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迪生傳 | 上頁 下頁
四三


  愛迪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還是位出色的宣傳家。為了擴展電燈事業,愛迪生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

  首先,他利用展覽會的機會進行宣傳。例如,在19世紀80年代愛迪生的展覽會上,每次都有一名黑人服務員,他的頭盔頂端裝上一盞電燈,用電線在衣服裡接通。他的鞋上有尖,可以刺入展覽台的地毯接觸電源。這樣,他每發出一份宣傳材料,頭上的燈就奇妙地亮了起來。

  其次,舉行推廣電燈的公開表演。有一次,愛迪生用幾百人組成方陣,舉行「電燈大遊行」。幾百個年輕人頭戴用豆般的燈泡點綴起來的盔形帽,排成4排,行列內側則有能夠移動的蒸汽發動機和「愛迪生式直流發電機」。遊行的青年們戴的小豆燈泡,是從袖子下包著銅線的纜繩接到直流發電機上。領頭的人騎著馬,揮舞尖端帶有電燈的警棍,後面則跟著演奏進行曲的樂隊。

  前導的人每次揮舞指揮棒,數百小豆燈泡就會時明時滅,煞是好看。這樣的遊行博得觀眾的熱烈歡呼,大家喊著:「愛迪生,電燈!」

  「電燈大遊行」的第二天,一位大劇院的經理來找愛迪生。「昨天的遊行很驚人,因此一定要麻煩你,我想在舞臺上讓數十人跳電燈舞,觀眾必然非常喜歡,因此,一定要借助你的智慧。」

  「確是很有趣的構想。」愛迪生說道。

  1883年,最後的群眾性的表揚活動時刻來到了。著名的紐約音樂廳尼布洛公園舉辦了「一台大型的模擬芭蕾舞劇」,慶祝愛迪生征服黑暗的勝利。愛迪生接受該劇院舞臺監督的職務。紐約市到處貼出愛迪生指揮演出的海報。市民們聽到愛迪生的名字就已瘋狂,開演當天,想買票進場的人排成長龍。舞蹈的背景是新建的「布魯克林大橋」的模型,模型用電燈照明,每個芭蕾女郎在跳舞時揮動一根棒,棒端裝有一盞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在舞劇的最後準備工作中,一個新聞記者看到,那個多才多藝的青年愛迪生在芭蕾女郎的舞衣上安裝電線。「他在這些女孩子們當中跑來跑去,給她們把緊身胸衣整理好,以便不妨礙電線,他在每個舞蹈演員的胸口塞進一個電池,好讓她們額頭上的電燈真的發出光來。」

  這個節目豪邁地宣佈了「在托馬斯·愛迪生先生親自指導下的愛迪生電燈公司的新奇的照明效果」。劇院連日大爆滿,演出的節目一再繼續。後來,電燈舞成為這家劇院的招牌。第三,利用簡報進行宣傳。每隔10天,愛迪生電燈公司就發表一份簡報。簡報內容除了敘述新裝置的投產以外,還大力宣傳煤氣燈的有害因素,歌頌電燈照明的優點。如:宣傳煤氣燈容易引起爆炸,而電燈則較安全;在劇院裡安裝了電燈之後,音響效果立刻有所改進。電燈不僅有益於視力,而且有益於聽力;電燈可以治療近視眼,而煤氣燈的熱氣是造成近視眼的原因。

  的確,愛迪生不是一位科學家。在致力於電燈事業的擴展中,愛迪生像一位把十幾個球不斷拋向空中的雜技演員一樣忙得不可開交。他的事務中包括改進白熾燈;完善愛迪生系統所需的各類輔助裝置,特別是發電機的改造;探索海外電燈事業開發的可能;也涉身於愛迪生電燈公司的財政事務,等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忽視了後來被認為是19世紀末期的一項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即被稱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但後來它卻成為對現代無線電技術極其重要的電子管的基礎。

  當愛迪生對白熾燈進行完善化的時候,他發現了在玻璃泡的內壁上有一層薄薄的積炭。這引起了愛迪生的好奇。為了查明燈泡變黑(隨之而來的是燈泡中炭絲的燒壞)的原因,愛迪生做了以下實驗:在有白熾絲的燈泡內焊了一個與電流計相聯的金屬薄片。當把薄片與電池的正極接在一起時電流計的指針偏轉,這說明燈絲與薄片之間有電流存在。若把薄片與電池的負極連接,則沒有電流。這個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後來才得到了解釋,即熾熱的燈絲發射出電子流。電子的發射——熱電子發射——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因為可以應用這個特性來制出只允許電流向一個方向流動的器件。

