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比爾蓋茨 | 上頁 下頁
二〇


  11.「藍色巨人」的神秘使者

  1980年8月,IBM公司有人給比爾·蓋茨打電話,說有兩個人希望會見他,請他安排一個時間。比爾·蓋茨不以為然,因為IBM雖是鼎鼎大名的公司,此前也並不是沒有同它打過交道——他們曾來電話商議購買軟件的事情。他沒有時間馬上安排這個會晤,因為今天就得去赴一個約會,便告訴來電話的人,說會晤是可以的,但是只能定在下周。對方卻沒有理睬比爾·蓋茨的回答,只匆忙地說,他們的人兩小時後就飛到西雅圖。原來這兩個人是IBM公司的特使。

  比爾·蓋茨做夢也沒想到IBM公司的人會派特使主動來訪。他馬上意識到事關重大,就毫不猶豫地取消了原定同阿塔裡公司董事長的約會。

  他約了公司的同事,也是他哈佛的老朋友史蒂夫·鮑默爾一起去會見IBM的代表。他們還一反常態,脫下總不離身的圓領衫、牛仔褲和運動鞋,穿上了筆挺的西裝和雪亮的皮鞋。他們是不想讓大公司的人小看了自己的公司。

  他們猜想IBM可能是為了購買軟件來找他們,但如果只為這件事,何必鄭重其事地派兩個代表親臨呢?不得其解。

  IBM公司,也就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建於1911年,起初生意蕭條,到了托馬斯·沃森參與經營,形勢才開始好轉。沃森是銷售專家,他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銷售隊伍。1924年,這家公司更名為現名。在20年代,它是最大的時鐘製造商,後來又研製成功電動打字機並獨霸市場。

  從1951年起,這家公司開始經營計算機。到70年代,它已經控制了美國60%的計算機市場和大部分歐洲市場。據說如果美國聯邦政府1969年不對它的經營加以限制以保障自由競爭,它的發展將達到一個怎樣的規模是無法預料的。這家公司數以千計的經理人員身著藍色制服,所以被人叫做「藍色巨人」。它的經營作風歷來嚴謹穩健,甚至顯得有些保守。

  到1980年,IBM已有34萬雇員,在計算機硬件製造方面獨佔鰲頭,佔據了80%以上的大型計算機市場。而且他們的軟件也一向自行設計,完全不與外界發生往來,也就是尊崇所謂「一切自力更生」的封閉傳統。

  因此,在70年代末美國的個人計算機被業餘愛好者和一些公司搞得沸沸揚揚的時候,它並不以為然。但是,時勢造英雄,稍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個人計算機已經並不是那些嬉皮士之流的玩物了;它正在成熟,形成一股洶湧的洪流,眼見就要主宰市場。

  個人計算機的湯湯之潮已經形成,但在當時並不是人人都看出了它的遠大前景。比爾·蓋茨在湖濱中學初試計算機時,接觸的是數字設備公司(DEC)生產的PDP—10型計算機。那是公司的締造者肯·奧爾森的傑作,比爾·蓋茨說他「是一位傳奇式的硬件設計師,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神」。奧爾森在1960年就生產出PDP—1型小型計算機,價格為12萬美元。這當然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比起當時IBM公司生產的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大型機器來,它就只及其一個零數。而且這種計算機的用途廣泛,不久又形成系列,幾年之間便得到普及,數字設備公司的資產很快達到67億美元。但是,又過了幾年,善於創新的奧爾森卻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這一次,他沒有看出更小型的個人計算機的發展趨勢,反而反復聲言,說那不過是一種趕時髦的玩藝兒,對它不屑一顧。結果他在風光了20年之後,在個人計算機蓬勃發展的時候錯失良機。

  著名華裔工程師王安也曾幾度貽誤時機。60年代,他建立的王安實驗室獨霸了電子計算器市場。到70年代,他一度不聽人們對他的忠告,參與低成本競爭,幾乎傾家蕩產。不過王安到底也非平庸之人;他見勢不妙,很快改弦易轍,把他的公司轉為生產文字處理機,擺脫了窘境。

