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 | 上頁 下頁


  後來,他才瞭解到,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根據愛因斯坦的看法,科學的發展不只是逃避「奇跡」,而且也是逃避「顯然性」。當實驗發覺幾何構造的不精確時,科學就剝奪了幾何構造的「顯然性。」

  這就是逃避顯然性。但是,科學每次都企圖建立同邏輯構造鏈條之間的一致。新的觀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再是奇跡了,而邏輯構造的鏈條得到了物理意義,這種物理意義用純邏輯方法是得不到的。

  幾何與實在的相互關係是邏輯因素與經驗因素關係的一個方面。愛因斯坦的大量認識論言論闡明了這種相互關係。它們又是同物理學本身的著作緊密相聯繫的。有時候,關於整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表現為只是相對論的某種推廣。有時侯,物理學的著作又是認識論公式的一個例證。關於愛因斯坦沒有自覺的和深思熟慮的認識論立場而自發進行創造的觀點,也像愛因斯坦的總觀點具有先驗性質一樣,剛一碰到他的科學遺產的實際結構就迅速垮掉了。

  愛因斯坦在《關於理論物理學的方法》中講到:「判斷物理學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依據他們的言論,而應該依據他們工作的成果。

  按愛因斯坦的話來說,物理學應當包括:初始概念、由概念構成的定律,由定律推導出來的結論。這些結論必須同經驗相符合。

  根據同樣的觀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漸漸系統地貫徹在物理學中和幾何學中,而幾何學是自由地、不考慮實驗地去構造邏輯上無懈可擊的結論的複雜體系。

  但是,經驗並且唯有經驗才賦予這些構造以物理意義。

  愛因斯坦關於數學概念和方法在物理學中的創造作用、構造作用,以及關於它們能夠接近實在的言論,恰恰應該這樣理解。

  1926年,愛因斯坦在《非歐幾裡得幾何和物理學》一文中闡明過幾何學和物理學之間的總觀點。

  其中,新幾何學和相對論的形成公式是從歷史角度概括的。科學在自己的系統發展中經過的週期,和愛因斯坦在自己的個人發展中經過的週期相同。誠然,愛因斯坦只是在回顧中,即在相對論創立之後,才能清晰地闡明邏輯構造和自然界中觀察到的相互關係的總觀點。也只有通過回顧,他才能說明他的歷史觀,最初把幾何概念和物理概念等同起來,然後又把它們劃分開來,最後才把它們綜合起來。但是,不能以為愛因斯坦是在簡單地重複曾把他引向相對論的道路。愛因斯坦在整個認識過程中意識到了一個公式,它不是把回顧附會給科學史,它確實是從數學和物理學發展的歷史畫圖中得出來的。

  愛因斯坦不僅駁斥了康德的先驗論,而且還指出了科學的實際問題和矛盾,康德由於把認識的個別方面、片斷,給不正確地抽象化了,進而從這些問題和矛盾中得出了形而上學的結論,他關於空間具有先驗本性的想法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出的。先驗性的幻想造就了幾何學的公理化,幾何概念脫離其原型的第二個根源則在物理學本身。

  愛因斯坦在1949年的自述中提出了選擇科學理論的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外部的證實」:理論必須同經驗相一致,這一要求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應用它卻很困難,因為常常可以借助於某些補充的假設來保持一種理論。愛因斯坦的第二個標準所指不大明確,這就是理論的「內在的完備」,它的「自然性」,在從一些大體上等價的理論中選擇該理論時沒有任意性。

  愛因斯坦認為,他所說的關於標準的原則,只是對作出抉擇的一種暗示。他說,不能很快,也許本來就不可能用更準確的公式來代表暗示。不過,愛因斯坦說,理論家無論在判定理論的「外部證實」還是理論的「內存完備」時,他們的意見往往總是一致的。

  首先要指出,上述兩個標準在某種意義上是統一的,本質上二者表達著同一個內容。它們確定理論的本體論價值,即理論符合實際的標準。這不是說,不可能有優美、簡單、統一等等純形式的、美學的標準。

  但愛因斯坦的這些評述沒有獨立的意義,它們只是有助於更準確地確定理論的真理性。

  愛因斯坦內在的完備標準比上述附加支柱的要求更廣,這種要求只是內在完備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此。愛因斯坦的數學美具有認識論的意義:理論的美反映著它對現實世界的接近。

  愛因斯坦力求寫出表現存在規律的方程和各種不同位移條件下的漸變方程時,他探索了理論的最大限度的「內在完備」,按實質說,它意味著理論與客觀的統一、世界的決定性、物理關係的保持、無限宇宙規律的最大一致。「外部的證實」和「內在的完備」標準,早在它們獲得這樣的名稱之前很久,就被應用于作為物理學的基礎的古典力學了。

  愛因斯坦首先由「外部的證實」標準評判絕對時間概念,觀察是否同這種時間觀相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