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 | 上頁 下頁
五〇


  在某種意義上他認為理論是產生於發現,而不是產生于發明。他甚至走到這樣的地步:他不僅把「感覺」作為必須加以研究的惟一材料,而且把感覺本身當作建造實在世界的磚塊。愛因斯坦進而說,只要馬赫把這種想法貫徹到底,他就必然會不僅否定原子論,而且還會否定物理實在這個概念。這番話,標誌著愛因斯坦的哲學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愛因斯坦的哲學之路是一條艱難曲折的探索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著的年代裡,懷著熱烈的嚮往,時而充滿自信,時而精疲力竭,而最後終於看到了光明——所有這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2.宗教同科學不可和解嗎?

  愛因斯坦是一位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的科學家,但又不是神學的俘虜。他賦予宗教以新的解釋,把宗教情感同科學理智神秘地結合起來。

  愛因斯坦晚年在《自述》中回憶說:「儘管我是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雙親的兒子,我還是深深地信仰宗教。」這與他少年時代的經歷相關。巴伐利亞的法律規定,所有學齡兒童都必須接受宗教教育。愛因斯坦所在的學校只提供天主教教義,在家裡,雖然父親天生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完全沒有猶太民族虔誠的宗教感情,但他又接受了一位遠親講解的猶太教義。兒童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宗教感情的浸潤。聖經故事、教堂裡的莊嚴氣氛、蕩漾的教堂鐘聲、唱詩班的深沉的歌聲、喃喃的祈禱聲,這一切無疑在愛因斯坦心裡產生出神秘而又崇高的感情。12歲之前,愛因斯坦有著熱烈的宗教感情,一絲不苟地遵從教義訓示。他相信基督教的耶穌,也信仰猶太教的耶和華。但是兩種宗教的歷史衝突不可避免地使少年愛因斯坦產生巨大困惑。12歲時,愛因斯坦接觸《力和物質》以及《自然科學通俗讀本》,他開始懷疑《聖經》裡的故事的真實性,不再信仰《聖經》裡的上帝,也不信來世的天堂。他開始嚮往另一個天堂,步入科學天堂的通道。

  愛因斯坦拋棄了世俗的宗教觀,但他的宗教感情仍然很深摯。並且認為有偉大成就的科學家都有宗教感情。其實他的宗教信仰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質的變化,他在《自述》中有一段較長的回憶說明了這種變化。他說:

  「這種信仰在我12歲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於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我很快就相信,《聖經》裡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其結果就是一種真正狂熱的自由思想,並且交織著這樣一種印象:國家是故意用謊言來欺騙年輕人的,這是一種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這種經驗引起我對所有權威的懷疑,對任何社會環境裡都會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種懷疑態度,這種態度再也沒有離開過我,即使在後來,由於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關係也是如此。

  我很清楚,少年時代的宗教天堂就這樣失去了,這是使我自己從『僅僅作為個人』的桎梏中,從那種被願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來的第一個嘗試。在我們之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偉大而永恆的謎,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維所能及的。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許多我所尊敬和敬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中,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在向我們提供的一切可能範圍內,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最高目標而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心目中。有類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們已經達到的真知灼見,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上帝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天堂的道路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它已證明是可以信崇的,而且我從來也沒有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後悔過。」

  愛因斯坦有他心目中的新的上帝——和諧的宇宙、自然規律。1929年4月24日,紐約猶太教堂牧師哥爾德斯坦從紐約發出一份海底電報到柏林,問愛因斯坦:「您信仰上帝嗎?回電費已付,請至多用50個字回答。」愛因斯坦在接到電報的當天,就發了回電:「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斯賓諾莎是17世紀著名的荷蘭籍哲學家,是泛神論者,他認為,上帝和大自然是同一回事:「上帝並不是站在自然秩序以外作為第一推動者的形而上學或准科學的假設。上帝就是自然秩序。」愛因斯坦所信仰的上帝與世俗宗教信仰的上帝是根本不同的。

  愛因斯坦對他自己的宗教感情和上帝概念都有明確的解釋。他說:

  「我的宗教感情就是對我們的軟弱的理性所能達到的不大一部分實在中佔優勢的那種秩序懷著尊敬的讚賞心情。」信仰的是「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愛因斯坦的宗教在於:謙恭地崇拜一個具有更高更本性的永恆的精神存在,它顯示在微小的細節之中,這些細節,儘管我們的感官薄弱和不完善,還是能為我們所接受的。這種深摯地直覺地深信存在有一種更高的思維力量顯示於不可思議的宇宙之中,就是他的上帝的內容。或者說,一個深邃感覺到直覺信念,深信有一種顯示於經驗世界的高超智慧,那就是他的上帝。這些話可以解釋為規律就是上帝,因為除了一切事物都有其規律性外,再沒有餘地可讓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

  愛因斯坦對宗教的發展有自己的獨特分析。他認為宗教經歷過三個階段:恐怖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他對前兩者持否定態度,只肯定「宇宙宗教」。什麼是「宇宙宗教」,他作了說明:「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係來思考和觀察事物。在一切比較高級的科學工作的背後,必定有一種關於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這有點像宗教感情。」

  愛因斯坦的助手霍夫曼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每當他判斷一個科學理論,他自己的或者是別的,他都會問自己,如果他是上帝的話,是否會像那樣地創造世界。這個差別乍看起來似乎很接近於神秘主義,而不接近於一般的科學思想,可是它表明愛因斯坦信仰宇宙中有一種最終的簡單性和美。只有一個在宗教上和藝術上具有一種深摯信念的人,他相信美,等待去發現,才會構造出這樣的理論……」愛因斯坦把斯賓諾莎的「對神的理智的愛」,即求得對自然界和諧的理解,奉為生活的最高目標。他明確地表白:「我的見解接近於斯賓諾莎的見解:『讚美秩序與和諧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邏輯簡單性』,這種秩序與和諧我們能謙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領會。」「同深摯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和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上帝的概念」。

  愛因斯坦非常重視宗教感情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理智與宗教感情的奇特而神秘的結合,是愛因斯坦人格精神的奇妙外觀,也是他打破舊物理學大廈的動機之一。他認為:「一個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經盡他的最大可能從自私欲望的鐐銬中解放了出來,而全神貫注在那些因其超越個人的價值而為他所堅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他說:「重要的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於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繫起來,因為要不然,佛陀和斯賓諾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按照這樣的思想,愛因斯坦認為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是不存在的,「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與宗教的結合,就在於真正的科學家,造詣較深的科學家都是有宗教感情的人。他說:

  「科學上有偉大創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著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們相信我們這個宇宙是完美的,並且是能夠追求知識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如果這種信念不是一種有強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尋求知識的人未曾受過斯賓諾莎的對神的理智的愛(AmorDeiIntellectualis)的激勵,那麼他們就很難會有那種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而只有這種精神才能使人達到他的最高成就。」他指出:「促使人們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