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褒曼 | 上頁 下頁


  在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不知不覺地鍾情相愛。他們儘管情意綿綿,難捨難分,然而這樁風流韻事卻是好夢難成的。經過一段時日感情上的煎熬,大家捫心自問,不勝惶惑,最後小提琴家重新回到了自己妻子兒女身邊。至此,這樁情海憾事便雲散煙消了。影片結尾,一縷輕曼的小提琴和絃聲如怨如訴,在浪漫色彩十足的嫋嫋諧音中曲終人散。這一對戀人追今撫昔,感歎人生之坎坷,命途之多舛,面容顯得稍有幾分憔悴,然而神情並不頹唐。他們帶著迷惘而又樂觀的眼光正視著明天的太陽。

  這部影片的題材並無新奇之意,然而它卻撥動了千千萬萬觀眾心靈之弦,使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許多年之後,古斯塔夫·莫蘭德爾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一點不錯,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認,發現褒曼是他的功勞。一點不錯,正是他竭力主張她留在電影界裡。一點也不錯,正是他策劃編寫和導演了《插曲》這部影片。古斯塔夫對褒曼是這樣評價的:

  「她的一個動作都帶有一股不可言狀的雍容大方的風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朗讀臺詞的那股優雅灑脫的勁頭和她光彩照人的美貌就使我讚歎不止,暗自叫絕。她得天獨厚之處在於:當聽到讚揚恭維時,儘管也頗為竊喜,且靦腆地領受下來,但是這些讚揚恭維卻從來不會削弱她在表演藝術中自成一體的3個特徵:真實、自然和富有想像力。我為她創作了《插曲》這部片子,但是我並不能擔保這部影片定能取得成功。這部影片的成功全靠了英格麗本人的精湛演技。」

  「實際上不是靠哪個人發現了她,不是靠哪個人捧她走紅。而是她自己顯露了才華和魅力。」

  第四章 美國之行

  §A.令人欣喜的時刻到來了。帶有英文字幕的瑞典電影《插曲》終於在紐約和好萊塢上映了。《洛杉磯日報》說,這部影片不僅是迄今為止瑞典送到美國放映的最佳影片,且可以同好萊塢的任何影片競爭,甚至還略高一籌……

  報紙評論說:「褒曼小姐固然姿容豔美,然而在美女如雲的好萊塢,天生麗質不足為奇。她不僅長得秀麗,而且具有一種令人著魔的女性內涵,兩者結合得十分完美。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不久的將來她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甚至是一個大明星。好萊塢製片商應當機立斷,不拘一格重金聘請她到美國來。一定要設法讓她儘快離開瑞典影壇,因為瑞典電影正在日臻完美,爭雄世界。」

  大衛·賽爾茲尼克究竟是否念到過這段影評,或者恰恰是這段影評才引起了他的重視,如今已難於弄明白了。但是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恰好就在這段時間裡,他向凱·布朗女士發了一個指示。布朗女士是一位天才的行情觀察家,當時主管賽爾茲尼克駐紐約辦事處的日常事務。賽爾茲尼克要她加緊活動,儘快物色一批可供賽爾茲尼克聯美電影公司重新攝製並投放到美國市場的外國影片。

  凱·布朗女士在公園大道230號大樓裡辦公。這幢大樓的職工中有一個開電梯的瑞典籍小夥子。他的父母是瑞典移民。頭天晚上他們剛看過瑞典新片《插曲》,全家人對這部影片讚不絕口,對褒曼的演藝更是傾倒。這個小夥子知道布朗小姐是搞電影專業的,對這類事情必然會有興趣。聽了小夥子的推薦,布朗小姐真的去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之後,她立即寫了一封信報告她的上司大衛·賽爾茲尼克。她回憶說:「我把《插曲》這部片子作為電影腳本的素材告訴了他,」她說,「片子本身並沒有使我過分入迷,倒是片子裡的那個姑娘使我心醉神迷了。我覺得她仿佛是集天下女性美於一身,真是超群絕倫。所以我將這部影片寄給了大衛。」

