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
八四 |
|
◎第十四章 後勃列日涅夫時期 (1982年~1984年) 1982年11月,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逝世,尤裡·安德羅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的領導職務。自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後,中蘇兩國的關係平穩地發展著。中蘇兩國的貿易關係得到了擴大,文化和體育交流更為頻繁。與此同時,中蘇每半年舉行一次副外長級會談(從1982年開始),討論中蘇關係正常化的問題。但是,對於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些會談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因為中國一直堅持在大範圍內維護本國安全的立場,這包括: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結束蘇聯對越南的支持、削減蘇聯在中國邊境地區的武裝部隊。另一方面,蘇聯談判代表則希望談判應限於純粹討論雙方懸而未決的問題。 80年代初,中美關係惡化(見第十章)之後,北京政府似乎要在兩個超級大國中間保持中立。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政策強調中國要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立場。1983年下半年,中美關係有了改善。中國領導人沒有像美國人那樣高唱反蘇調子。但是,中國人的其他做法,加劇了中蘇關係的惡化。例如,中國發展同東歐、西歐以及日本的關係,並把這些國家當作抗衡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砝碼。再者,1984年上半年,中越又在邊境地區發生了武裝衝突。中國的行動遭到了蘇聯的抗議。蘇聯聲稱中國侵略了越南。 1984年2月,安德羅波夫逝世,康斯坦丁·契爾年科接替了安德羅波夫的領導職務,他對中國採用了一條強硬路線的政策。許多重要事件表明了蘇聯政策的趨向,這包括:使東西方關於削減中程核導彈的談判陷入僵局(1983年11月蘇聯停止進行這種談判);1984年初,蘇聯對阿富汗發動了新的攻勢;1984年7月,蘇聯抵制參加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述事件減弱了改善中蘇關係的勢頭,但是,這些事件並沒有能夠阻止中蘇關係的改善。1984年7月,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錢其琛訪問了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幹的講話 (1982年3月)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幹發表了講話。在講話中,勃列日涅夫反復強調,蘇聯已主動提出再次舉行中蘇邊界談判。這方面的內容在蘇聯2月1日的照會中也曾提到過。此外,他呼籲中蘇應該實現關係正常化。《金融時報》把勃列日涅夫的講話描述為,是「自中蘇兩國存在邊界爭端,特別是1969年中蘇邊界戰爭以來最明顯的和解姿態」。 勃列日涅夫說,「我黨和蘇維埃國家在蘇中關係問題上採取的原則立場已在蘇共二十五大和二十六大的決議中作了明確的闡述。我想在這裡補充如下幾點: 「第一,儘管我們過去和現在都公開批評中國領導所奉行的政策(尤其是對外政策)中許多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與準則的觀點,但我們從來也不想干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部生活。我們過去沒有否認,現在也不否認中國存在著社會主義社會制度。雖然北京在世界舞臺上同帝國主義的政策相呼應顯然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利益。 「第二,我們過去和現在從未以任何方式支持所謂「兩個中國的概念」,過去完全承認、現在仍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灣島的主權。 「第三,從蘇聯方面來說,過去和現在都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過任何威脅。我們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對中國提出任何領土要求,並準備在任何時候繼續就現存的邊界問題舉行談判,以便達到彼此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我們還準備討論關於在加強蘇中邊界地區的相互信任方面採取可能的措施的問題。 「第四,我們清楚地記得那個友誼,與同志般合作的紐帶將蘇聯和人民中國聯結在一起的時代。我們從不認為我們兩國間的敵對和疏遠狀況是正常的現象。我們願意在不帶任何先決條件的情況下就雙方可以接受的,在互相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彼此事務和互利的基礎上,當然是在不損害第三國利益的情況下改善蘇中關係的措施達成協議。這將既涉及到經濟、科學和文化關係,也涉及到政治關係,但是這要看雙方將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在其中的任何一個領域採取某些具體步驟……」 1982年3月2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作了評論。他說,「我們堅決拒絕講話中對中國的攻擊。在中蘇兩國關係和國際事務中,我們重視的是蘇聯的實際行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