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彼得大帝傳略 | 上頁 下頁 |
四六 |
|
彼得在致答詞時,表示對締結的和約十分滿意,但他又警告聽眾:「我們希望和平,但不能削弱軍事力量,以免我們重蹈希臘君主國的覆轍。」接著他說:「應當為共同的利益和福利而克盡厥職,以此減輕黎民的負擔。」海軍部、彼得保羅要塞和駛進涅瓦河的一百二十五艘帆槳大船上的數百門大炮同時鳴禮炮,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巨響。據當時目擊者說:「一切都被火焰籠罩,令人真以為是天崩地裂了。」 11月,首都居民的高興心情由於一場自然災害——特大洪水而澆冷了。根據當時的記載,「無數的船隻,有的空無一物,有的滿載災民;在洶湧的水中順流急下,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颶風刮掉了屋瓦,掀倒了大樹,毀壞了房屋。」 大路剛一能跑雪橇,彼得就到莫斯科去了。隨行的有各宮廷人員,達官顯宦和將軍。此行是為了慶祝和約締結。這次,沙皇坐的是一輛皮篷大雪橇,兩面有窗子,內部裝飾極為考究。有毯子擋風,還有熊皮和裝滿熱水的銅湯婆子保暖,使雙腳暖和。雪橇裡有許多口袋裝著旅行用品,床頭放著一隻小藥箱和勞動工具。 故都的慶祝活動持續了幾個星期。莫斯科城內鋪滿白雪的大街,宛如一條條運河,拖著軍艦模型的馬拉雪橇,就沿著這些「運河」前進。順風時,「軍艦」上揚起了風帆,上面的人作出各種演習示範動作。樞密官、高級軍官、外國使節和宮廷貴婦們,戴著面具,穿著化裝跳舞的服裝坐在甲板上。按照組織者——沙皇的想法,這個大型化裝舞會,應該象徵著海上強國俄羅斯正暢通無阻地走向海洋。 尼什塔特和約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個條約在俄國歷史上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僅就佔有波羅的海沿岸地方這一壯舉,就足以使彼得流芳百世。彼得在位期間,俄國解決了它兩個世紀中都未能解決的一項最主要的外交任務。條約確認了俄國的「通向歐洲的窗戶」,它獲得了與大陸各先進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正常條件。彼得堡、裡加、雷維爾和維堡成了俄國的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 把俄羅斯國家稱為帝國,把彼得稱為全俄皇帝,這反映了俄國的國內狀況和國際地位較之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一個從前在國際關係方面僅限於同東歐和東南歐各鄰國交往的國家,現在正穩步踏人歐洲列強之林。俄國的強大為這些國家所矚目,他們爭相同它建立友好關係並取得它的支持。簡言之,從此以後,歐洲任何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如果沒有俄國的參加就得不到解決。 ※第十三章「法大於天」 同北方戰爭相比,遠征裡海只不過是俄國歷史上和彼得本人一生中的一個短暫插曲。締結尼什塔特和約之後,沙皇就埋頭致力於整頓內政。 這個事實可以發人深省。它說明了許多問題:彼得親自參加革新所起的作用,彼得為使一些創舉不致胎死腹中而發出的推動力所具有的意義等等。但上述事實也說明另外一個問題:在彼得周圍有一批他十分賞識的傑出人材,但是,和聖上本人相比,在高瞻遠矚,在洞察現象的深度,以及在抓住主要問題並使一項事業善始善終等能力方面,無人能出其右。 作為一個天賦非凡的人,他決不聽從人們向伊萬雷帝獻出過的計謀:不可使用聰明才智超過自己的謀士。相反,他到處訪賢,然而使他感到痛心的是,人才太少了。彼得認為,在他的下屬中,能夠實現他的宏圖的人,幾乎找不出一個來。這批人才疏識短,也不善於考慮俄國社會的傳統和特點。彼得對待他們就象對待小學生一樣,提醒他們不要盲目照搬瑞典的規章制度,告誡他們要把瑞典的規章制度中那些不妥之處,或不適合俄國國情之處,要斟酌處理。他要求他們學習十七世紀一位著名法學家薩穆伊爾·普芬道夫的著作。當年需要花「三倍時間才能念完的那所學校」,首先要求掌握陸海軍知識。現在該輪到掌握建設和管理國家的知識和經驗的時候了。 下屬們見識不廣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於沙皇的性格——事無巨細都要過問,這樣一來,他左右的人就不敢隨便作主張了。詩人普希金曾用這樣的話來形容彼得領導工作的特點:「臣下莫不戰戰兢兢,三緘其口,唯命是聽。」 1718年,彼得聲稱他要認真抓一下內政事務。在由他起草的一道詔令中寫道,儘管他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已經力不從心,但他還是抽出時間來教人們學習軍事和制定《軍事條令》。部隊已「走上正軌」,其結果有目共睹——俄軍擊潰了歐洲最精銳的軍隊之一。聖上認為,在管理部隊的同時,不應忽視行政事務的管理,這項工作也應該象軍事工作一樣走上正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