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巴爾紮克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作品比歲月還多」

  像許多偉大的作家一樣,巴爾紮克並非一掙脫家庭、學校及社會各方面的羈絆就成為名人的。沒有誰生而為作家,卻有無數個經過苦苦求索、艱辛奮鬥而功成名就的。只是巴爾紮克掙扎的時間太長了一點,差不多整整10年。然而也正是這「十年寒窗」讓他飽嘗了太多的人生甘苦,看透了許多生活真相,既磨煉了他的意志,又潤澤了他的筆鋒,所以一旦他真正站立起來,就格外地卓然超群,傳世之作如泉水般湧出,一發不可收拾。在僅有的20年的創作時期,(比之於雨果、托爾斯泰的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時間,巴爾紮克是太短了!)他留下了近百部巨著,構成了一個「巴爾紮克世界」。雨果在他的墓旁滿懷敬意地稱讚道:巴爾紮克的「作品比歲月還多」,當他走入墳墓的同時,也「步入了永恆的光榮」,像明星永遠閃爍。

  §第一節 不成功的處女作

  新生活在貧困中開始了,巴爾紮克必須為每一分錢而精打細算,有時還得餓上一兩頓。對於來自生活的磨難,巴爾紮克是有過思想準備的,憑著他倔強的個性,咬咬牙就挺過去了。唯一使他感到艱難的是文學題材和文學樣式的選擇。應該以什麼作為描寫對象?

  什麼藝術形式最適宜包容自己的思想?長篇小說?悲劇?抑或喜劇?這些問題才是他傾注心血去考慮與探索的。一邊不停頓地思索著,一邊貪婪地閱讀大師們的傑作來拓寬自己的思路,尋求啟迪。巴爾紮克想,也許該從悲劇起步,像法蘭西偉大的作家高乃依、拉辛一樣。於是,他著手以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的領袖人物為描寫對象,創作詩體悲劇《克倫威爾》。認定目標,即全身心投入創作。如同所有剛剛邁向文學旅途的青年人一樣,巴爾紮克對於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既抱有較大的自信,認為它會以全新的面貌震撼文壇,又時不時地自我懷疑:「我行麼?我能寫出傳世之作?

  失敗了怎麼辦?」6個多月的創作時期,他幾乎一直為這種矛盾心理糾纏著。憑著堅韌的自製力,他克服身內身外的紛擾,終於拿出了處女作。

  對於尋轍找押,寫作千行長詩,不是巴爾紮克的拿手戲,再加對於英國那段歷史,他也不是特別熟悉,能湊出這一悲劇,實非易事。巴爾紮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迎接著眾人的「審判」。那一天,巴爾紮克父母的住處,擠滿了親戚朋友,客人中還有一位名氣稍具的詩人。大家帶著好奇與希望,準備聆聽年輕詩人的劇作。巴爾紮克賣力地讀著詩句,眾人們吃力地聽著詩句,整整持續了4個小時,客廳裡的氣氛由開始時的高昂興奮,漸漸地沉悶與乏味起來,當巴爾紮克終於氣喘吁吁地念完之後,大家似乎都有種解脫感。

  顯然,這不是一部吸引人的詩劇,不是一部成功的處女作。那位詩人毫不隱諱地寫信給老巴爾紮克:「令郎可以嘗試各種職業,就是不要搞文學。」這是一道多麼可怕的「判決」!我們回過頭來看,並非這位詩人判斷失誤。《克倫威爾》這部悲劇確實不是什麼傑作。在文學上起步之初,巴爾紮克還不知道他的天才應該施展在什麼題材上,又沒有前輩悉心點撥,他走錯了方向。

  詩體悲劇不但需要熟悉人情世故,而且必須掌握舞臺技巧,這都是這位文學新人所難以運用自如的。而且,父母仿佛在用鞭子追趕著他,他無暇靜心地分析自己的氣質,急急忙忙地拼湊詩句與韻腳,以爭取早日獲得獨立和聲譽。悲劇的相對固定的形式,桎梏住了巴爾紮克的跳動的意念和奔放的才情,這部模仿之作顯得空洞、僵冷。但是,那位詩人的結論下得太早了點。今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巴爾紮克可能幹任何職業都會砸鍋,唯有文學才是正確的選擇,才是他成功的唯一途徑。

  所幸的是,巴爾紮克當時就是這麼想的。《克倫威爾》失敗之後,父母尤其是母親勸告他,可以把純文學當作一種嗜好,一種所謂「正當」職業後的「副業」,謀求一個健全而獲利的職業才是當務之急。巴爾紮克沒有動搖,仿佛有種神秘的本能在警告他,創作是上帝的旨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天職,絕對不能把她僅僅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必須用全生命去追求,做一個「職業詩人」,他說:

  如果我有了職業我就算完了。我將成為一個小職員,一架機器,一匹馬戲場裡的馬,在指定的鐘點裡圍著場子跑上三四十圈,在指定的鐘點裡喝水,吃飯,睡覺。我將僅能成為一個專心於日常瑣事的人,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像石磨般旋轉,永遠相同的事情永遠反復著實現!

  巴爾紮克拒絕妥協而堅持他的合同。和父親訂的契約上的兩年試驗時間,還剩下一整年時間才期滿,他要充分地利用它。他懷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又自甘情願地回到那間「囚室」中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