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八三


  §與西歐國家的關係

  (1969年~1984年)

  1969年以後,在中蘇關係問題上,中國用類似處理同美國關係的方式,來處理與西歐國家的關係。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西方採取敵視態度之後,決定把西歐國家作為一種反蘇力量和經濟、技術合作的夥伴,來發展同西歐國家之間的關係。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蘇聯追求促進歐洲的緩和,而且蘇聯也真心希望緩和歐洲的緊張局勢。從某種意義上講,緩和歐洲緊張局勢的近期目的是為了繼續同中國抗衡。在兩條戰線上保持強大的防禦力量,這給蘇聯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蘇聯領導人也為蘇聯可能會受到來自兩個方向的敵對勢力的進攻而擔擾。

  六十年代期間,蘇聯和法國是緩和的積極倡導者。當時,查理士·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統。蘇法兩國多次舉行最高級別的會談,發展兩國的貿易和經濟合作關係,並在各個領域簽訂了一系列協定。1969年10月,西德社會民主黨的政府舉行大選,威利·布蘭特當選為政府總理。爾後,西德也開始了類似上述的進程。七十年代期間,蘇聯進一步改善並保持了同西歐國家的關係,這導致了蘇聯普遍同這些國家擴大了貿易和技術交流。同時,西歐的緊張局勢也有所降溫。

  中國同西歐的接觸在開始時是十分有限的。例如,中國放鬆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歐洲國家的限制,並恢復了同西歐的直通電話聯繫。1972年3月13日,中英兩國的外交關係在中斷了22年之後(在這期間,兩國只是在對方的首都設立臨時代辦機構),中國同英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英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並立即從臺灣撤走了總領事館。1972年10月11日,即西德外交部長瓦爾特·謝爾在訪問北京期間,中國同西德建立了外交關係。七十年代中期,中蘇都發展了同歐洲共同體的關係——蘇聯是通過經互會發展同歐洲共同體的關係的。從1974年至

  1976年初,經互會同歐洲經濟共同體舉行了多次談判,並同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係。1975年9月15日,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李連璧被任命為中國駐歐洲共同體大使。因而,中國成了向歐洲共同體委派官員的第二個共產黨國家(另一個國家是南斯拉夫)。

  《歐洲共同體》(由歐洲委員會倫敦辦事處正式出版)評論道:「1969年,北京仍然生動地描繪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帝國主義矛盾的中心』和『美國的陰謀』,但到了1971年,歐洲共同體在其擴大的邊緣上,已經成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平衡因素。而對中國來說,中國最基本的戰略原則是——維護或拋棄兩極世界(即由蘇聯和美國統治的兩極世界)。」

  1978年4月3日,中國同歐洲經濟共同體簽定了5年非特惠貿易協定。1977年至1978年,經互會同歐洲經濟共同體進一步舉行談判,儘管嚴重的障礙阻止這些聯繫會帶來任何實質性的結果。

  1979年1月16日,英國首相詹姆斯·卡拉漢發表聲明指出,在不損害蘇聯提倡的緩和局勢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希望同中國發展更為密切的關係。實際上,蘇聯和西方國家互相猜疑,從這一點來說,蘇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已經惡化了。卡拉漢還提到英國向中國出售80架哈裡噴氣式戰鬥機的計劃。與此同時,中國為購買重要的軍事裝備還同法國進行了磋商。1978年12月4日,中國同法國簽訂了一項比較重要的貿易協定。

  1979年1月24日,蘇聯新聞機構塔斯社證實,據早些時候報道,勃列日涅夫幾次向卡拉漢提出個人警告,說英國向中國出售哈裡噴氣式戰鬥機將會嚴重地損害蘇英關係。根據塔斯社的消息透露,蘇聯領導人指出,除了別的不說,「提供軍事裝備決非普通的貿易機構所能為之」。這樣的貿易「不能不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利益。」「出售軍事裝備使解決國際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了。這樣做會逐漸破壞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信任的基礎。」據瞭解,法國和意大利也受到了同樣的警告(這兩個國家也有向中國出售武器的可能性)。