  這種處理機使用一塊能夠處理文本的微處理器,配上王安為它設計的出色軟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打字機,曾在70年代風靡世界。然而王安也同奧爾森一樣,思想受到他的文字處理機束縛,當80年代個人計算機開始鋪天蓋地流行起來的時候,他卻沒有發現他的文字處理機有被取代的危險。個人計算機的功能遠遠超過了他的文字處理機,它機器裡使用的如WordStar,Word-perfect,MultiMate等著名軟件稍經改變,就可以被用到個人計算機上。王安沒有意識到軟件兼容的重要意義,從而失去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機。

  IBM公司決策人這一次只好承認現實,召集專家開會,討論研製個人計算機的可行性。有人提出收買名氣頗大的阿塔裡個人計算機公司,但另有人以該公司並非美國最佳公司為由駁回。又有人提出收買最佳的蘋果公司,而蘋果公司卻並沒有出售的打算。最後,一些人認為IBM公司人才濟濟,技術勢力雄厚,由公司開發自己規格的個人計算機應是舉手之勞。但是系統部實驗室主任比爾·洛威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在公司內開發個人計算機,從設計到投產到上市,以公司嚴格的管理程序,沒有4年的時間是不可能的。然而當今微型計算機產品日新月異,從簡陋的阿爾塔機過渡到複雜的蘋果二號機,僅過了4年時間。如果規模龐大的IBM公司仍然照走老路,它龐大的機構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障礙,從而在變幻不定的市場面前永無希望一躍而為執其牛耳者。當時的董事長法蘭克·卡裡也有同感,他說得更形象,認為這就等於「指望一頭笨拙的大象去跳節奏急促的踢踏舞」。

  於是,IBM公司決定實行「象棋計劃」,組成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開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委員會的成員詳細研究了蘋果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在這一領域佔先一步的經驗,得出兩個結論:一是鼓勵和支持那些獨立的軟件發行公司,讓它們大量開發軟件;一是建立起了一個公開的結構,帶動了一大批軟件公司發展。委員們決定建議公司最高層放下架子,加入這個洪流。但他們希望把事情做得十分巧妙,要讓人既感驚異又嘆服不止。於是打算一改過去「一切自力更生」的傳統,而與其他公司秘密合作,一鳴驚人。

  這個委員會設在佛羅裡達州的博卡拉頓研究中心。它對美國計算機市場流行的幾種計算機作了仔細研究,決定在硬件上採用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至於軟件,他們發現眾多軟件公司裡有一個微軟公司特別引人注目,它的包括BASIC在內的幾個基本軟件已經在微型計算機領域成為標準,它的產品銷售量每年都要翻番;就決定同微軟公司接觸,或許可以讓微軟公司來開發他們需要的軟件。於是微軟公司就接到了前面提到的神秘電話。

  IBM公司的特使同比爾·蓋茨見面之後的第一個作法就令人不可理解:他們要比爾·蓋茨在談判前先簽署一紙協議,保證不洩露談判的任何內容,也不得向IBM公司的代表談自己公司的任何機密,比如某些設計思想,因為這樣可以避免今後發生糾紛。而且微軟公司永遠不得對IBM公司提出法律訴訟。比爾·蓋茨覺得事情有點奇怪而神秘,但不假思索就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在他看來,這樣的協議好像根本沒有什麼意義——他的法律知識是這樣告訴他的。

  這兩位代表宣稱:「這是我們公司所作的最不尋常的一件事。」他們只向比爾·蓋茨提了一些奇怪的問題,大概是瞭解微軟公司生產些什麼軟件,家用計算機的哪些功能最重要之類。這似乎是一次結識性的訪問,臨別,IBM公司的代表只對比爾·蓋茨他們說了一句行話:「別給我們打電話,我們會給你們打電話的。」雖然這次接觸並沒有產生任何結果,但是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仍然感到事出蹊蹺,其中必有原委。

  他們有了一種預感:一定有什麼大事就要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