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迪生傳 | 上頁 下頁
七五


  §善於聚集人才的天才組織者

  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指出:「愛迪生之所以有這麼豐富的發明,原因在於他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創造了一個實驗室,使用了一大批得力助手,從事研究製造。這個實驗室就是後來的許多大工業公司建立的大型實驗室的原始形態。」

  另外一個美國學者也持有同樣的看法。阿西莫夫說:在門羅公園實驗室,「有8位之多獲得法定資格的科學家為他工作。」

  《美國企業史》的作者塞利格曼寫道:愛迪生「聚集了一批技術高超的人才,購置了一批儀器和機器,並鞭策自己和手下的人在技術領域裡攀登新的高峰。他雇用了一些訓練有素的科學家。」

  18世紀以來,在美國和西歐,生產的社會化雖然有了進展,但科學研究的方式還是舊的。科學家還是個人獨立地進行研究並未有組織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19世紀末,圍繞探索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給愛迪生的科學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電學、機械學、化學等科目之間相互滲透,一項科研成果往往是許多學科的綜合體。原來愛迪生個人或靠幾個人研究的狀況很難適應。

  於是他在1876年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所,他稱之為「發明工廠」;1881年又組建了第一個科學技術研究所,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其中包括精通數學的厄普頓,擅長化學分析的芬遜,檢驗礦石的海德,還有及時提供資料的派克教授。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電燈就是其中之一。愛迪生培訓了一批人,分赴世界各地去選擇最好的竹子作燈絲材料,最後選定了日本出產的一種竹子。從此,人們開始用上了真正的電燈。

  不論是在紐瓦克,還是在門羅公園,愛迪生與他的工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粗豪而友好的。例如,艾奇遜在加薪要求被拒絕後曾自動退職,但後來又回到了實驗室。愛迪生聞聽艾奇遜出走一事哈哈大笑,一次他對艾奇遜說:「房子那頭有個水壓機,把它準備停當,給我做一個馬蹄形白堊圈。這個圈的外徑是一英寸,燈絲的寬度是千分之二十五英寸,長千分之二英寸。我將命人給你鋼板,用來壓制板材,再做一隻模具,衝壓燈絲。如果你製成的這種燈絲可裝在燈內,我就獎給你100美元。」

  艾奇遜造成了這種燈絲,拿到了100美元的酬金。愛迪生又與他立下合同,再製造3萬根。艾奇遜寫道:「我雇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孩子幫我製造,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等到制出1.6萬根燈絲時,我已經能每天掙12美元了。」

  愛迪生創立的第一個工業實驗研究所,為科學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從此,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從個體勞動轉變成相互協作的集體勞動。愛迪生的「發明工廠」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目前擁有數千名研究人員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實驗中心的前身。這個研究中心幾十年來在從電氣到核電站的廣泛研究上名列世界前茅。至今,愛迪生的實驗所保留在那裡,成為紀念的聖地。

  在愛迪生的中年時代,他由於擁有許多專利權,積累了可觀的資本,雇用了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幫助他設計和試製許多科研項目。如果沒有手下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幫助,愛迪生不可能有這麼多的發明創造。

  到了老年,愛迪生仍惜才愛才。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在依阿華大學畢業後,進愛迪生的實驗室工作。這個實驗室主要是做蓄電池的。進去第一天,愛迪生就考他,指著一堆鐵板對他說,已經氧化了,能不能回收,提煉成純鐵?這位留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埋頭苦幹,終於被他提煉成功。愛迪生從此非常器重他,正式錄用了他。可是他遭到了同輩美國人的嫉妒,被外國人瞧不起的中國人,居然解決了美國人不能解決的難題,他的上司就處處刁難他。這位留學生感到呆不下去,就提出辭職。愛迪生知道後,親自趕到公寓去看望他,挽留他不要辭職。但是這位留學生表示堅決要走。過了不久,聖誕節到了,愛迪生買了蛋糕再次登門拜訪,一再勸說挽留,使這位留學生大為感動。臨走時,留學生站在門口,目送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遠去,雙眼噙滿了淚水。

  愛迪生是人,而不是神。愛迪生的英國傳記作家羅納德·沃·克拉克認為:不應把愛迪生的發明全部歸功於愛迪生個人。愛迪生只是工作在這一廣闊領域裡的一員。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間的交流與促進,才使發明成為必然結果。顯然,這種觀點是能被人接受的。

  §既是工人也是夢想家

  愛迪生既是工人也是夢想家。早在童年時代,他就想知道大自然的奧秘。他經常說,大自然充滿了奧秘,他想瞭解它。

  愛迪生喜歡思考問題。他認為,思考能使人開心和愉快。對於一事,他的設想是非常豐富。當他傾心于選礦事業時,因為要設計一種機器,畫了3個圖交代部下的技師。那圖只是表示概要,並不完全畫好的,技師向他訴述困難,認為依據這圖無法造出機器。他也不和技師辯論,過了兩天,自己對於要製造的機器作了48張的設計圖,默然地擺在技師的桌子上。後來果真依據了其中的一圖,把機器造成了。

  愛迪生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對生活不感興趣。他不但喜歡思考,而且也喜歡工作。在他75歲時,有人問他什麼叫生活,他回答說:「工作。發現大自然的秘密,用大自然為人類造福。」他說,他要發明創造的東西足夠他再工作100年。

  愛迪生不怕麻煩,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他的生活中始終充滿了樂觀。愛迪生的助手們說:愛迪生在研究上,不論遭到如何的失敗,都不灰心。他的發明,正如吃飯一樣,每日不可缺少。一直到死時均在繼續發明,尤其發明「和平利器」為其終生願望。愛迪生為世界偉大的英雄,實非過言。

  對於多數人來說,耳聾會帶來許多害處,但愛迪生卻能變害為利。以後,他常風趣地對人說:「耳聾是一種福音。」儘管耳聾,他仍可以和人談話,因為他聽不見的並不是基本音響,只是音樂的細微變化。此種症狀符合耳聾病例。

  實際上,他只是聽力受到了阻礙。這種疾病對於他鑽研業務也許有利,他後來回憶自己當電報員時說:「我可以毫無誤差地聽出自己電報器的發聲節奏,卻聽不到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聲音,甚至也聽不見大房間內身旁同事的電報機聲。」

  後來,當他研製早期貝爾電話時,由於自己聽覺不靈敏迫使他作出改進電話的決定,最終創造出了迄今仍至關重要的炭極式發射器。

  發明留聲機就更是耳聾在起作用。愛迪生說:「純純粹粹是耳聾促成我完善了對這種機器的試驗。在製作鋼琴曲唱片的問題上,我足足用了20年的光景,因為鋼琴曲充滿了泛音。所以我能製作出來——正是因為我的耳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