的結構很新穎,開場頗具匠心。全書共6章,每章的標題都是關於女主人公的婚戀糾葛。它的基本情節是這樣的: 青年女子薇拉·巴甫洛芙娜抗拒買賣婚姻,在家庭教師羅普霍夫的幫助下雙雙逃離火坑,不久兩人結為夫婦。薇拉熱心參加社會活動,創建了一家縫紉工場。共同生活了大約兩年,薇拉又對丈夫的友人吉爾沙諾夫產生了感情。羅普霍夫為了使心愛的人得到幸福,便設計了開頭那個假自殺的場景,以擺脫這種愛情三角糾葛。他隱名埋姓悄然出國,幾年後化名畢蒙特歸來。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薇拉的女友卡佳,後來和她結了婚,組成了幸福美滿的家庭。兩個家庭又會面了,他們一直友好相處。 小說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事實依據。還在開始寫這個長篇以前兩個月,車爾尼雪夫斯基就在給妻子奧莉佳的信中說,他想編纂一本「知識與生活的百科全書」。不僅供學者們使用,而且面向廣大的讀者群眾。 「然後,我把這部書改編成普及讀物,類似長篇小說的形式。裡面羼入閑聞軼事,俏皮話,涉筆成趣,使所有的人,甚至除了小說什麼也不讀的人,都喜歡讀它。……人們的頭腦愚昧,他們貧窮而可憐,粗暴而不幸。應當向他們解釋明白,真理在哪裡,他們應當怎樣思索和生活。」 《怎麼辦?》這部小說,是1862年12月14日動筆,到次年4月4日完稿,歷時110天。它通過審訊委員會一章一章地審查,才在《現代人》雜誌第三、四、五期上連續刊載。奇怪的是小說的每一章竟滑過了警察局這第一關。很可能是因為開頭部分已經過審訊委員會過目認可;後來審查《現代人》雜誌的官員,見手稿上已蓋有上峰的印章和裝訂線,也就不敢說三道四提出相反意見。很難搞明白個中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因為自上而下的審查過程出了漏洞,還是檢查官先生有眼無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前成功地愚弄檢查官已非止一次。這一回巧妙地把政治小說說成是純粹的「家庭讀物」,當然起了掩護和麻痹作用。 小說《怎麼辦?》當然不會是純粹的家庭紀事,而是寓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政治色彩很濃厚。小說中提出了一整套新的道德原則,塑造了新型的革命家拉赫美托夫,還為人們描繪出未來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 小說在雜誌上連載完畢,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現代人》供不應求,被搶購一空,全國讀者爭相傳閱。這時候政府才恍然大悟,自己幹了一件多大的蠢事。於是急忙「亡羊補牢」,下令查禁這部小說,並將有關的檢查官員撤職查辦。 然而為時已晚無補於事。小說在國外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它所宣傳的思想在千千萬萬民眾當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長篇小說《怎麼辦?》,可說是大器成於監獄中。這是作者有了革命鬥爭經驗、思想已經成熟時期的成果。他在20歲寫的小說《理論與實踐》沒能解決的問題,在《怎麼辦?》中得到了解決。那時他只是模糊地感覺到必然要出現新思想體系的人物。60年代生活本身給他提供了作品主人公的原型。 赫爾岑分析《怎麼辦?》的深刻社會意義時,曾有這樣的評語: 「車爾尼雪夫斯基、米哈伊洛夫及其朋友們,在俄國號召為資本吞噬的男勞動者和被家庭吞噬的女勞動者,去尋找新的生活。他們號召婦女通過工作以擺脫世代的約束、擺脫未成年女子所受的屈辱和靠作人姘婦而維持的生活——這就是他們最偉大的功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宣傳是對現今苦難的回答,給在水深火熱中瀕臨死亡的人送來了慰藉和希望,給他們指明了出路……」 小說《怎麼辦?》在國外很有影響,許多革命偉人都從中受到教益。 馬克思非常瞭解這本書,稱讚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一位偉大的俄國批評家」。列寧青年時代的藏書裡,就有《怎麼辦?》在國外秘密發行的版本,甚至諳熟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後來列寧曾給這部小說專門寫過評注,可惜在戰前出國時散失。不過在列寧的其他著作中,間接作出了評價: 「……請讀者回想一下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先驅者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請想一想俄國文學現在所獲得的世界意義……」 季米特洛夫在1935年出版的《〈怎麼辦?〉序言》中說過一段話: 「還在35年以前,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工人,剛剛踏入保加利亞革命運動的時候,小說《怎麼辦?》就在我身上顯示了深刻的、不可抗拒的影響。我還應當說,不管是在這之前還是在這之後,沒有一本文學作品能像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那樣,在我的革命教育上起著那樣強烈的作用……」 第十一章 苦役流放志不屈 1.漫漫流放路 官司一拖再拖,不放不判實在說不過去了。官方最後根據那些假證據作出如下的判決: 「解職的九品文官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現年35歲,圖謀顛覆現行制度,計劃暴動,起草煽動性宣言《告農民的同情者向貴族統治下的農民致敬書》,並大量印行傳播。據此,著即剝奪一切權利,流放礦山服苦役14年,然後永遠謫居西伯利亞。」 判決書呈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批示下來是: 「照此辦理,惟苦役期限減半。」 1864年5月19日,從梅特寧廣場押送回彼得保羅要塞後,等待著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將是一場生離死別。 他的妻子奧莉佳和大兒子,佩平表弟,捷爾辛斯基,葉利塞耶夫,博可夫和安東諾維奇來到要塞為他送別。 車爾尼雪夫斯基表現得驚人的冷靜和鎮定。大家沒有哭,因為他本人顯得很愉快,他們在會見室裡作了傾心長談…… 他清楚地知道沙皇政府沒有掌握像樣的材料,罪證只有粗暴的歪曲和無恥的捏造。車爾尼雪夫斯基對親人說: 「一開始我有權利說,現在我仍然有權利說,他們要對我提起公訴是沒有任何理由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