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 | 上頁 下頁 |
四九 |
|
愛因斯坦作為一位哲學家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發現」愛因斯坦應列入哲學家名單的竟是一位科學家。德國威廉皇帝學會第一任會長阿道夫·馮·哈納克(AdolfVonHarnark)上任時說: 「人們抱怨我們這一代沒有哲學家。可是他們錯了。他們現在在別的學院裡。他們的名字是馬克斯·普朗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哲學問題非常關心並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同科學家討論時通常要涉及到哲學,概述他自己正在研究的問題的哲學背景。他對歷史上一些著名哲學家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對爭論不休的某些哲學問題有自己的解答,特別是他提出了關於認識論原則和認識途徑的一整套理論。由於他的哲學觀點以及他自己的實際運用,有一批物理學家接受了他的思維方式。甚至海森堡自稱「測不准原理」是遵循愛因斯坦走過的路子取得的。愛因斯坦對科學、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取得的見解足以在當代科學哲學中佔據一席重要地位。他的視野遠遠超出科學哲學範圍。像世界的物質性、規律性、統一性(和諧性)和可能性這樣的一些哲學問題都是他始終關注的。 作為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樹起了照耀歷史的豐碑;作為哲學家,他的認識論原則和思維模式富有深刻的哲學意義。 愛因斯坦是「兩面神思維」的一個典型。兩面神是羅馬的門神,它有兩個面孔,能同時轉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兩面神思維」則指通過兩個不同的角度,構想出兩個或更多並存的和(或者)同樣起作用的或同樣正確的相反的或對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經過觀察和思考而作出重大的發現或創造。盧森堡認為:「愛因斯坦一生的思維似乎大多是關於對立面的問題。由於愛因斯坦的敘述現在搞清楚了,因而知道,使他的一些不完整的思想獲得物理根據,並結合成為有意義的表述的創造性躍進的關鍵,就是對立面同時起作用這樣一種特殊概念——一個觀測者能夠在同一時刻既處於運動狀態,又處於靜止狀態。」 愛因斯坦確實是善於將科學上彼此對立的概念和思想統一起來,綜合創造出全新的科學概念和思想的典範。愛因斯坦說:「十分有力地吸引住我的特殊目標,是物理學領域中的邏輯的統一。開頭使我煩惱的是電動力學必須挑選一種比別種運動狀態都優越的運動狀態,而這種優先選擇在實踐上卻沒有任何根據。這樣就出現了狹義相對論;而且,它還把電場和磁場融合成一個可理解的統一體,對於質量和能量,以及動量和能量也都如此。後來,由於力求理解慣性和引力的統一性質而產生了廣義相對論,它也避免了那些在表述基本定律的過程中由於使用了特殊坐標系而隱蔽的暗含的公理。」 這段話清楚地表述了他在創建相對論的思維過程中所探索和遵循的「兩面神思維」的哲學方法論。他對光量子理論和布朗運動的研究也是從形式上的不對稱出發,而以不對稱的消除和達到統一為目標。引起他特別注意的不對稱是相反的東西,甚至在政治現象上也是如此。他認為:「能夠在一個人的腦袋裡永遠和平共處的對立和矛盾,使得一切政治上的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體系都成為虛妄。」愛因斯坦非常理解把對立的或相反的東西統一起來會產生奇跡。 愛因斯坦說:「固然科學的目標是在發現規律,使人們能用以把各種事實聯繫起來,並且能預測這些事實,但這不是它的惟一的目的。它還試圖把所發現的聯繫歸結為數目盡可能少的幾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元素。正是在這種把各種各樣東西合理地統一起來的努力中,它取得了最偉大的成就,儘管也正是這種企圖使它冒著會成為妄想的犧牲品的最大危險。」 愛因斯坦賦予對立統一的方法以科學哲學的形式,這無疑是他在哲學上的一大成果。他不僅善於運用「兩面神思維」綜合對立的概念和思想,而且善於運用這種思維模式去調節已被人濫用而陷於對立的方法論原則。在愛因斯坦以前,純粹思辨方法與實證主義方法已成為對立的方法論原則。愛因斯坦在長期的科學實踐和哲學的探索的基礎上,把思辨和實證加以辯證綜合,正確領會和處理了經驗原則與理性思維的辯證關係,成為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中既擺脫黑格爾純粹思辨方法,又衝破實證主義方法的傑出科學家和哲學家之一。