  但愛迪生當時並不知道這些,他只是把這一事實記在日記裡,又在論文中進行了描述,最後於1883年寫成專利書呈報上去。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要是他當時抓住那奇特的火花所提示的線索追究下去,那就會接觸到電子學和無線電的問題了。

  當時人們連電子還不曾發現,因此未能意識到「愛迪生效應」之用途的不僅僅是愛迪生本人。在提出電壓調製裝置專利後不久,他把樣品燈送給普利斯,普利斯只是將此現象公佈於眾,未曾作任何說明,也未提起這種效應的實際用途。直到20年之後,這種現象才得到解釋。這時,英國工程師弗萊明 (j.A.Fleming1848—1945)認為,這一現象是剛剛被人們發現的稱之為電子的東西在熾熱的燈絲上沸騰之後,沖到了冷極上。因為電子帶負電,所以冷極必須與發電機的正極相接才會產生這種效應。這樣,輸入交流電之後,輸出的卻是直流電流。

  1904年,在研製無線電時,人們在試圖將一種弱電振盪轉換成一股弱直流電流的過程中,才首次發現了門羅公園試驗室幾乎早在25年以前就注意到的那種現象的劃時代意義。弗萊明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1904年10月,我在專心思考這一問題時,一個非常愉快的念頭突然湧上心頭。我回憶起自己在『愛迪生效應』方面所做過的實驗,特別是白熾燈炭絲和燈泡中的冷金屬板之間可以通過一瓦特電能的發現,我對自己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手中持有的恰恰是用來進行高頻振盪整流的工具。』我讓助手G.B.代克在一個電路裡造成弱高頻電流,然後我從櫃裡拿出一隻過去實驗時用過的燈泡……」

  試驗完全成功。它比當時用於同種目的的相干管、磁檢波器和晶體檢波器的效率更高。這種無線電管,在美國則稱為電子管。愛迪生之所以沒有繼續探索這一著名的「效應」,原因正如他所說:「那時我因為過分關心於推進電燈系統的工作,我沒有時間再繼續這試驗了。」

  §電車的發明

  在愛迪生年譜中,我們看到愛迪生於1881年研究輕型窄軌電力列車。

  試驗電力火車的想法,愛迪生早在1878年就有了。愛迪生回憶說:「1878年我去懷俄明觀測日蝕,回程途中從火車窗口外望,一望無際的田野,高低不平的道路,農夫們用馬車載運蔬菜或小麥,馬和人都喘不過氣來,那時候和我在一起的派克教授曾經談到鋪設小型鐵軌,讓電車行駛,這樣,人和馬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但是那時愛迪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發明電燈上。

  一天,「北太平洋公司」總裁亨利·皮奈特來到門羅公園,對愛迪生說:「你也知道,使用蒸汽機車頭的火車到了山嶽地帶,進入隧道,煤煙嗆人,司機和乘客都不舒服,尤其夏天開著窗子,進來的煤煙更大。跑山嶽地帶如果不用蒸汽機車頭,改用電力,有沒有辦法?」

  「其實,早就有人動這個腦筋了。」愛迪生回答。

  愛迪生告訴他,當他還在美國大幹線鐵路賣報時,在底特律圖書館曾讀過一本書,書上就寫著1837年曾有一個英國人苦心製作過利用電池行駛的電車。1850年,美國也有人想製造蓄電池電車。1879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在柏林交易會上展出了一種非車載電池的5節列車,這輛機車曾載了30位乘客,創下每小時行駛24公里的速度記錄。機車是由一台3馬力電機驅動的。這是第一台用新型發電機來代替電池車輛的機車。但是,西門子公司的列車有其弱點,這就是絕緣問題迫使它的表演局限於晴天。

  「德國的火車已經換用電車了嗎?」

  「不,還沒有進步到那樣,我想自己來發明和他們不相同的電車。」愛迪生很自信地說。「我因為電燈的需要而製作了強力發電機,現在只要把那個改為電氣馬達就行,計劃早就擬好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