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 | 上頁 下頁
一九


  愛因斯坦在科學探索道路上不迷信權威,敢於離經叛道,實質就是一種批判精神。愛因斯坦對「神聖的科學知識大廈」持有一種極其嚴峻的批判態度,凡是他人往往願意作為事實接受下來的東西,在愛因斯坦看來卻似乎難以置信。他總是提出問題,總是不滿足,總是在探索,這是對真理的追求。在他70歲生日時他還葆有這種不滿足的心情。在他看來,一個誠實的人,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葆有這種心情是很自然的。他認為一個人有沒有批判精神,他在人生價值這個天平上的分量是會大有差別的,他對人類進步所作出的貢獻也會有根本的差異。正因為這是他的親身體驗,他才告誡青年人要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他說:「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於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自己持有嚴格的自我批判態度。

  有一次,在宮廷飯店的宴會上,普朗克說到他自己在工作中出錯會感到難堪。愛因斯坦笑著說,如果逐漸增長著的知識,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達到的,否定了他自己的科學論斷,他一點也不會感到難堪。

  實際上,愛因斯坦從來不滿足於自己的理論而力圖探索其弱點,以便找出理論的局限性。他能毫不惋惜地拋棄自己的錯誤結論。愛因斯坦這樣一種積極找錯誤,不為錯誤辯解,堅決改正錯誤的態度,正是一種自我批判精神的體現,也是具有極高境界的科學活動的一種表現。因為這一切正是追求真理所必要的。

  愛因斯坦善於從自己的和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因而獲得歷史對自己的肯定。

  著名科學家郎之萬在向愛因斯坦致敬時說道:「……他很正確地把勇敢和智慧結合在一起;他具有這兩種品質,但是他具有正是表明他的天才的那種明智的勇敢。他敢於正視困難,他並不為思想習慣、恐懼和偏見所拘束。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他能夠完成如此偉大的事業,並且在對於世界的認識中給我們帶來了如此深刻的變化。」

  2.科學探索的精神個性

  耐得寂寞孤獨崇尚寧靜

  崇尚寧靜、偏好孤獨是愛因斯坦的個性,他在著述中曾多次表述出他的這一生命的特徵。他在寧靜中享有一份愉悅,生活中的孤寂伴隨著他,他也時時傾吐這種感受。他說:

  「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關係面前,我總是感覺到有一定距離並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受正與年俱增。」

  「我雖然鼎鼎大名,但是離群索居,幾乎沒有什麼人事關係,有的就是一大堆信件……」

  「就我個人來說,我總是傾向於孤獨,這種性格通常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發突出。奇怪的是,我是如此聞名,卻又如此孤寂。事實是,我所享有的這種聲望迫使我採取守勢,因而使我與世隔絕。」

  離群索居、與世隔絕、孤獨的旅客,這些話正成為愛因斯坦生活的象徵。

  在愛因斯坦年幼時,他是孤獨的。別的孩子在院子裡玩的時候,他很少參與到遊戲中去。15歲在中學裡,他是一個受人漠視的孤苦伶仃的人。1936年他回憶自己的大學時代,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他像一個流浪漢。他心懷不滿,也不為人喜歡,同老師的關係搞不好。

  愛因斯坦說:「我總是生活在寂寞之中,這種寂寞在青年時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時卻覺得其味無窮。」幼年、青年時的愛因斯坦對孤獨感到是一種厭惡、憤懣和痛苦。成年之後,他才從孤獨中領受到樂趣,感到其樂無窮。這是一種從孤獨走向寧靜,從行為上的獨特與寂寞走向心靈的安謐與寧靜,這是一種執著於事業,避免俗世羈絆的寧靜。

  在愛因斯坦看來,人生的道路是孤寂的。在他成名之前,默默無聞地在專利局做一個職員;在他成名之後,他離群索居,避免頌揚與讚頌的難堪。就拿在普林斯頓的日子來說吧。他于30年代初定居於這個地方,這裡有19世紀仿哥特式的建築群,有一個著名的高級研究所,他在這個離鐵路主線兩英里的地方住了22年。他說:「普林斯頓是一個奇妙的小地方,一個古怪的、專講客套的村莊,裡面住的都是些趾高氣揚的小神仙。不過,由於擺脫了某些社會習俗,我得以為我自己創造了適於研究、不受干擾的氣氛」。他還說:「我們的優雅的普林斯頓又會再一次染上它那溫室般的學術氣氛。」他還說過,「我現在像個老光棍似的,住在綠蔭叢中的一間漂亮的小房子裡,還是以昔日的喜悅努力鑽研問題」。在德國的時候,他也不時地一個人到鄉村別墅住上幾個星期,自己做飯,像隱士那樣,1933年在比利時也曾避居鄉間。愛因斯坦生活上的孤獨,他那獨享寧靜的住所,是與學術的氣氛研究、探索連在一起的,因此他感到寬慰與喜悅。

  愛因斯坦認為,建造科學殿堂的科學家,「他們大多數是相當怪僻、沉默寡言和孤獨的人」。他還說:「首先我同意叔本華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復無常的欲望的桎梏。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裡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在那裡,透過清新而純潔的空氣,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於那似乎是為永恆設計的寧靜景色。」

  愛因斯坦所領受到的成年孤獨的愉悅,他對寧靜的嚮往是與科學探索,與他那崇高的追求真理的信念聯繫在一起的。因此這種寧靜與寂寞才不至於是沉悶、空虛,而是充實,積極進取,在這種幽靜與純潔中,他可以自由地眺望那科學的聖殿,可以陶醉于為永恆而設計的寧靜景色。

  愛因斯坦的科學探索之路是孤寂的。他在創建狹義相對論、光量子理論以及對分子運動論進行探討時,雖然說研究課題和目標在當時屬￿物理學研究的主流,但他走的是自己開創的道路,他的探討使用的是自己創造的方法,仍然是一條孤寂地走向成功的道路。他在創建廣義相對論時,這種情形更加明顯,連題目和目標都是當時的科學界所未曾關注與留意的,惟有他一個人孑然前行,創造了新的成就,引起了思想界學術界的極大震動。他的前半生在孤寂的探索之路上不懈地追求、前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