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畢加索 | 上頁 下頁
一五


  6

  伊娃的病情難以控制,她住進了醫院。畢加索擱下手裡的畫筆,每天都去醫院陪她,他盡可能答應伊娃的要求。然而伊娃已別無所求了,只要畢加索在她的身邊。

  1915年12月14日,伊娃拉著畢加索的手,微笑著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容顏一如當初的美麗、寧靜、溫柔。而一縷香魂,緩緩升入了天國。

  安葬伊娃時,只有胡安·格萊茲、馬克斯·耶科等七八位朋友在場,其餘的都被戰爭拖去了。

  畢加索看上去並沒有流淚,但心卻在滴血。他始終用牙關咬緊嘴唇,身體搖晃著,一如秋風中乾枯的樹枝。格萊茲在給前線的雷納爾的信中說:「看畢加索那樣子,仿佛自己要跟著伊娃去了。」

  耶科勸畢加索節哀,還不合時宜地說了幾句俏皮話,但他的話更加重了慘痛的氣氛。

  畢加索為了顯示與守舊派的決裂,他的繪畫從不涉及中世紀的題材,特別是宗教儀式。可是,傷心的1915年,畢加索卻畫了一幅十字架上的耶穌的素描,這幅頗具格列柯風格的作品,是畢加索陷溺於悲慟、孤寂、淒涼心境的寫照。

  1916年1月8日,剛過了一個冷清年的畢加索不住地給蓋圖德寫信:

  「我那可憐的伊娃去世了……我悲痛至極……她向來待我那麼好。」

  伊娃的死,還有戰爭,宛若泰山壓頂,畢加索直不起腰來。

  第八章 母與子

  1

  戰爭伊始,許多定居在巴黎的外國藝術家也志願參加了外籍義勇軍,最積極的是阿波利奈爾。

  畢加索和阿波利奈爾的觀點截然相反。畢加索認為戰爭是人類愚昧的令人痛心的表現,不是起因於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宿仇,就是發源于政治家的個人恩怨,老百姓無不遭殃。避而遠之,是最好的抗議。阿波利奈爾對畢加索說,戰爭是一個兇惡的魔女,她如果指定要找你,你從地縫裡鑽進去,她也會把你摳出來,吻你一下。何況,這正是我們表達對法蘭西的熱愛的時候,怎能避而遠之!

  畢加索嘲笑他,瞧你這模樣,好像惟恐天下不亂?

  兩位好朋友針鋒相對的爭論,從現實看來,似乎誰也沒占上風。戰爭魔女雖然未曾親自找上畢加索的門,可伊娃之死卻與戰爭有很大的關係。阿波利奈爾克服重重困難,主動「追求」戰爭,他先是申請加入法國國籍,而後消除了「雕像事件」在官方的不良影響。1915年復活節這一天,他高呼著「法蘭西萬歲」來到了法國香檳地區的前線戰壕,成為炮兵部隊的一員。阿波利奈爾對戰爭的狂熱嚮往獲得了致命的回報,1916年3月17日午後四時,他被魔女重重地「吻」了一下,彈片從右顳顬上部穿過頭骨。5月9日,做了開顱手術,傷勢得到扼制。但這不過是閻王打了一個盹,拖延了簽發「招魂令」是時間。

  耶科健康狀況不佳,失去了服役資格。他由於多愁善感、情海翻波而顯得魂飛魄散。一次,他眼前出現了基督的幻影,他五心驟定,六神有「主」,便在蒙帕納斯找了一位牧師,接受了洗禮。耶科請畢加索做他的教父,畢加索賜予他教名:息浦林。

  在洗禮儀式上,畢加索送了一本裝訂整齊的《基督教講義》給他的教子,書的扉頁上寫著:

  「我弟息浦林·馬克斯·耶科洗禮留念。帕布洛。1915年2月18日,星期四。」

  耶科在修道院一心一意正本清源。他心中叢生的雜念刈除了,熱情的火焰並沒有熄滅。其時,患了肺病的立體派畫家塞維裡尼奄奄一息,耶科四處奔走,號召同仁們捐款,挽救塞維裡尼的生命。畢加索雖然正忙於搬家,但他立即響應耶科:

  親愛的教子馬克斯:

  你所要的錢,隨信寄去。我很想不久能再見到你。我現在正忙於搬家,要是你來,就可以助我一臂之力了。你一向是一個助人為樂的真正的朋友。如你所知,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會有特別的要求,我只在乎你的道義上的支持和鼓勵,簡言之,即馬克斯·耶科的友誼之手。同時,也請接受我的友誼之手。

  你的老友畢加索

  緊接著,便是伊娃病重,而後不治而亡。耶科知道畢加索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他馬不停蹄地趕來,扶住了即將倒下去的好友。

  2

  直到1916年5月,科克多才帶了心情略微好轉的畢加索去見佳吉列夫,以實現他們讓立體主義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計劃。

  佳吉列夫是俄羅斯芭蕾舞劇團的主持人,傳奇式的芭蕾舞大師。他率團一直在歐洲巡迴演出,雖然沒有加入現代藝術的潮流,卻是藝術革命的見證人,並和羅丹、佐拉等交情不菲。隨著立體主義的深遠發展,佳列吉夫萌發了在舞臺藝術方面汲取現代思潮的想法,為此,他聘請科克多設計劇目,瓦列斯作曲,使芭蕾舞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1917年2月17日,畢加索出乎許多立體派畫家的意料,他和科克多登程前往羅馬。這時,科克多編導的舞劇《遊行》即將上演,畢加索承擔了舞臺裝飾、佈景、服裝的全部設計工作。他不是一味盲目地向觀眾推銷立體主義,而是根據劇情的需要,糅合了立體主義與古典主義的風格,他把舞者設計成人們易於接受的平面人物,把舞臺設計成立體空間,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極好。

  畢加索的到來,是劇團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興奮點,他又成了青年人的核心,這其中有兩位才華橫溢:斯特拉文斯基和馬辛尼。

  當初得到畢加索點撥而大有長進的未來派們,聽說畢加索在意大利,自然是奔走相告。他們頻繁地來訪,還樂於為一些較奢華的戲裝做框架線工,幫助畢加索畫巨大的垂幕。畢加索雖然領他們幫忙的情,卻不苟同他們的主張。他對科克多說:「未來派只有波菊尼撐得住門面,可惜他已陣亡了。」

  畢加索趁機訪問了佛羅倫薩、米蘭等地,他再次受到古希臘、羅馬藝術的薰陶,在那些原始拙樸而又生氣勃勃的作品中,畢加索領會到了

  「寧靜的偉大與崇高的單純」的深刻含義。從古典藝術中獲取的靈感,使畢加索的創作前景別開生面。然而,不明真相的人又跳出來起哄了,所謂立體派的追隨者們大罵畢加索是「叛徒」,一貫反對立體主義的「正人君子」則高喊立體派已自行退出了歷史舞臺。有一次,畢加索正在舞臺上佈景,他做著鬼臉對科克多說:

  「都說我退出舞臺了,他們放屁,我不正在舞臺上嗎?有些人根本連舞臺都沒上過,有什麼資格講退出舞臺。我退出舞臺是為了給演員讓路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