  1979年10月15日至11月16日,華國鋒訪問了西歐四國,它們是:法國、西德、英國和意大利。在訪問期間,華國鋒多次尖銳地攻擊蘇聯。10月6日,在他動身前往西歐四國之前,華國鋒為西歐記者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首先強調,中國並不反對緩和,但是卻要反對「霸權主義」和「侵略政策與擴張主義政策」。並說:「問題是霸權主義在向外擴張侵略,你想緩和也緩和不了。過去一年來,世界上,特別是中東、非洲、紅海、海灣、南亞地區、印度支那的局勢……我們一個是反對霸權主義,一個是提醒人們不要搞綏靖政策。」

  在開始進行對法國的訪問時,華國鋒同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舉行了會談(陪同華出訪的有:外交部長黃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余秋裡)。10月18日,華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他談了對蘇關係的看法。

  他說,儘管西方同蘇聯簽訂了一些有關文件,「也許這些協議、條約有某種作用」,但是,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採取扎扎實實的行動,對那些擴張侵略行動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

  蘇聯在常規武器和核武器方面比西歐更佔有優勢。中國希望歐洲應該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和增強防禦能力。因為一個團結強大的歐洲將有助於世界的和平。他堅持說,蘇聯一直把推動越南實現「大印支聯邦」作為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以便把它在東南亞的軍事部署同紅海、波斯灣和印度洋的軍事部署聯在一起,從而造成戰略上的優勢。

  1979年10月21日至28日,在訪問西德時,華表示支持德國的統一。他重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團結起來,反對「霸權主義者的侵略和擴張。」在英國(華在那裡停留至11月3日),華在講話中攻擊蘇聯的地方要比在訪問的初期多。華稱讚了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說她「清楚地認識到戰爭危險的根源,並採取了有效的反對措施。」10月31日,他評論說,發展中英合作「會成為某些人不舒服的原因。」1979年11月1日,在英格蘭銀行總裁舉行的午宴上,華再度指出:「某些人想謀求世界霸權」。

  11月3日至6日,華國鋒訪問了意大利。訪問期間,華會見了意大利共產黨(該党經常與蘇聯黨發生爭執)總書記恩裡科·貝林格,會見了意大利總理弗朗西斯科·科斯哥。在訪問意大利期間,或在西歐之行的各站,中國代表團同西歐四國簽訂了許多經濟或其他協定。在多個場合,華清楚地表明,中國希望擴大同西歐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合作。據11月2日華在英國作的評論認為:從政治上說,歐洲之行的目的並不是同西歐結成同盟,而是對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1979年12月以後,東西方關係的氣候惡化了(1979年1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決定在西歐部署美國中程核導彈,蘇聯出兵阿富汗)。這種惡化的氣候為中國增加同西歐的對話提供了有利的場所。與此同時,出於政治原因或者為了促進西歐國家或公司同中國發展貿易而進行競爭,中國對平衡它同美國和日本的聯繫也極感興趣。

  1984年5月30日至6月16日,中國政府總理趙紫陽對西歐進行了訪問。他訪問了法國、比利時、瑞典、丹麥、挪威和意大利。在他動身前往西歐前夕,趙發表講話指出:中國將始終「支持西歐為使西歐本身的強大而作的努力」。5月30日,在法國議會大廳發表演講時,趙極力主張兩個超級大國「都採取克制的態度,停止部署新的核武器,並進行認真談判,為實現大幅度削減核武器作出各自應有的努力。」他還說,「一個奉行獨立自主政策的中國同一個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歐洲之間進一步加強各方面的合作,肯定將對緩和國際局勢,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崇高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在趙的整個西歐之行期間,中國與歐洲國家又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協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