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巴爾紮克 | 上頁 下頁


  §第三節 來之不易的創作權

  拿到法學學士學位,並在法律事務所謀到了錄事這個不錯的位置,卻要去當什麼作家,這太讓老巴爾紮克夫婦惱怒了。而且也真趕上時候——老巴爾紮克的財務正陷於尷尬的境地,年薪被減去不少,全家正處於經濟上的「緊縮時期」,儘管家裡仍然有不少存款,但像他們這樣講求實利的家庭,一貫是「未雨綢繆」,遵循著量入為出的原則的。本來,父母指望這個兒子不要他們負擔,或許還能夠在體面的行當中掙幾個補貼家用。現在,猛地來了這駭人聽聞的聲明,意味著:這沒出息的兒子還希望父母在他「遊手好閒」的狀況下接濟他,供他「揮霍」,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除了巴爾紮克最喜愛的妹妹對哥哥的選擇暗地裡表示理解與支持外,其他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幾乎嗤之以鼻,尤其是當母親的都快抬不起頭來了。兒子要當寫書的或報紙上的投稿人,在這位庸俗的母親看來幾乎是恥辱。不行,不能讓這個從小就不成器的蠢東西為所欲為,他得為這麼多年來付出的教育費負責,那可是父母的血汗錢。

  他從今以後休想再得到任何接濟,除非走「正道」!

  巴爾紮克的父親,一位愛冒險、一生換了不下十個職業的好脾氣者,對兒子的妄想還較為冷靜,「幹嗎不隨他去呢?」他只是輕微地埋怨了一句,恐怕在兒子身上他還帶著欣賞的目光注視到了自己早年的影子。巴爾紮克太太則近乎歇斯底里了,軟的硬的,啼哭與威脅,所有能施展的手段她都試了一遍。她想,這個從小到大挺老實的孩子在自己鍥而不捨的阻攔下,該會屈服的。然而,她決沒想到,以前屢試不爽的手法第一次失效了,而且徹底失效。巴爾紮克這次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了,他全然不顧母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堅決不屈服,決不改變計劃。

  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爭執,父母終於沒能強得過兒子。最後,父與子達成協議:巴爾紮克可以去試一試自己的創作才能,看一看是否有可能成為一個大作家;至於如何去做,那是他自己的事。家裡對這件不抱多少希望的計劃只能投入一筆極其有限的資金,期限為兩年。如果兩年中他創作不出足以使他成為偉大作家的作品來,他必須重新坐到律師事務所的位置上去,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這件事的處置,再好不過地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處世哲學:不強加自己的意志在他人頭上,哪怕是自己的兒女;但也決不做沒有回收可能的「生意」,對親生孩子也一樣。合同規定,兩年中父親每月提供給巴爾紮克120法郎,平均每天四法郎,這在當時也是最低生活水準的數目。一個未來的偉大作家揣著有限的生活費登上艱難的征途了。

  他會因饑餓與寒冷而回頭,因才思欠缺而放棄太宏大的理想麼?這是做母親的所期待的。他會身居陋室而不改初衷,勒緊褲帶去追求詩神麼?這是當兒子的誓言,一輩子再也沒有反悔的誓言。

  巴爾紮克在巴黎一條非常擁擠的里弄裡租下了一間五層的閣樓,它冬冷夏熱、低矮而又陰暗,外加幾件從家中淘汰出來的床、桌子和兩張椅子。在此,巴紮克開始他人生新的旅程。他把自我強烈的創作熱情投射到這些並不舒適優雅的環境時,周圍竟閃閃發光,顯現出無限魅力——我記得,當我坐在窗前,一面呼吸著新鮮空氣時,我是多麼高興地把麵包蘸入牛奶碗裡。我的目光漫遊於一幅由那些覆以綠或淡黃苔蘚的棕色、紅色,淺灰色的瓦或石板的屋頂所造成的風景。

  起初,這遠景投入我的眼中是如此單調,可是我馬上發現那裡面有特殊的美麗。像那為日光所照耀的黃昏,和那些不合扇的百頁窗在這奇異的風景中所勾勒成的一個個黑色的凹洞。或是路燈暗淡的微芒,穿過霧層,在下面投散他們淡黃色的反射,而且用它們微弱的光輝,把一叢叢屋頂的起伏反映在便道上,像是一片濛濛的建築物的海是啊,有什麼比獲得自由更可貴的呢?從今以後,巴爾紮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自己的人生,走自己選擇的道路,艱苦一點,簡陋一點,又算得了什麼!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住這來之不易的創作權利,以證明:我的抉擇是唯一正確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