愛因斯坦一方面重視實證方法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一個理論如果要得到人的信任,就必須建立在可以普遍推廣的事實之上。從來沒有一個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論果真是靠單純思辨去發現的。另一方面,又十分強調在一定經驗事實啟發下的大膽思辨。他指出,只有大膽的思辨而不是經驗的堆積,才能使我們進步;只有最大膽的思辨才有可能把經驗材料之間的空隙彌補起來。 愛因斯坦善於從對立中把握統一,追求理論的統一、對稱、和諧。G.霍耳通說過:「只要研究過科學理論的發展,在這裡就會注意到一個熟悉的論題:所謂『革命』歸根結蒂就是回到古典的統一性的一種努力。這不僅是對於愛因斯坦的貢獻的新評價的關鍵,而且指出了偉大的科學 『革命』的一個相當普遍的特徵。」愛因斯坦作為哲學家,確信外部世界的存在以及世界的規律性和可能,他接受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的觀點。作為科學家,他被開普勒所吸引,也由於開普勒相信宇宙之中有一種和諧,在最小的星球亦像在最大的星球一樣都由幾何學的秩序支配。對於愛因斯坦來說,全部自然界,尤其是全部物理學,是統一的整體,出現的矛盾不是表層的就是可以解決的。玻恩夫回憶說,有一回,愛因斯坦病得要死,我去拜訪他,他心平氣和地談論死亡,玻恩夫問他是否怕死,愛因斯坦說:「不怕,我覺得我一切生靈十分和諧一致,個別生靈開始或終了,對我都是一樣。」玻恩夫認為這番話表達了他畢生在自然法則中所追求的那種人世中的最後同一性。在愛因斯坦看來,統一、和諧是自然界的普遍性質,因而統一方法具有普適性。無怪乎這種方法也常被用於政治和人生。他把理性和情感、邏輯和心理、經驗和理論等等這樣一些對立的東西按他自己的思維方式使之協調起來。 愛因斯坦的哲學立場在他論科學家應有的認識論立場時作了自我表白。他說:科學家「感激地接受認識論的概念分析;但是,經驗事實給他規定的外部條件,不容許他在構造他的概念世界時過分拘泥於一種認識論體系。因而,從一個有體系的認識論看來,他必定像一個肆無忌憚的機會主義者:就他力求描述一個獨立於知覺作用以外的世界而論,他像一個實證論者;就他把概念和理論看成是人的精神的自由發明(不能從經驗所給的東西中邏輯地推導出來)而論,他像一個唯心論者;就他認為他的概念和理論只有在它們對感覺經驗之間的關係提供出邏輯表示的限度內才能站得住腳而論,也像一個實證論者;就他認為邏輯簡單性的觀點是他研究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有效工具而論,他甚至還可以像一個柏拉圖主義者或者畢達哥拉斯主義者」。 同一切不知疲倦的探索人類社會發展奧秘的哲學家一樣,愛因斯坦也走過自己曲折的哲學探索道路。從少年時代開始,在他數十年的漫長歲月裡,愛因斯坦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同時,從未忽視對哲學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哲學思想隨著他科學研究的進展和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昇華,終於成為20世紀具有深刻哲學頭腦的少數偉大自然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早期的哲學思想是唯物論的經驗論和潛在的唯理論的混合物,是休謨、馬赫、康德、斯賓諾莎、亥姆霍茨、赫茲、弗普爾、彭加勒等哲學家及自然科學家的複雜影響和他本人自發唯物主義傾向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相對論的創立,使他的哲學思想發生了轉折:從贊同馬赫到譴責馬赫,認為馬赫哲學不可能產生出任何有生命的新東西。愛因斯坦主張「發現」和「發明」並重的折衷認識論。並公開批判馬赫的直接經驗論與編目論,主張單一的理論構造論和發明論。 1922年4月,愛因斯坦在巴黎發表了與馬赫哲學實行徹底決裂的一篇講話,是他哲學思想全面完成轉折的一個標誌。他在講話中指出:「馬赫的體系所研究的是經驗材料之間存在著的關係;在馬赫看來,科學就是這些關係的總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馬赫所做的是在編目錄,而不是建立體系。馬赫可算是一位高明的力學家,但卻是一位拙劣的哲學家。他認為科學所處理的是直接材料,這種科學觀使他不承認原子的存在。」在1948年1月,愛因斯坦對馬赫哲學又作了深刻剖析。他指出,馬赫的弱點正在於他或多或少地相信科學僅僅是對經驗材料的一種整理;也就是說,在概念的形成中,他沒有辨認出自由構造的元素。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