  凱·布朗女士奉命去倫敦購進《插曲》這部影片。她剛返回紐約就接到賽爾茲尼克的電報:「立即返回瑞典,聘請英格麗·褒曼。」

  布朗回憶第一次見到英格麗·褒曼的情景時說:「……篤的一聲叩門聲,我開門一看,眼前豁然一亮:門外站著一對打扮入時的年輕男女——彼得和英格麗。英格麗身穿一件深色海狸皮大衣,頭上戴著裘皮帽子。她的臉龐白皙紅潤,光彩照人,恍若仙女一般。她手捧一束黃藍兩色的花束——這兩種顏色代表瑞典的國色。她是那麼甜美可愛,怯生生、羞答答地啟唇說:『歡迎您到瑞典來。』隨後他們告訴我說,他們還要去親戚家,不能陪我共進晚餐了。可是過了兩個晚上等我們熟悉之後,他們才承認說,那天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地方要去,只不過要同我見見面。」

  「第二天我到她家登門造訪,在那裡會見了她的代理人赫爾默·恩瓦爾和一位律師。我們開門見山,洽談起簽訂合同的事。英格麗一聲不響,笑容可掬坐在椅子上為新生的嬰兒打毛衣。我對合同條款一項項斟酌落實,那位律師只是坐在一旁,等著把我們談妥的決定筆錄在案。第三天我們又對合同條款反復商議。雖然雙方意見頗有分歧之處,但是我們越談越融洽。我們終於簽訂了一個合同:先拍攝一部影片,如一切順利,再合作拍攝一部。」

  「賽爾茲尼克原來想簽訂一個為期7年的合同。但是他從來沒有碰到過彼得·林斯特羅姆這樣精明的談判對手,對他簡直是毫無辦法。他斤斤計較,非要把什麼事情都算計得一清二楚才肯成交。」

  褒曼從布朗女士那裡得知,製片人大衛·賽爾茲尼克曾經製作過《曾達的囚徒》、《明星誕生》、《蝴蝶夢》、《亂世佳人》等巨片。他們希望由好萊塢最傑出的導演之一威廉·惠勒來導演褒曼的影片,李恩廉·霍華德扮演男主角,與她合拍。當布朗女士與褒曼單獨相處的時候,她語重心長地說:「你要知道,你有一個可愛的家庭和一個可愛的孩子。你在這裡日子過得很幸福。要是我換了你的話,我一定會瞻前顧後。」褒曼覺得她這真是肺腑之言,便說道:「既然在美國好萊塢有像你這樣的好人,那麼我相信我會喜歡的。所以我要去,不妨去試試自己的膽量,冒點風險。」

  1939年5月6日褒曼搭乘「瑪麗皇后號」郵船抵達紐約,布朗女士親自到碼頭迎接她。布朗女士將她安頓在卡特漢姆旅館,帶她去觀光了市容,並且建議她在紐約住上幾周先溫習一下英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重新學一下美國英語。

  褒曼生性上進好學。在紐約小住的這兩個星期裡,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忙於看電影、看戲。有一天,她乘公共汽車到世界博覽會去,從清晨9點鐘起有條不紊地看完了所有展覽館的每一件展品,直到晚上11點鐘才結束這次參觀活動。

  在此期間,凱·布朗女士收到了大衛·賽爾茲尼克寄來的一份備忘錄,談到打算對褒曼演出採取的步驟:

  「我今天同惠特尼先生作了一次交談,磋商要求英格麗小姐改換姓名事宜,並且要求他就此問題同你進一步協商。在同他談話之後,我在這個問題上又有一些主意。

  「我認為你必須會同外事部門一起研究,權衡一下使用她的真實姓名在國外的利弊。在我看來,影片在國外發行時仍可使用她的本名,而在美國各地發行時則不妨改用一個新的名字為好。我以為這種做法毫無掣肘之處。無論如何是有利無弊的。但是這一點務須弄清,不可大意……

  「我認為我們應該避免記者發表在船上對她採訪的報道,並且要她儘快來到洛杉磯。這樣,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在她來到好萊塢製片廠,就討論她的更名換姓的事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