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本田 | 上頁 下頁
二七


  即使如此,本田的夢想,也夠宏大的了。請美國的一家大代理店替他銷售7500輛,正要送貨,發現對方雖曾一度答應,但情況可疑。

  後來查明,原來本田說的是月額,而美國方面說的卻是年額。美方拒絕說:

  「美國再怎麼大,每月銷7500輛也太豈有此理了。」

  被汽車所排擠,在美國摩托車銷路下降,摩托車正在被視為「亂跑亂撞族」的乘用之物。

  對此,本田以「超級·卡布號」為中心,無論如何也想推銷出去試試,把川島喜八郎等三個人派出去了。然而第一個月僅僅賣了8輛。經過3個月,好容易賣出了50輛。前途是多難的。

  7.53歲(昭和三十五年)

  已經五十好幾歲了,本田已經進入了培養接替自己的技術人員的時期。

  為此,根據藤澤的建議,在這一年使研究部門獨立,成立了「本田技術研究所」。它不受公司的組織制度的約束,是一座專門為了研究、開發的人們而建立的「城堡」。研究費為本田銷售額的2.5%。

  最高領導人為社長本田一個人。研究員雖然有資格制度,但都是平列的,沒有上下級關係(鎮尺型的組織)。

  由研究員自己申報研究項目(自我申報主義),由一個人牽頭編成小組,由他全面負責(一件一人主義)。

  向著同一個或相似的課題,若干個小組之間,各自自由研究、自由競爭(並行異質競爭主義)。

  隨著這種競爭的進行,一面進行比較對照,研究就會遭到收斂(收斂主義)。

  然後,將研究成果,由老手們組成的審評會進行評價,轉向商品開發。

  這一年,本田坦率地寫了個東西,其中,關於研究所,是這樣寫的:

  「所謂生產廠家,不是像夜市的商人那樣,在這兒賣完就完事的生意。如果你想長久地把生意做下去,當然你必須考慮用金錢所買不到的每天都要上一個新的臺階才行。我們公司之所以成立技術研究所,也就是為了這個。300個人,每個月使用3000萬元到5000萬元的錢,光我們本公司就能夠辦展覽會,在展覽會上展出我們生產的各種各樣的試產車。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感到自豪。我認為,你只要是看一看我們的車,就會一目了然,我們是不是仿造了人家的車子,照著別人的做。買現成的,也許輕鬆得多,但這樣一來,就沒有自己的明天了。」

  開發再開發,改善再改善,把它們作為一項工程固定下來。

  當然囉,所屬工廠和承包配件廠,也對此採取能夠順應的態勢。也可以說能夠順應,就是一個好的工廠的標誌。

  「有一種牢騷說本田的設計變更太多,但請不要忘記,越是使承包廠和銷售店應付不了的,能夠不斷變更的工廠,才越是好的工廠。能夠飛快地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儘快地改變這種狀況,如果不是工廠的指揮系統以及在一切方面的管理都相當通暢,是辦不到的。等到在哪兒也賣不出去以後,才去考慮產品更新,那就會倒大黴。到那時就會矛盾重重,進退兩難。所以,我決定總是在能夠賣出去的時候,就實行產品更新。

  只有在這時,產品更新才能作為有效的刺激劑,成為銷售額更高的保障。

  我的秘訣不是『不惜愛情』,而是『不惜產品更新』。這一秘訣,適用於一切。」

  培養年輕人,信任年輕人,這一年,在鈴鹿創辦新工廠時也是如此,本田只是選定了廠址。

  後來的事,他只是發出了一道指令說:「以全體社員的智慧,在鈴鹿建設起一座模範工廠來。」建築問題、技術問題、獻計獻策、集思廣益……近100億元的工廠建設大事,全都交給年輕人了。

  8.54歲(昭和三十六年)

  到了這樣的年紀,本田重新被人稱呼為「戰後虛無頹廢派」起來。

  「超級·卡布號」的庫存積壓,他若無其事地下令工廠在3月初的5天內停產。

  這年冬天由於連續下大雪,加之鈴鹿工廠的開機,「超級·卡布號」

  又增加了產量,使得銷售跟不上了。

  本田斷然地下令說:

  「生產過剩了,調整是理所當然的。」

  他不拘於面子。如果說為此而被稱為「頹廢派」,那就是他的光榮。

  不能像舊日本軍那樣,把退卻叫做「轉進」,來遮遮掩掩。退卻就幹淨利落地說退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