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1933年,愛因斯坦已主動與柏林斷絕了關係,去普林斯頓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費萊克斯納仿佛從天上掉下一個金元寶,連連問愛因斯坦有什麼要求。愛因斯坦提出兩個要求:一是普林斯頓研究院要接受他的助手邁耶爾,給他正式職位;二是他的年薪只要3000美元。並問弗萊克斯納: 「倘若在普林斯頓維持一年生活不需3000美元,還可以再低一些。 對第一個要求,幾經磋商後終於圓滿解決。可是,第二個要求卻讓費萊克斯納為難了。一個堂堂最高研究院裡的世界著名科學家,年薪只要3000美元,這怎麼說得過去呢?讓不知內情的人知道,難道不會說普林斯頓在虐待愛因斯坦嗎?弗萊克斯納覺得自己實在擔不起這個罪名。他一次又一次向愛因斯坦提議,能否把年薪提高,到最後,他幾乎是懇求愛因斯坦了。幾經「討價還價」,總算說服愛因斯坦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 從伯爾尼專利局開始,愛因斯坦就養成一個習慣,工作之外的時間,才是屬自己的研究時間。他把研究看成屬自己的東西。僅憑研究去拿薪水他總覺得不安。從蘇黎世、布拉格到柏林,他講課的時候越來越少,但總還是有的。如今到普林斯頓,所有的時間都由他支配,他下意識覺得有愧。 愛因斯坦對憑純科學研究領域領取薪金感到難為情,這種感情也許是無意識的,但對於他而言,又有著內在的深刻理由。他總想幹些與基本的研究活動無關的事情作為生活費用的來源。在這一點上,斯賓諾莎——以金剛石琢磨匠身份為職業的哲學家——對愛因斯坦有很大的吸引力。儘管普林斯頓研究院多次聲明該院的科學家有完全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但愛因斯坦總不想成為純粹被社會供養的人,他忘不了一個人應對社會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哪怕自己的研究仍然是屬社會的。 普林斯頓是美國東部的一個大學城,人口只有幾千人。小城裡古風純樸,陽光燦爛。這裡似乎聞不到金元帝國的銅臭,聽不到工業區人的喧囂。這裡就像萊頓小城和蘇黎世湖畔、柏林郊外那樣嫻雅幽靜,具有古老歐洲的情趣。 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這個僻靜的小城和一個偉人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聖地。 同時,愛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頓留下了數不清的軼聞趣事。人們說他把一張1500美元的支票當書簽用,丟了也不知道;說人家請他講1分鐘話,給1000美元,他說他不需要錢;1944年,在美國,有人願意出高價收買相對論第一篇論文的手稿,但當時的手稿已作為生爐子的燃料,早已化為灰燼。為了對反法西斯戰爭有所表示,愛因斯坦只得一個字一個字地重新抄寫一遍。他邊抄邊搖頭:「唉,當初怎麼這樣寫呢?多蠢啊!」結果,這份重抄的手稿,賣了650萬美元,以此作為對支持反法西斯戰爭的捐獻。 拒絕額外的供奉 愛因斯坦對那些額外的收入,一概敬而遠之。例如,不少電臺或電影公司,希望愛因斯坦對廣大聽眾講幾句話,或者在銀幕上露幾分鐘的面。他們堅持說,這對愛因斯坦來說,毫不難辦,甚至只要站在黑板前面,手裡拿上一支粉筆就夠了。愛因斯坦不禁大笑起來:「下一步是什麼?你們難道真的相信我會像一隻馬戲團的孩子那樣表演?」 人們都有這樣的印象,阿爾伯特和艾爾莎都渴望擺脫各種各樣的額外收入,那些收入對於他們來說是多餘的。但他們卻時常被那些乞討者包圍著,就如同被那些逐名者所包圍一樣。他們發現自己有一大群深信能夠得到他們幫助的親屬,並且一些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也懷著這樣深信來請求愛因斯坦夫婦的幫助。在他們的家門口,常常聚集著一排等待奇跡降臨的人們。 艾爾莎不得不詢問每個人的情況,把這些人的問題分類解決。有時候,滑頭的人也能逃避她敏銳的眼光。這時,她就會生氣地對愛因斯坦說:「怎麼,阿爾伯特,你又給那騙子這麼多錢?他已愚弄過你好幾次了。」 愛因斯坦平靜地回答:「我知道,可是他肯定還是那樣需要我。人怎麼會為了歡樂去乞討呢?」 他凝視著艾爾莎,那樣子似乎是向她挑戰,以否定這種事實。 只有很少的幾次,愛因斯坦同意在公開場合露面,差不多是為了贊助慈善機構,或是為了某項事來進行辯解。有時,艾爾莎背著他安排一些活動,他倒也盡職盡力。當然,他一開始總要發幾句牢騷,但是後來就會笑著問:「這一次,你把我賣了多少錢?」而後,用讚賞的口氣再加上幾句:「她知道該怎麼去做這些事,每次她都能因我得到相當巨額的收益。」 事實上,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頭腦中存在著一個主要的矛盾,並且越來越尖銳。一方面,他願意持完全超然的態度;另一方面,他感到對人類有責任。因此,他在很多場合,尤其在反猶主義或法西斯主義抬頭的歲月,他總是希望作為人類精英的科學家們在埋頭方程式和圖表時,永遠不要忘記:對人類及其命運的關心才是努力的主要興趣! 愛因斯坦旋風 從1919年11月9日早晨起,愛因斯坦一下子成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他的傳奇故事具有世界性的魅力。隨著愛因斯坦的出訪,相對論也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持續的熱潮。請看德國外交部收到的各國對愛因斯坦訪問的報告: 1920年6月,奧斯陸:「愛因斯坦的演講受到公眾和報界異乎尋常的好評。」 1920年6月,哥本哈根:「近來,所有不同觀點的報紙均發表長篇文章和訪問記,強調愛因斯坦的重大意義,『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偉人』。」 1922年4月,巴黎:「……轟動一時的新聞是,首都的自以為學識高深的人卻不願放過機會。」 1923年1月,東京:「當愛因斯坦到達車站時,那裡人群密集,連警察也無力應付這些危險的人群,……菊花節那天,天皇、攝政王、王子王孫都沒有舉行招待會,一切都圍繞愛因斯坦轉。」 而1921年6月13日,霍爾丹爵士把愛因斯坦介紹給英國皇家學院時,正是愛因斯坦第一次訪問英國,住在海爾登爵士家裡。一進爵士家,海爾登的女兒看到眼前便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時,竟激動得昏了過去。 在宣傳相對論的訪問途中,愛因斯坦是新聞界與公眾關注的熱點;在平靜的居室裡,愛因斯坦依然是世人追逐的獵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